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护肤如何落地?

2023-11-09   青眼

原标题:精准护肤如何落地?

“靶向发力”

10月13日,由青眼、青眼情报、CHAILEEDO主办,浴见、for/get战略合作的2023(第八届)中国化妆品趋势大会在广州召开。本届会议以“中国成分”为主题,会上,第十四章、弗图医学创始人梅鹤祥带来了《精准护肤范式在研发体系构建中的实践》的主题演讲,系统解构了精准护肤的研发逻辑。

以下是演讲实录: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精准护肤的实践案例,以及基本的体系和架构,回顾过去几年的变化,主要有两个:

首先我们看一下精准护肤的定义。

精准护肤的核心还是为了解决皮肤问题,一是强调安全、一是强调功效,采用的一些手段,包括利用消费者精准洞察,来探究实质的皮肤问题,以及通过各种组学来验证靶点,通过计算生物学方式预测、设计、筛选成分。最终我们通过合适的剂型或者递送方式,让成分到达递送到准确的部位,在安全的前提下,达成预期的功效,这就是精准护肤。

作为精准护肤要实现的目标以及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精准护肤——科学原理与实践》第一章中已经有详尽的描述,这里列出的所有问题是目前都没有解决的。从这一背景看,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全球市场,给我们留下的空间还比较大。

现在大家都讲,化妆品的市场内卷特别厉害,但如果我们从前面这一角度出发,其实还是蓝海市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都会带来机会,因此不存在内卷的说法。

具体怎么做:

第一个,健康皮肤表型图谱的绘制。

第二个,皮肤表型形成分子机制和调控靶标的发掘。我们在过去两年是联合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建了一个靶点库。

第三个,基于这些特定靶标高通量筛选。

第四个,靶向输送体系的构建。当然,如果大家希望达成自己产品的特色,通过这部分的技术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或者说在这部分比较容易做出差异化。

第五个,功效评价方法的开发。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测试、临床、实验方案相对来讲是标准化的,如果我们希望实现一些特异性的设计或者是比较特别的产品,就跳出标准化的实验方案。

第六个,大数据的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手段在研发和市场拓展功能的挖掘。第十四章在开发过程中,从生信分析、到网络药理、再到基于计算生物学的分子对接都引入了AI方法。

以上是关于精准护肤的目的和任务,那么它关注的科学问题是哪些呢?

第一个,健康皮肤表型形成的机理和特征。

第二个,问题皮肤发生发展的机理。

第三个,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第四个,高特异性活性物的研发和复配。

第五个,靶向传输系统的建立。

第六个,跳出标准化的思维或者是跳出内卷的怪圈,找到差异化的或者是更为精准的功效评价方法。也是一片蓝海。

精准的消费者洞察跟传统的消费者洞察有什么区别呢?打个比方敏感性皮肤,我们拜访1000个人,1000个人对敏感性皮肤有1000种描述,我们怎么找到内在的规律?经过归纳分析,我们知道敏感性皮肤有四个主要的方向、四个主要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一些专业的手段,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的一些方法去归纳总结出科学术语。

当然,这个方框里面框的这三点是我重点要跟大家分享的,后边包括大样本多中心的验证,以及不良反应的监测,还包括精准人群的投放,在《精准护肤》这本书里都有详细的描述,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下。

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三点提出来呢?

第一个,靶点是实现特异性和靶向性更为精准,用更小的剂量、更低的毒性去解决一个现实的问题。

第二个,设计和筛选,找到匹配的成分,实现产品的高效和安全。

第三个,精准输送是为了提高生物利用度,实现更好的匹配。

关于通路靶点的选择和确认,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靶点,靶点的重要性是什么?后边这部分我详细分享一下。

首先看一下靶点是什么,再看信号通路是什么。靶点是指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的作用结合位点,信号通路是一个链式的通路。为什么要筛选靶点?以衰老举例,我们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统称为环境曝露组或者曝露源,包括日光、污染、饮食、精神压力等等,这些在2017年Jean Kruttmann发表的一篇文章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总结。

当然还有,美国的专家和中国浙江大学的专家设计了一套方法,用一种采集设备,连续携带52天,再测血液和排泄物里、皮肤上有什么样的一些物质,会影响人体内部的一些生物指标的变化,它总结出来非常多的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

我们用第一个案例来说,现在比较公认的是有12个衰老特征,这12个特征如果在化妆品当中寻找答案,我们能不能用12种方式去解决?很显然这是有难度的。

再加上现在越来越细分,细分到炎症性衰老,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炎症性的衰老?是不是加一个抗炎症的成分就能解决了?很显然不是。在炎症性衰老当中,它们对衰老的进程有下面这几个方面的影响:损伤了细胞自噬;增加了衰老性细胞,也就是衰老的细胞得不到正常代谢;线粒体损伤;微生物失调;蛋白稳态失调。这是炎症性衰老所伴随的问题。

出现频率特别高的一些炎症因子包括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还有TNF-α,但炎症性衰老仍然还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我们继续往下探究发现,在不同的细胞当中有不同的因子,其中现在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是衰老相关分泌表型所涉及到的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6、8,还包括IL18等等。

除了这几个之外,还涉及到趋化因子,包括趋化因子CXCL8、趋化因子CXCL9、趋化因子CXCL10,这些都是在炎症性衰老过程当中目前相对比较明确的一些生物标志物。

