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昱杉:回忆沈燮元先生

2023-03-31     古代小说网

原标题:金昱杉:回忆沈燮元先生

昨日上午,南京图书馆版本目录学专家沈燮元先生去世了,享年100岁。看着南图发出的讣告,真的不敢相信。本来还想着下个月去南京探望沈先生,如今却再也没有机会。

沈燮元先生讣告

第一次见到沈先生,是2016年11月26日,当时在查一个稿本,古籍部的老师在电脑上查的结果有些问题,遂找沈先生确认。我就看到一个锅着腰的老爷爷,慢腾腾的走过来,仿若看自己家地里的萝卜白菜一样,从开架找到线索,确认了需要从书库调出来的古籍的版本。

后来因为论文中要做藏书目的部分,没什么信心,便想到了先生。蒙南京图书馆徐忆农老师的引荐,从2017年初到2020年陆陆续续跟先生求教。其中有几件事印象深刻。

沈燮元先生

有一次,沈先生翻着《脉望馆书目》嘀咕,“大工程,大工程,你得多看几遍,不然容易漏了。我觉得你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做完最基础的整理。”说罢还摇摇头,道“一个月都不一定。”我当时是真的无知,在心里嘀咕,“您别逗了,这么薄的一册,我就是挨个打字,一周就能解决了啊。”

结果,事实证明,沈先生高估了我的水平,当时整理了半年,还没弄利索。中间先生还几次伸出援手答疑。最后才磕磕绊绊的得以完成。

沈燮元先生手迹

2017年6月,先生帮我核对引文,其中有涉及到孙楷第的《也是园古今杂剧考》的内容。我使用的是1953年上杂出版社的版本,但是其实1940年还有一版《述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收录于《图书季刊专刊》,后者是沈先生一直看的版本。

他特意找出1953年的版本核对,在意见中写道:“引文能找到的,都找到了。”当时先生已经93岁了,巧的是那一天我和他聊到吃的,他下午已经忘了中午吃的是什么。我当时看着这位满脑子都是书的老人,暗暗下决心,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学者。

对于古籍研究,我其实根基并不扎实,有一次遇到了对铜活字判断的失误,心里特别难受,蔫蔫的。沈先生得知情况,安慰我说,“你不是这个学科出来的,正常。以后千万别想着自己去预判,而是要一步一步走稳了。你就坦然接受你比别人落后一步,所以你宁愿留空,慢慢来,也不要着急下判断。”

《沈燮元文集》

听了先生这话,其实我心里并没有好受,直接问,“那我做的东西,不就永远都差一步了?”先生云淡风轻的回答我道:“这就要看你是不是一直往前走了,一直走,不停下,人生还长。我们做的是几百年前的东西,就看你是不是坚持了。我看了看,活字对你来说算是比较难的,你接触到的古籍还是太少,以后要再这方面下下功夫。”

后来我发狠劲,决心在各个图书馆搜索赵琦美(明代藏书家)的校跋,沈先生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父母支持你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先生说,“我现在在做黄丕烈的校跋,就是要一个一个找到核对。好多人给我说不用这样,但是我们得这么做。你这么做是对的。回家谢谢你的父母吧,他们愿意支持你去做。这不仅需要你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跑,食宿这都是钱。”

沈燮元先生

先生还教给我,做文献考证,一条一条的证据摆出来,结果自然就出来了。既然是为后来者留下资料,那么前期功夫必须做足,基础文献尽可能的详尽。

有时先生也会念叨,觉得我现在年轻,有精力跑这么多地方真好。他得知我搜集到一份明代刊刻的文献,问我可否给他影印一份。我永远记得先生那时候的样子,当时95岁的先生双手虚合,特别诚恳的说,“麻烦你了,谢谢。清代刊刻的这个做的不好,有些乱写,年代都查了几十年。我还是想核对一下明代这版。”

出书时,想请先生为我写一张题签作为书名,先生一口答应。带着笔墨到图书馆,我当时还有点担心,写在宣纸上,要是太大怎么办。结果,先生拿了张A4纸刷刷刷,三张,一气呵成。

沈燮元先生题签

我一看,“哎呦,大小正好。”还暗自琢磨,“真羡慕写字好看的人,什么纸都能写。”后来沈先生说,“其实是他忘带宣纸了,很不好意思。”这个事儿徐忆农老师知道后,简直哭笑不得,说“图书馆里面还能缺了纸吗?你这也确实是少有了。”

我当时只是一个研究生,学的专业是戏曲史论,之前没怎么接触过版本目录。但是先生愿意一点一点儿的引导我。每次有疑惑前去求教,先生都特别耐心的有问必答。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外碰到稀奇古怪的好吃的,会往先生那里寄一份。因为先生喜欢吃,也很乐于尝试。

沈燮元先生题赠作者

以后南图古籍部再也没有端个杯子到处转悠,一会儿扒翻老报纸,一会儿看明清诗词的老人了。再也没有拿着办公室的电话出去接,当成手机,结果一出办公室的门就没信号,只能再回来的老人了。再也没有把古籍部当家,把馆藏古籍当自己孩子,心里随时有数的老人了。唯一遗憾的是,沈先生没有看到自己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士礼居题跋》出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62239a04063e66dd0ac2687e70978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