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长,不知道爱好会在什么时间点起一盏灯

2022-03-29   Lens

原标题:人生很长,不知道爱好会在什么时间点起一盏灯

每天早上6点40分,在南京地铁站翔宇路南,都有一群身穿冲锋衣、背着双肩包、手提水桶和钓鱼竿的老人从南京的各个角落赶上S9线。这条线路最近被南京人称为 “钓鱼专列”。地铁到站后,这些老人们会一路小跑冲出站台,试图占据高淳的最佳钓位。他们每日早起,在路上奔波几个小时。就是为了去坐上一天,钓几条鱼。

相关新闻下的留言,充满了年轻人的艳羡。毕竟对于成年人来说, 能够在庸常的生活中找到一个能持之以恒的爱好,是非常幸运的钓不钓到不重要,即使甩出去收回来的杆十次有九次是空的,此时此刻的专注也值得好好享受。

那么,你有没有那种坚持了很久的爱好,让你在兵荒马乱的生活之外,找到了另外一种状态?

🧘‍

专注每一个动作的时候

突破身体的极限

@洪雪

41岁,北京,插画师

其实跑步是一个我比较擅长的事,上学的时候长跑还拿过年级第一。但后来再也没系统地锻炼过,尤其生了娃之后的头几年,开始变得始料未及的忙碌。

前年疫情刚开始那会儿,生活秩序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不确定的外在环境,我就想通过好好做饭来对试图建立起小家庭内部的秩序和我自己的秩序。但后来我发现,做饭这个事我能控制住了,但是体重开始失控了,而且我意识到做饭并不足以让我对抗“不确定”。后来,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我开始跳绳,最开始每天跳300个,慢慢坚持下来,我现在每天跳五六千个也问题不大。然后也开始重新跑步、锻炼。

最难的是123的阶段。我以前运动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很难达到想要的状态,尤其是看到小红书上那些帖子,我也想一定要达到一个目标,比如我今天一定要跑到5公里然后把数据秀出来,以这样一个很棒的成绩督促自己,但我发现,这种方式并不利于突破自己,而且小红书上那些人都是运动了好几年之后才达到的水平,所以一开始也没有必要焦虑。

后来也是从禅宗和心理学中得到了启发,我不再强求自己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就想,每跳一下就只把这一下跳好。这样坚持下来,锻炼就变成了没有压力的体验,而且我往往能在专注每一个动作的时候突破身体的极限。大概以前坚持不下来,往往是由于那个很繁重的目标。

怀孕的时候我胖到了190斤,现在又减到了110斤,差不多瘦出一个人的体重。瘦下来之后,所有的衣服都换成了小号,内衣内裤都穿不上了,这种体验还挺新奇的。

但身形、体重的变化对我来说,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家住二环边上,疫情前晚上十点半也总是堵车的,整个时代好像都是那种沸腾的状态,但现在,车和人都变少了。我觉得运动是一种很好地让我能够活在当下,不被外界的环境左右的方式。体重的变化只是一种额外的礼物,最受益的部分其实是内在的觉知和平衡,以及在整个过程中对自我的关照和运动意识的觉醒。

今天是我坚持练琴的第109天

@Cosmos

30岁,北京,新媒体运营

我一度非常害怕自己变成没有爱好的成年人。

这种焦虑情绪在刚毕业那几年非常明显,那时候一直在试图在寻找一种工作和生活能够平衡的状态,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特别喜欢的东西,没有沉迷的事物,也没有可以短暂让我逃离现实的乌托邦。

但是成年人的幸福感太难汲取了,每日要面对的是被工作和琐事消耗到几近枯竭的情绪。所以我总是处在一个上班就疲惫,下班只想刷手机的怪圈里。好在一直在努力做挣扎,虽然大部分失败了。学过吉他,练过毛笔字,也报班练拳击等等,但或许我并不真正热爱这些事,新鲜感一过我就逐渐放弃了。

后来又是头脑一热,开始跟同事学习弹钢琴。她从小学习钢琴,也一直在坚持练琴。后来去她家练习了几次,因为周末又有其他的事断断续续。工作日的一个中午,她喊我一起吃饭,突然很严肃地和我说,所有的钢琴老师都知道,成年人学钢琴,99%都会很快放弃。你要做那1%还是和那99%的人一样?如果下定决心,就必须从心态上认真起来,不可以把弹钢琴这件事当作一个可以“被妥协”掉的事,必须让它称为你的优先选项。

或许,之前很多爱好没有坚持下来,也大概是我并没有认真对待。仔细想想,上学时为了学业错过太多东西,一直在为一些自认为重要的事放弃和妥协自己真正喜欢的事。那十几岁憧憬长大是为了什么呢?我可是好不容易独立了呀。

还有就是,今天是我坚持练琴的第109天,继续加油。

把做手工发展成副业

填补工作中那些无助的时刻

@乐彤

27岁,安阳,老师

我从大学时候起,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会偶尔画一些插画,可能也算得上是写手帐),刚开始写日记就是单纯有强迫症,空个日期没写会很难受,所以很流水账。没想到慢慢就成了习惯,手帐就成了我记录每天情绪和梳理思路的工具。后来,我还养成了做手工、养花、画画的爱好,一直有坚持下来。

