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郑交恶实为窝里斗,不自量力的周桓王,终被郑庄公治得服服帖帖

2023-11-05     郝杰

原标题:周郑交恶实为窝里斗,不自量力的周桓王,终被郑庄公治得服服帖帖

周王朝自从厉王开始,经常出现不自量力的君主,尤其是东周的君主,总想着跟诸侯们掰掰手腕,结果往往是输得很难堪,甚至把自己“玩”死了。这些诸侯们哪一个不是在阴谋诡计中泡大的,跟这些人玩心眼儿,简直就是在作死。

周郑交恶的开端

同样是周天子,东周天子和西周天子那是有天壤之别的,西周天子是诸侯头顶上的天,而东周天子不过是诸侯们相互制衡的一个手段。但是总有些人不想认命。周桓王就是其中之一。

桓王名叫姬林,是周平王的嫡孙,他父亲泄父早逝,平王驾崩后,被大臣们拥立为帝。按说桓王也是大臣和诸侯们拥立的,应该对诸侯们心存谢意,至少不应妄加苛责。但是桓王的脑回路比较清奇:倚重谁,就跟谁闹别扭。

众所周知,平王东迁有两大功臣:一是晋国,一是郑国。尤其是郑国,跟周王室有三代血亲,又是周王朝的卿士,地位非比寻常。即便是东迁之后,平王一朝对郑武公也是多有倚重的。所以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更像是相互依存的两兄弟。而且桓王还因郑国扶立周王室有功,还将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地赐给了郑国,这几乎是周王室最后的地盘了。两兄弟可谓是共用一方水土,好成了一家人。当然,这极有可能不是出自桓王本意。

其实往上倒三代,周王室和郑国国君还真是一家人。

郑国的开国之君桓公名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时开始入朝为官,幽王时任司徒,位列三公,后来因政绩突出,被封为郑伯,桓是他的谥号。但是郑桓公并没有就藩,而是效法周公旦,派自己的嫡子掘突代管封地政务。这就是郑武公。

后来,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申侯勾结犬戎入侵中原,宜臼继位为平王,又被迫东迁,郑武公一路护送其至洛阳,又助其安顿朝廷,立下奇功。宜臼当上平王后投桃报李,请武公出任卿士一职。郑为周提供兵马钱粮,护卫京师,周给郑征讨不臣之权,助其开疆拓土。自此,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而郑国却如日中天。政权此消彼长,周郑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平王死后,桓王继位;而郑国那边呢,武公薨逝,庄公继位,卿士这个职位自然就由庄公顺位继承。但是无论是国君之位,还是朝臣之位,都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所以朝见是免不了的。

这次朝见,从开始就蕴藏了很多的不愉快。首先说一说这对君臣的辈分。从父亲这边来论呢,郑武公是周平王的堂叔,那么郑庄公和周平王是同辈,所以郑庄公是周桓王的堂叔公。从母亲这边来论呢,郑庄公和周平王是姨表亲,两个人的母亲是姐妹,那么郑庄公就成了周桓王的表舅公。总之,这对君臣是亲上加亲,但是郑庄公比周桓王足足大了两辈,朝见自己孙辈的君王,郑庄公打心眼里还是有些不痛快的,尤其是这次朝见,庄公还有所求。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桓王却表现得并不友好,甚至对庄公不加礼遇。本来庄公心里就窝火,再加上被桓王冷遇,心中难免生怨。周公在一旁看得清清楚楚,待庄公走后便语重心长地劝谏桓王,说“我们周王室东迁时,多亏了晋国和郑国。理应对他们礼遇有加,用以鼓励后人,这样还怕人家不愿意入朝为官呢,何况是不以礼待这,郑国日后恐怕不会再来朝见了。”

然而,桓王根本听不进去,心里也不痛快,“我爷爷就被他爹牵着鼻子走,我还给了他们家那么大一块地,他现在还想来占便宜,他们家还有完没完了?”

本来划地这件事就一直令桓王耿耿于怀,现在庄公又来要权,虽然这些都是庄公应该继承的,但在桓王眼中就成了“贪得无厌”。为什么庄公在一个官职就点燃桓王胸中那团火呢?这个卿士到底是个什么官,有多大权力?

