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父母爱情》才懂,晚年德华又搬回哥嫂家,其实藏着她的悲哀

2023-03-17   好孕

原标题:重温《父母爱情》才懂,晚年德华又搬回哥嫂家,其实藏着她的悲哀

昨天,和朋友聊起最近看的电视剧时,她感慨万分地说道”有些电视不管看几遍,都不会感到厌烦。而且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

就拿《父母爱情》来说,真的是常看常新。

这不,最近我又刷了一遍剧。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结尾这样一幕:

安杰出院,江德福笑着说‘江德华啊,把她的被子抱过来了,她要在咱们家住上一段时间。’

江亚菲接了句‘那就别让我姑走了,到时你们三个人相依为命,住一块得了。’而镜头很快转向德华。

在老丁家里操劳三十年后,她又回到了曾经熟悉的家。72岁的她就像年轻的时候那样,正在哥嫂家里擀面条,张罗一大家子的饭菜。

吃饭的时候,安杰说“我还是最喜欢德华做的面条!“,德华心直口快地说”你喜欢吃,以后我就每天做给你吃。“

当安杰高兴地说”这可是你自己说的,以后我们就住在一起,你就别走了,说话算话。不行还要立字据!“时,她开心地说道”要写你写,我又不会写字!“

看到这里,我十分不理解。

为啥德华老了之后,不在自己家养老,而是又搬回哥嫂家?难道这是编剧安排的圆满结局?

毕竟老丁突然去世,德华一个人太孤单。搬回家和哥嫂住一起,三个人可以相互照应。“

听完朋友这番话,我特意去翻了下原著。遗憾的是,原著压根就没有德华这个角色。

于是,又连着看了几遍德华再婚以后的剧集。我才明白,三个老年人一起过,看起来很不错,但背后却是德华的落寞、心酸和悲哀。

再婚后的德华,辛苦又卑微,始终没被继子们当成一家人

德华和老丁的婚姻,是一方的得偿所愿,另一方的无奈和妥协。从一开始就充斥着将就、敷衍和搭伙过日子的意味。

因为老丁打心眼里看不上她,所以即使她像个老妈子,心甘情愿地付出,甚至还生下了孩子,却始终走不进老丁的心里。

婚姻里,当爱和付出是单方面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变得格外卑微。

德华就是这样。再婚之前,德华在哥嫂家里,虽然也很辛苦,但只要感到不爽,嘴巴也是不饶人的。

可是,嫁到丁家后,她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敢说自己的想法。而是任劳任怨,整天埋头干活,无条件地付出一切。

她带大了继子和自己的女儿,还要帮继子们带孩子。

可以说,再婚后的三十年,她过得辛苦又卑微,整天都是小心翼翼的。可是,她的善良、隐忍、退让和付出,却没有换来回报。

到头来,对于老丁和继子们,她始终还只是外人。不但没有给予她尊重,反而轻视她,根本不把她当回事。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当老丁死后,继子们想把老丁和王秀娥合葬。他们甚至连和德华商量都没有,只是简单通知一声。

经过此事,德华明白,老丁走后,这里就不再是自己的家。

继子们将她的恩情忘得一干二净,对她根本就没有情意,和他们相处,根本就感受不到家的温暖。

虽然继子们没有将她撵走,但继续呆在老丁家,也没啥意义。而回哥嫂家,显然是德华最好的归宿。

毕竟老了和自己的亲人住在一起,晚年还能“谈笑无还期”。这样的生活,远比在老丁家更舒心。

最后想说,现实生活中,很少会存在这种妹妹结婚三十年,老了回哥嫂家养老的。更多的是,一个人孤苦伶仃,根本就没有退路。

所以,不管头婚,还是再婚,最忌讳的就是付出型人格。

你可以让自己成为别人生命中的一束光,照亮别人行走人间的路。但千万别温暖了所有人,却唯独忘记了自己。

因为人性是不可测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得到你善良;你的付出,有时候并不会得到同样的回报,反而付出越多越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