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动≠多动,了解多动症的原因,才能“对症治疗”

2023-05-04   老张育儿

原标题:孩子好动≠多动,了解多动症的原因,才能“对症治疗”

盼盼发现,自家两岁的儿子,日常行为有些“异常”……

“不管是坐在餐椅上吃饭,还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儿子没有一刻能够安静下来”

“表达不清楚,但是特别喜欢说话,甚至还会跟大人对着干”

“每天都是精力充沛,几乎不睡午觉,晚上也睡得很晚”

观察了一周左右,盼盼觉得不能再等了,于是带儿子去医院做检查。在她看来,儿子一系列的表现,都和“多动症”特别像。

好在一番检查之后,医生给出了专业建议:两岁,是成长路上第一个叛逆期,孩子看似“好动”的行为,只是在探索而已,跟“多动症”没有关系。

听着医生的话,盼盼心头的重石终于放下了。不过,医生还是建议她多观察,尽量多抽时间陪孩子。

一直以来,“多动症”都是父母特别关注的话题。一旦孩子出现好动、不听话的行为时,就会被贴上“多动症”的标签。

很想说一句:父母真的有些“惊弓之鸟”了,近些年“多动症”确实很普遍。但作为父母,不应该随意给孩子贴标签,这是最起码的尊重。更何况,父母对“多动症”的了解有限,好动≠多动症。

当然,父母之所以这么关注“多动症”,就是因为它背后隐藏的危害,实在是太多。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若是不及时干预的话,很可能改写他们的未来。所以说,父母重视是好事,不过还是要请专业医生帮忙。

“多动症”的危害,通常有三个方面

1、行为方面

确诊“多动症”的孩子,他们大多都存在行为难控制的问题,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总是有种“不服管教”的表现。除了自身之外,还会影响周围的人,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

2、性格方面

因为行为不受控制的原因,导致孩子的性格也会受到影响。试想一下:谁愿意和总是捣乱的人玩耍呢?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被排挤、被孤立。不懂处理人际关系的“多动症”孩子,他们性格都比较冲动。

3、学习方面

这里要说的学习,不仅仅是指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很多技能的学习。父母会发现,“多动症”孩子的学习能力,明显要落后很多,他们从来不会主动去学习。就算是被“逼着”去学习,也很难保持足够的专注力。

想不到“多动症”给孩子的伤害,居然会涉及到方方面面。说到这里,父母又陷入了沉思,大家很想知道“多动症”到底从何而来呢?

首先是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大多数“多动症”孩子,他们父母在小时候,都会有类似多动的行为;或者是在胎儿阶段,就表现出特别难哄的行为。

其次是心理原因,家庭生活不幸福、父母脾气暴躁、外在社会等等,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导致他们出现多动、记忆力不集中等行为。

最后是先天因素,妈妈在怀孕期间,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宝宝在精神发育方面有些迟缓。

既然“多动症”已经成了事实,那说再多都不能改变现实。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早早干预,让孩子早点摆脱“多动症”的困扰。这么说吧,只要父母认真干预、积极配合,孩子一定可以重获健康。

“多动症”的孩子,父母该如何陪伴和教育呢?

1、改变家庭氛围

从现在开始起,给孩子提供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获得更多安全感。尤其是父母,不要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更不要动不动就批评、训斥孩子。很多时候,父母关系的好坏,以及教育方式,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最为重要。

2、设定小的可以实现的目标

越是“多动症”的孩子,他们越是想要被肯定和鼓励。已经形成的“坏习惯”,父母就不要再揪着不放,而是制定一些相对比较小,且容易实现的目标,然后鼓励孩子认真完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对了,奖励也要到位。

3、请专业人士帮助

每个孩子的“多动症”情况不尽相同,若是特别严重的话,还是邀请专业人士帮忙,毕竟他们在这方面更有研究。当然,父母要做的就是全程配合,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为自家孩子量身定制一套方案。

写在最后:“多动症”没有那么可怕,父母没必要自己吓自己。若是孩子真的出现“多动症”的行为表现,及时带他们求医,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