卿士,原本是指卿、大夫,属于高级官吏。不过在周朝,卿士却是特指执政官,相当于后世的丞相、宰辅。这个职位当得了周天子的家,这桓王能不火吗?“和着你还想来当我的家呀?”桓王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必是闪过这个念头。

桓王是一时痛快了,但在郑庄公心里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要说郑武公能征善战,开疆拓土,那庄公也不输他老爸,甚至比他老爸还多了很多心眼儿。自幼在后宫长大的他,政治智商相当高,斗得了老妈,降得住老弟,跟卫国互砍多年,东与鲁国结盟,还出兵帮助宋国维稳。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位铁腕君主。

桓王跟他相比,被甩出了好几条街。桓王从小到大都是顺风顺水,没受过委屈,也没经历过兄弟相残,继承王位后又有一干老臣保驾,凡事不用他出头。可能是太平日子过久了,想找点刺激,于是就找郑庄公这根硬钉子碰一碰。可惜,以他的政治智商要跟郑庄公过招,那就剩下交学费了。

周桓王和郑庄公的实力互怼

周桓王和郑庄公的第一次交锋闹得并不愉快,郑庄公虽然不动声色地走了,但这个仇也算是结下了。

前面咱们提到了,周桓王把自己家的地封给了郑庄公,虽是天子恩德,但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周和郑成了一衣带水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跟谁也分不开;再加上郑国到了郑庄公这一代,跟周天子的关系还没出五服,而郑国又对东周王室有扶立之功,郑武公多年担任周王室的CEO,现在又传给了庄公,这对父子早已习惯了不拿自己当外人。

所以,周桓王对郑庄公这位叔公无礼,令庄公很受伤,后果很严重。两年后,郑庄公与鲁国私下结盟,并且以田易田,换取了鲁国的许田,既是对周桓王无礼的报复,也是对周王室的试探。这一试,周桓王果然中计了。

友友们要问了,不过就是一块土地,周天子分封出去的土地不少么,再说是人家两国互换的土地,又没占周天子家的地,周桓王生的哪门子气呢?

问题就出在这块地上。许田虽然是鲁国的封地,但却不是普通的封地,而是周天子祭祀泰山的专用田。因为鲁国可以享天子之乐,泰山又在其境内,所以许田分封给鲁国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鲁国还是周公旦的嫡系后裔,有这层关系的加持,更是顺理成章。

所以,许田虽然名义上是鲁国之地,但实际上却是天子之地,鲁国不过是在替周天子看园子罢了。现在这块地换给了郑国,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这等同于把天子的地换给了郑国,而且还没跟主家商量,两个长工就私下决定了。可是地不在自己手里,周桓王是干着急使不上劲,一点招儿也没有。难怪他会咽不下这口气。

周桓王也没想到两年前酿下的苦果,到现在才发酵。郑庄公玩的这个阴招,结结实实地戳了他的肺。没过两个月,周桓王果然回敬了一招——任用虢公忌父为王卿士,也就是大周王朝的CEO。“你不是就想要这个位置吗,我给谁就是不给你!”周桓王也是拧到家了,给郑庄公直接怼回去。

周桓王这招其实有点幼稚,因为周王朝不止一个卿士,提携一个虢公也不可能取代郑庄公。所以庄公隐而不发,静待时机。毕竟从朝局来看,众臣还是以庄公马首是瞻。不过,这种平衡局面,也不会维持太久,毕竟周桓王和郑庄公心里都埋下了一根刺。是刺,就得拔!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头条号平台查看)

庄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果然,周公一直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由于虢公是桓王一手扶植起来的,所以在朝迁中总是给庄公捣乱,要么背后掣肘使绊子,总之一有机会就分化郑庄公的权力。

郑庄公是什么人呢,论玩阴招,谁玩得过他?不过,郑庄公毕竟是首尾两顾,既要管郑国国中事务,又要分身管理周天子的朝政。手再大也有捂不过来的时候,桓王就联合了几个朝臣,以庄公专权为由,罢免了他的卿士之职。在两派斗争中,桓王暂时占了上风。庄公一怒之下,去朝回国,不再前来朝觐。

