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赠险、0.6元/月就有百万保额? 警惕互联网保险“魔方业务”

2024-09-11   第一财经

[ 为何近期“魔方业务”“首月X元”等有卷土重来的迹象?华南一名保险机构从业者表示,与常规的广告投放相比,首期低价或免费赠险是转化率最高的营销口径,相当于“钩子”或“引线”,将对保险产品有需求的人群在短时间里揽入“蓄客池”,再通过不断触达客户引导其购买真正的主力产品。监管严控之下,规模较大的机构基本已调整策略,但一些中小保险中介机构容易铤而走险。 ]

“买了一份6毛钱的保险,实际一年需要缴纳300多元。”在广东工作的李明(化名)最近碰到了点烦心事。在一个月前,他收到电话称目前一款保险产品有专属活动,仅需0.6元/月就可以有百万元保额。李明以为是此前购买的一款保险的赠品,便稀里糊涂操作后开了一款新保险,最终价格远超预计,取消还困难重重。

这并非个例,近期,有多名投资者向第一财经记者反映,被监管叫停的“首月0元”保险,又以“首月0.6元”、免费赠险等形式卷土重来,不少投资者被误导,买入了远超预计金额的保险产品。

保险行业人士认为,与传统的广告投放相比,首期低价或免费赠险是转化率最高的营销方式之一,相当于“钩子”或“引线”,可以快速定位目标人群,随后精准高频触达。投资者可能易受首月价格误导,最终缴纳高于预计的保费,也可能被引入“蓄客池”,再被频繁引导升级保险产品。

“首月0.6元”营销噱头再起

记者以“0元保险”为关键词在多家社交平台上搜索,发现直接宣传“首月0元”的广告不多。但有投资者向记者反映,近期在市面上这类产品确实存在,只是较少在社交平台高调宣传,大多通过短信、电话、定向推送等形式隐蔽传播。

记者实测这类产品,在看似高性价比的外衣下,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多处不规范之处。

在上述文件中,除了常规的保险购买文件,还有保险经纪机构的《自主重新投保及授权代扣服务协议》隐藏其中。这份协议显示,投资者授权安行天下保险经纪(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安行经纪”)就购买保险产品的保费支付事宜执行代扣服务,从本人绑定的银行账户、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中托收相应资金。其中包括每月需支付的保费、自主重新投保时支付的保费等。这意味着,如果客户没有仔细打开文件阅读,很有可能在实际不知情的情况下,与该保险经纪达成自动扣款的协议。

另外,部分产品的实际价格可能也并非0.6元/月。虽然记者在实测过程中没有实际购买上述产品。但一名在今年6月购买过星火保某款产品的投资者王婷(化名)告诉记者,自己购买的产品宣称0.6元/月,实际却每月扣费14元,0.6元仅为首月优惠。

一名互联网保险人士告诉记者,首月减免是许多互联网平台惯用的营销套路,并不鲜见,但是用在保险这类金融产品上争议很大,存在较大的合规性风险。而且首月虽然只要几毛钱,但保险一般都有一定的等待期,这也意味着首月交的保费本身“含金量”也不大。

此外,王婷告诉记者,在费尽周折取消自动扣费后,她在接下来一个月时间内开始密集收到营销消息轰炸。“大多是短信和人工智能电话,都是邀请再次购买这款产品。”她说。

王婷的经历并非个例。记者以“0元保险”为关键词在某大型投诉平台上搜索。近一个月内有近百条投诉,投诉内容涉及诱导消费、强制扣费、电话信息骚扰等,涉及多家保险经纪机构。

舆论发酵后,10日,记者再次登录相关网站查询时发现,上述0.6元保险的广告页面已经取消,相关保险产品目前也已显示实际投保价格。

免费赠险?“魔方业务”的连环套路

除暂时熄火的“首月0.6元”产品外,记者注意到目前部分机构也利用免费赠险诱导客户升级保险产品额度。

一般业内将这种通过免费赠险或以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保险来获客,进而引导客户“升级”保障或投保其他保险的行为称为“魔方业务”。

记者从“星火保”的某篇公众号推广文章跳转后进入一款保险产品推广页面,宣称可以凭手机号免费领取赔付金额100万元的家庭意外险。

点击免费领取后,该平台短暂出现了一秒左右领取成功的页面,就强制弹出另一款防癌险产品。投资者较为容易误解还在进行此前免费领取的步骤,从而购买所谓的“升级”保险产品。

在记者放弃购买升级产品后,该公司多次通过短信、电话等形式触达,称当前的保障额度不足,建议消费者升级产品。

据多份客户告知书,星火保平台的运营主体为安行经纪。针对上述首月0.6元、免费赠险后邀请升级等营销方式,记者向该公司邮箱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前暂无回复。

监管从严

此前,监管已多次出台规定约束保险经纪机构销售行为。

早在2020年,原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已就“首月0元”“首月1元”等欺骗投保人问题,对多家保险公司、经纪机构予以通报和处罚。

2023年7月,据媒体报道,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向辖内各财险公司发布《关于个别短期健康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称个别财险公司将低保费或免费赠送的低保额、高免赔重疾险作为“引线”保险方案进行获客,进而引导其“升级”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要求已开展的公司要进一步自查整改、严肃内部问责。

2023年11月6日,针对短期健康险,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新增了对互联网销售平台的相关要求。要求各保险公司应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第三方销售渠道管理。

同日,监管部门还发布了《关于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有关风险的提示》,要求在销售时应对产品的免赔额、免赔责任、赔付比例、退保约定、保费缴纳方式等重要内容向消费者进行清晰告知和提示。不应使用“保费低至(最低)X元”“每月X元起”“保障高至(最高)X万”,以及“低至(最低)”“起”“高至(最高)”等词汇进行不当宣传。

监管三令五申,此类业务一度收敛并在市场难觅踪迹。

为何近期“魔方业务”“首月X元”等有卷土重来的迹象?华南一名保险机构从业者表示,与常规的广告投放相比,首期低价或免费赠险是转化率最高的营销口径,相当于“钩子”或“引线”,将对保险产品有需求的人群在短时间里揽入“蓄客池”,再通过不断触达客户引导其购买真正的主力产品。监管严控之下,规模较大的机构基本已调整策略,但一些中小保险中介机构容易铤而走险。 “部分中小型保险经纪机构客户积累不多,又都是代销产品,也基本没有用户黏性,想要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分一杯羹,可能就会剑走偏锋,采取这类手段揽客甚至误导客户。”上述人士称。 有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保险的优势在于购险快捷方便,但不可过多省略必要步骤或打造营销噱头吸引流量,盲目追求销售规模。长期来看,机构在产品或营销方式创新的同时更应注重合规底线,不可一味拼流量来谋求短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