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2022-02-24     军武四分三十三

原标题:“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民间有一个说法,叫“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说法?很多人认为《水浒传》中打打杀杀的场面,重情重义的情节,结拜造反的思维等不太适合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去学习。而《三国演义》中描述了大量的计谋、较量、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些都不太适合已到暮年的老年人去细读。毕竟辛辛苦苦打拼了一辈子,到了该颐养天年的时候还去读这些东西,劳心废脑确实是不太合适的。

这种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定性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我认为所谓的“老不读三国”还应该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三国演义》实际上是一本悲剧色彩很重的文学著作,不适合老年人去读。

摸爬滚打一生,现在年纪大了,按照自然规律毕竟是即将退出人生的舞台的人了。而三国演义里面所写的历史人物的命运,这些历史发展的过程,事实上是包含着一种悲剧的意味在里边。

如果一个老人,他对自己的一生有所感叹。那么这种情况下再读三国演义,再看到三国演义里面的无数英雄人物的悲剧结局,这会引起他们对于人生的无限感慨,更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性感到惆怅。所以三国演义的这种悲剧色彩,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讲,不太适合。

有很多学者谈论三国演义,都在讲三国演义的悲剧性。那么三国演义有没有悲剧?当然有。他的悲剧情怀应该说是很明显的。而且不仅是《三国演义》,我们再看明清时期的其他文学名著,包括《西游记》、《水浒传》,至于《红楼梦》、《儒林外传》等,其实都是含有悲剧情怀的作品。这种悲剧情怀,与整个封建文化后期发展状况是相联系的。

那么三国演义的悲剧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呢?大家看三国演义,我们说他描写了一百多年的政治、军事斗争史。依靠这一百多年历史发展主线,作者给我们描述了数个历史英雄人物,其中有君王、有武将、有文臣、有大贤、有智者。并且对这些人物的才干、智慧、能力、功劳等充满了歌颂,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

但是,这些英雄人物,最终却几乎都是悲剧的结局。蜀国的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对主公忠贞不二,对兄弟义薄云天,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最后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还有诸葛亮“未出茅庐却已知天下三分”的雄才伟略,仍旧摆脱不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

吴国的周公瑾,羽扇纶巾,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何等的雄心壮志,意气风发。最后却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愤慨中英年早逝。

魏国的荀彧,跟着曹操打天下,立了多少汗马功劳。是他辅佐曹操一步一步奠定了后来魏国强大的基础。然而只是因为心系汉室、维护正统。最终被赐死,不可谓不悲剧。

魏延、吕布、张飞、孙策,庞统、刘备、华佗、姜维等,也无不是以悲剧收场。在《三国演义》中,不管你是身居要职、身怀绝技还是智勇双全、风度翩翩。更不管你是成就了经天纬地的大业,还是流芳百世的美名。这些人身上无不带有悲剧情节。

“老不读三国”只是一句善意的提醒罢了。历史、文学还是要和现实区分开来的。借用一句歌词,“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就行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7f247c63bfd60c8ea2fe9549619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