此时的郑庄公还是选择了隐忍。不忍也没办法,毕竟对方是天子,爵位等级都高自己一头,纵使天子浑身都是错,可只要郑庄公回击就变成了以下犯上,那些好事的诸侯国便可以此为借口进攻郑国。然而,周桓王并不这样想,还以为是自己强硬令郑庄公害怕了,于是同年秋天,又带领诸侯发动了讨伐郑国的大战。

这一次就是周天子无理在先了。郑庄公等这一天,已经等得快不耐烦了。“你舍得死,我就舍得埋”,郑公心想,既然侄孙子自己挖了坑,自己这个当叔爷的也不能闲着!其实,庄公去朝回国之日起,便开始整顿军务了。他早就预备着会有这一天,只是没想到这一天会如此之快地来临!所以,郑国这边一收到消息,便迅速进入了战斗准备,

周天子的军队基本上没有什么排兵布阵的讲究,周桓王想过一过统领千军万马的瘾,便御驾亲征,自领中军;虢公率周、蔡、卫联军居右,周公率周、陈联军居左路。其实换个角度来看,说明到周桓王时期,周天子能指挥得动的诸侯也就剩下蔡、卫和陈这三个国家了,其中卫国还是因为与郑国有旧仇,属于被动参战。这与周武王、周公旦,甚至周昭王时期,诸侯踊跃参战的境况相比,又岂是“寒酸”二字了得,更多的是一种凄凉的落寞。

不过,自我感觉良好的周桓王大概想不到这些,毕竟一生中能驾驭千军万马的机会屈指可数。他正忙着过瘾呢!

郑国一看,周天子排了这么个幼儿园水准的阵法,简直是在侮辱我们大郑国军人的智商。大夫公子元就给郑庄公建议:可以分兵而治、逐个击破,先拿最弱的左路军开刀。因为陈兵战斗意志薄弱,再加上又是周天子临时抓来的雇佣军,就周天子口袋里那仨瓜俩枣,估计也没陈国多少钱,顶多是许了张空头支票。所以,陈国军队一旦被破,蔡、卫联军必然阵脚大乱了,这样就只剩下没什么战斗力的周军了。郑国这些身经百战的军人收拾周天子那些骄贵的兵,还不手到擒来么?

郑庄公一听,言之有理,便采纳了公子元的建议,曼伯领右军,祭仲领左军,原繁和高渠弥领中军护卫庄公。与周军的毫无章法相比,郑军深谙兵法之道,摆的是鱼丽阵,前有偏,后有伍,以伍弥补偏的空隙。这种阵法的好处便如鱼网一般,进得来,却出不去。看来郑庄公势要一雪前耻,给自己这个侄孙子来个大大的教训。双方激战的地点在𦈡葛(今河南长葛东北),所以史上也称这场战役为“𦈡葛之战”。

双方激战不久,周军果然开始大乱,陈军被杀得四散奔逃,蔡、卫联军见大势不妙,也跟着奔逃。周天子见雇佣兵一个也没剩下,便招呼自己的人马往上攻。可惜,这些周军平素养尊处优惯了,哪里经得起战阵,在极具战斗素养的郑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此时郑军的左、右两师向中间合拢,给周天子来了一招关门打狗,周军大败。郑国大将祝聃拉弓搭箭,只见箭翎直奔周桓王肩膀射去。见桓王受伤,杀急了眼的周军,誓死冲开一道口子,护着桓王杀了出去。祝聃欲追,被庄公拦下。

庄公很清楚,一来兵法有云:“穷寇莫追”;二来周天子要是死在郑国人手上,郑国便会成为全天下的众矢之的。于是郑军鸣金收兵,周桓王才得以逃脱。战后当天夜里,郑庄公便派遣祭仲前去慰问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表面上是嘘寒问暖,实则是刺探虚实,看看周桓王伤情如何,有没有死在这一箭下的可能。

也不知是郑庄公运气好,还是天不灭周桓王。这一役过后,周桓王居然顺利回到雒邑。之后,双方都冷静了很长一段时间,周郑交恶虽然已无回旋余地,好在双方关系也没再往坏处发展。这场战争虽然对郑国影响不大,但却使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终于走到了看诸侯们脸色过日子的境地,不知周王朝的先祖们,作何感想……

参考: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6版.

特别说明:本文所有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8afefcd7c3a2f7de02e3657cdc503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