研究生毕业后,我甚至为了能够安放我的爱好,选择回到小城市工作。有一些朋友甚至觉得我是“自甘堕落”。但我觉得工作占比变小之后,生活本身和自我才会得以放大。不过,也有迷茫的时候,因为从小到大读的都是我们当地最好的学校,和我熟识的同龄人大多在大城市,和身边的同事也不太能深交。我会感觉很孤独,在大城市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也会因为小城市缺乏文化资源等产生各种不适应,也偶尔会质疑自己的选择。

但就是我选择坚持的那些爱好,反而成为了我所有焦虑和孤独情绪的出口,也让我觉得身在小城市的自己并不那么平庸。而且记手帐、做手工的那种成就感是非常当下且真实的,最近,我还打算把做手工发展成一项副业,来尽量填补工作中那些无助的时刻。

我不会想到,自己

已经能打网球比赛了

@Tangnuo

31岁,北京,程序员

我是一名大厂码农,练习网球已经快一年了。就是从去年取消了大小周开始。我现在每周会练习两到三次,平时不去网球场的时候也会在家想办法练一下挥拍什么的,比如在客厅里拉根网线,把球挂在上边,然后跪在地上练习,我女朋友总说我好像得了什么大病(笑)。

一年前,我也不会想到自己已经能打网球比赛了(虽然是很业余的比赛)。去年4月,我坐在大厂一群最高收入的人群中间,每天想的是怎么能比过这帮人,赚更多的钱,买离公司近点的房子。虽然可能和同龄人比,我已经过得很不错了,但是那段时间是真的非常焦虑。经常半夜两三点,我还在那里改代码,或者一篇篇地翻论文,找解决方案。

当时其实身边很多人不同意取消大小周,因为收入真实地减少了很多,像我们这样生活只有工作的人一下子有了自己的时间也的确不适应。但是工资少了之后,我反而没那么焦虑了,也在另外一件事上找到了生活的热情。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读过《高效休息法》。很多人觉得休息就是不动脑子,放空一会儿,于是,我们的下班时间基本上被刷手机、刷剧这些事情占据了。但其实这种用外在的新鲜刺激去填充注意力的方式是毫无意义的,很容易提高大脑的阈值,然后我们更容易感到无聊、烦躁,甚至会更容易疲惫。

其实更好的休息方式是交替用脑,就是去专注于另外一件和工作不同的事,这样的休息才是真正有效的。我现在工作依然很忙,但是反而在爱上打网球之后,有更多精力做其他事了。

不想练了就搁置一会儿,

成年人的爱好没那么功利。

@Fan,40+,媒体人,北京

我大概是在断了将近30年后,又开始捡起了小提琴,不管工作多忙,每周都会开车走很远的路去练琴。以前别人总说,你小时候学那么多年,考那么高级有什么用。我当时的确不知道有什么“用”,但我最近有了新的答案。

要说重新拉琴的契机,大概是因为人到中年,单身,无娃,然后面对生活和工作的琐碎,总想给自己找点其他乐趣。作为一个好奇宝宝,我尝试过很多其他的爱好,但是最后没坚持下来。后来想到毕竟小提琴是有童子功的,决定重新捡起来,虽然我现在又重新从一个很初级的等级练起。

但我最近的的确确明白了为什么是“play the violin”,就是玩儿呀。把乐器和音乐当作玩伴,去练功、去对抗、去征服、去努力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欣赏自然不错,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在其中可以尽兴。

人长大到我这个年纪,很少会因为一点具体的事获得真实的表扬和批评。所有获得的评价都是概念化且掺杂了各种因素的。但上琴课能让人持续高密度地获得 “具体、细微、真实”的评语和指引,然后可以很快修正,能且只能靠独立完成 。这是稀有的快乐。

而且学琴的过程中还会捡到很多朴素的道理。比如,最近我在 “抱怨” 老师安排给我的曲子难度加大,却没有之前的顺耳好听。老师就说:“那是之前让你坐缆车上去看风景,你现在是时候开始爬山,真正做些对抗性运动了”。

最近,关于疫情和空难等新闻,让我觉得整个人处在低气压。但这个时候,我会静下来去拉一会儿琴,这件事就像我的一个“安全小屋”或者“避难所”一样,能让我稍微喘口气。不想练了就暂且搁置一会儿,毕竟成年人的爱好没有那么功利。

人生很长,不知道爱好

会在什么时间点起一盏灯

@是惠子呀

34岁,品牌管理,香港

人生很长,很神奇的是,你不知道你的爱好会在什么时间为你点起一盏灯。我在大学时学的是品牌管理,毕业之后在香港的法国公司从事相关的工作。但我一直有个自己不太为人所知的小爱好,就是对玉石珠宝很感兴趣,也花重金收藏了一些。

现在脑子里就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有一次和朋友去海边玩,路过一个珠宝集市,老板也很有趣,好像不服气似的,一样一样地问我“这个宝石是什么”,除了答出每一种珠宝的名字,我还给出了我自己的估价,同行的朋友真的吃了一惊。现在回想起来画面也带喜感。

暂停自夸。重点是,我前段时间经历了严重的职业倦怠期,工作了将近十年之后,感觉肝不动了。最近突然灵光乍现,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珠宝品牌呢?于是,在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聊了以后,我们决定开始创业了。

最后,希望你可以在庸常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爱好,能够在混乱时有一间自己的心灵避难所。别有太大负担,成年人的爱好,就是坦荡尽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