再看第二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色素的加深跟紫外线有密切的关系,新的证据已经显示蓝光是另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一个通路,蓝光是负向调节α促黑素所诱导的MC1R受体激活的环磷酸腺苷(cAMP)这条信号通路影响的色沉。

当然,这是两年前我们的认识,今年又有一篇文章提出来蓝光和衰老也有关系。它是通过上调四种MMP,分别是1、2、3、9,通过上调MMP这条途径来实现。这里涉及到另外一个受体,钙离子通道的辣椒素受体TRPV1。

这两点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认识,以前我们认为蓝光跟辣椒素受体是没有关系的,现在明确它们两个是有关系的,同时蓝光影响的辣椒素受体会通过一定的途径加剧衰老。

第三个例子是敏感性皮肤,现在大家对敏感性皮肤都很熟了,在15年前或者是更早之前,当时我们在国内介绍敏感性皮肤,大家的认识不是太充足。今天几乎所有产品都会宣称是针对敏感性皮肤的不同方案,但是这些解决方合理吗?这篇文献给了我们一个启发。

在中国人群屏障受损初期的敏感特征是什么?是以肿瘤坏死因子的过表达为特征,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是针对白介素1、白介素6,这个敏感性皮肤能不能退红呢?也能,但不是针对中国人有针对性的敏感性的解决方案,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应该是针对肿瘤坏死因子退红。

换句话说,在敏感性皮肤当中,从感官的角度,特别容易感知的感觉是什么?一个是刺痛,一个是灼烧。所以说辣椒素受体,还有包括解决组胺通道的瘙痒,这些应该要提到日程当中。

第四个例子,靶点的重要性。传统的解决抗氧化的方法,是随便加上一个抗氧化成分。精准护肤的方式是明确一个核心靶点,这个靶点叫核红系相关因子2(Nrf2),激活了它之后,可以调动人体内部的内源性的抗氧化体系,它涉及到250多个保护性的靶基因,包括降解、清除自由基相关的若干酶,所以与传统的外源性抗氧化相比,内源性抗氧化也是未来一个主要方向。

接下来我们看如何筛选靶点,最重要的是,要用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手段去寻找。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多组学,为什么不用单组学?单组学相对来讲容易形成偏差或者是片面的认识,多组学可以帮我们避免盲人摸象。

这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我们找到与光老化密切相关的有两个靶点,一个是HES1,还有一个是角质形成细胞中的KLF6,这两个跟光老化的关系比较明确。

炎症性衰老,涉及到炎症时钟,确定与一个叫CXCL9趋化因子有关。

再看怎么寻找抗氧化靶点,通过各种不同的工具,最终是找到了Nrf2这个靶点,所以它是我们未来解决抗氧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或者核心的靶点,也称为内源性的抗氧化的靶点。

它有多重要呢?在中间,从氧化还原平衡设计到再往右边的这个图,下边是和炎症有关系的,再往右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分支,所以它调控通路特别全面,也特别复杂。

我们再看一下跟屏障相关的基因有多少,我们列出了26个不同的基因,分为5个组。所以说解决屏障需要什么?需要非常多的手段,但需要找到一个最关键的,今天就不展开了。

还有活性成分怎么筛选?传统的筛选活性成分基本上相对比较主观。今天我们还能不能用这种手段?这显然不是与时俱进的观点。

首先这里涉及到刚才付博士所提到的计算,通过计算模型,然后用不同的实验来验证,最终找到一些成分。这也是合成生物比较基础的内容,也比较难,以抑菌肽举例,前面涉及到序列的设计,还有怎么折叠,最后才能够去找到一个模型菌(微生物的底盘菌)把它做出来。

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自然界所存在的活性成分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去预测,我们发现有海量的、无数的活性成分。当然以现在的能力实现不了。因为这不取决于我们能不能想到,而是算力不足,这是在计算方面存在的挑战。现在合成生物模式也是我们在寻找、设计、筛选活性成分当中用的手段。

举一个例子,与微生态相关的,其中美国一个团队用群体感应的逻辑找到了一种PSM抑制剂,PSM是一种蛋白,它是金黄色的葡萄球菌形成的一种毒素,这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失衡的话会引起特异性皮炎。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要实现这个活性成分的渗透,有非常多的手段,现在在我们的产品当中已经实现了化学促渗剂、脂质体、囊泡,以及柔性的生物微电流离子渗透四种手段,当然大家可以尝试更多的渗透手段。

它们有什么样的好处呢?降低用量、成本更低、降低毒性、提高安全、提高靶向性、提高特异性,所以能够精准提高功效和更高的安全性。

我们常常所说的很多活性成分并不是想象中的自然而然在皮肤上就有功效。比如说乙酰基六肽-8,大家都很熟,它有四个结构,但是并不是每个结构都容易渗透,从数据看,渗透性还是比较低。

我们再讨论一个认识。大家都在讲成分很重要,成分到底重不重要?我们通过这张图来看,真正的形成一个突破性的技术,成分是非常微小的一部分,单纯的化学物质本身并不重要,为什么?因为我们虽然有了这样的一个化学物质,还要做非常多的研究工作,对安全性、毒理、渗透性、剂型等等做非常多研究之后,才能形成一个解决方案。只有解决方案是有价值的,单纯的某一个物质并不存在价值。

以上是我跟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倾听!

整理: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