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出现过一件比较少见的事:一支志愿军部队在执行任务时突然发现敌情,带队的排长命令就地抓捕敌人。一名战士却犯言直谏,认为部队应火速撤离,情急之下他竟推了排长一掌。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名战士的意见是对的,正是他的坚持让部队逃过了一劫。那么,部队该对二人作出怎样的处分或奖励呢?
那是在1952年10月,志愿军第四十七军开赴临津江岸的马良山替换友军,其中一四一师四二二团布防在205高地,位于月夜山和石现洞北山一线。
与四二二团阵地对峙的是敌军占领的老秃山。老秃山拔地而起,四周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要。上面驻守着美军和土耳其的部队,遍设明碉暗堡,火力点密布。
四二二团接防后,决定攻下老秃山,老秃山在中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次由三营担任主攻任务,二营作为预备队,负责运送军用物资,并随时准备增援。半个月后,我们将作战物资全部运到老秀山附近。
一天晚上,四二二团侦察连发现,老秃山半山腰中有一个小天然洞,洞中无敌人防守,团首长决定扩大这个天然洞,作为屯兵洞,准备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团里抽调部分兵力,经过三个晚上的奋战,终于将小洞挖成了一个可屯一个排的大洞。山上土耳其的少爷兵也太麻痹了,居然丝毫没有发现志愿军在其眼皮底下的活动。
10月8日晚7时许,志愿军先以炮火猛击老秃山,接着屯兵洞里的突击排一跃而起,紧随炮火向敌猛扑,三营主力迅猛跟上。
激战一昼夜,土耳其守军除部分军官乘直升飞机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这次战斗共缴获各种武器装备200多件,并抓获一批俘虏。
打了胜仗后,二营五连奉命继续为守在前沿的三营和机炮连运送军用物资,这样持续了三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五连二排夜间经常外出打伏击战。
有一次,二排在潜伏了一夜进行侦察,清晨撤至临津西湾北岸。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开阔,是军事交通要道。山壁坑道里驻扎有志愿军一个坦克营,因而此地不仅敌特活动频繁,而且有敌机和重炮重重封锁。
二排通过时拉开距离跑步前进,不料在中途发现了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一晃就不见了,战士们断定这是敌人派出的一名特务在打探情报。
然而,排长是刚从警卫连调来的,缺少作战经验,这时他下令全排停下来捕捉特务。
21岁的湖南临湘籍战士杨雨亭听到命令后,跑步来到排长面前说:“这是危险地域,部队应火速离开,以免因小失大,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排长没经历过这种情况,还在犹豫不决。杨雨亭当时年轻气盛,性子比较急,见排长不能当机立断,情急之下推了他一掌,命令部队跑步前进。
谁知他们刚一离开,敌人特务的信号枪就响了,敌军的炮弹便倾盆而下,纷纷落在二排指战员刚才所在的地方。战士们纷纷感到后怕:“好险啊!如果不是杨雨亭的‘犯言直谏’,全排差点遭受灭顶之灾!”
根据部队战时规定,纠正各级指挥员的错误指挥,主动出来扭转战局者,应给予记功晋级。
后来战评时,排长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杨雨亭则因不该推排长一掌而没有评上功,但上级还是奖励给他一块英格纳手表,同时升为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