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影视公司于近日陆续披露Q3财报,又到了数据说话看成绩的时候。
2023年对于市场而言,无疑是个好年景。今年5月份一直到暑假结束,院线电影喜讯不断,特别是暑期档以破200亿的好成绩创暑期档票房新高;剧集这边也不差,Q3《长相思》《莲花楼》等爆剧接踵播出,#《莲花楼》为欢瑞带来2.26亿营收#更是上了热搜榜单。
市场火热不假,但这份火热是均衡地洒向每家公司,还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让我们从数字出发,来看看Q3影视公司的具体表现如何。
院线公司整体向好
剧集公司喜忧参半
今年的院线电影,特别是国产院线电影,被戏称“杀疯了”。相信很多人还记得这个疯狂的夏天:上映影片先抑后扬,跑出亮眼的成绩,携手交出200亿+的好成绩。
受到院线市场的整体影响,手握院线业务的上市公司,Q3的表现都很不错。文投控股,万达电影、中国电影、横店影视、金逸影视、上海电影、幸福蓝海这几家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实现双增长。
在这里值得一说的是万达影业,扛过“水逆”后可谓势头正猛,实现在一众A股影视公司中的净利润领跑。据悉,万达影业的投资热情也在上涨,从公司公开资料来看,万达影业在Q3新增影院30家、银幕138块。
再说说北京文化。
《封神·第一部》的火爆,给了北京文化重回大众视野的机会,但它的财务状况仍不算乐观:账面资金进一步下滑,仅有不到3000万,而《封神》后两部电影仍在后期制作阶段。也难怪粉丝积极去为《封神》贡献票房,以北京文化目前的表现来看,后两部能否准时上线,还存在未知空间。
Q3亏损最多的电影公司,是博纳影业与华谊兄弟。前者表示,这与本年初至报告期末公司电影票房较2022年同比减少所致;华谊兄弟则与资金问题有关。
说过了电影公司的整体情况,重点还是来看剧集公司。
与电影公司特别是院线公司的好势头相比,剧集公司这边算是喜忧参半。从数字来看,芒果超媒无疑是Q3上市公司的大赢家,17.66亿净利润遥遥领先。具体到收入构成,芒果超媒Q3广告收入预计有改善但尚未实现较大增长,进而公司单季度总营收未实现高增长,营收增速来自广告与会员等,因主线业务表现稳定,多家机构对芒果超媒给出“买入”的投资评级。
完美世界这几年的影视业务乏力,但Q3财务状况出现下滑,倒是与影视业务关系不大,主要是游戏业务出现了新游不足,旧游乏力的问题。
最近《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爆红,真人影视互动内容又被热议讨论,完美世界方面则透露已经于去年组建了微短剧团队,并推出多部作品,比如与抖音合作的古装题材微短剧《女师尊在上》《魔王在下》《求求你别心动》,以及都市女性题材微短剧《全职主夫培养计划》。所以,说不定趁着互动内容的火,完美世界的影视业务能找到一条新的破局路。
唐德影视在Q3实现扭亏为盈,主要与实现电视剧《无间》《夏梦狂诗曲》信息网络播映权发行收入、《巴清传》项目权益转让收入以及网络剧《苏记》《无眠之境》联合承制服务收入有关。看这势头,唐德也快从泥淖里走出来了。
慈文传媒Q3净利润亏损,同比下降115.57%,慈文表示这与本期项目毛利降低有关。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慈文尚未有新剧端上桌,积压情况严重,或许去库存后财务状况会有所好转。
华策靠“走量”实现领跑:Q3收入3.27亿,净利润8681万,同比大增42.05%。华策的在播剧集及储备项目很充足,《去有风的地方》《向风而行》《三分野》《春闺梦里人》《一路朝阳》等剧集都是华策今年的项目。
欢瑞虽然手握大爆款《莲花楼》,但业绩依旧出现下滑,欢瑞世纪在财报中表示,主要系本报告期内影视剧销售减少所致。
也必须指出,欢瑞今年两部成绩不错的剧集——《莲花楼》《南风知我意》,主演都是演员成毅,也是欢瑞自己的签约演员,外界戏称欢瑞患上“成毅依赖症”。
变革时代已至
传统巨头请转身
今年的剧集市场很是热闹,但反馈到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上却不是那么好看,这或许与剧集行业的生态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有关。
从前文的财务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传统剧集公司目前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剧集积压+爆款输出不够稳定。前者以慈文为代表,后者则是虽有爆款在手缺已经业绩下滑的欢瑞。
而稳定输出爆款内容,可以看做是对头部剧集公司的“定义”,它决定了剧集公司在市场和观众心中的地位,也决定了盈利情况。
无论慈文、唐德还是华策、欢瑞,都曾有过“爆款制造机”的好日子,但为什么如今却逐渐失灵掉队?影视观察家认为,这与剧集制作周期及外部环境变化有关。传统头部公司的剧集制作周期相对较长,而随着外部审查环境的变化及收紧,在购买IP甚至制作时还可以播出的剧集,还有可能在排队待播时就不能播出,比如某些耽改题材。
此外大众对于艺人的“零容忍”态度,也增加了不确定性,比如几乎把唐德拖垮的《巴清传》,因主演范冰冰的税务案件再无重见天日可能,但该剧前期投入又过于巨大,弃之可惜又实难下咽。
其次播出平台从电视端转向网端,制作方式、发行方式、采购制度都随之发生着变化,这些不仅是导致传统剧集公司成绩下滑的原因,市场上大小剧集公司也都被波及影响。
过去剧集制作的主导中心是影视公司,平台只是花钱买内容,而如今网端平台越来越深地介入到整个制作中,它们正在成为最大的内容生产商,定制剧的占比也在逐渐增高。
但在整个行业降本增效的影响下,定制剧的利润空间并不高。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这几年的爆款剧多诞生于定制剧中,而定制剧爆了,剧集公司能拿到的钱并不一定多,只是承制费而已。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尤小刚曾对媒体透露“从市场的角度来讲,现在的剧集市场产业链是割裂的。目前所谓的爆款剧,大部分都是各个平台的定制剧,剧集公司只是承制而已,只能拿到一点承制费,没什么利润,业绩自然就下滑。”
当然,剧集公司除了给平台打工做定制剧以外,还可以做版权剧,靠着二轮播映、IP开发等方式赚钱,比如《甄嬛传》养活乐视,就是典型例子。
但这种情况,随着平台重心转向自制后,变得越发罕见,因为平台一再压缩采购剧集的预算,所以赚头也不多。同时,平台也不愿意再向过去一样掏钱买剧承担较高的风险,而是更倾向于分账模式,风险摊薄,这也影响着剧集公司的收入情况。
而且就算剧集公司甘心只赚承制费,给平台“打工”承接定制剧,平台也不一定把所有定制剧的活儿都交给剧集公司,四大视频平台都有自己的自制团队,有时候轮不到剧集公司来做就直接内部消化掉了。
上述问题对行业内所有剧集公司都有影响,大家都处于一个“钱赚得更少了、话语权变小了”的情况下,只是因为慈文、唐德们是上市公司,反映在财务状况上更直观罢了。
面对眼下的问题与市场变化,剧集公司特别是传统巨头们也在积极采取对应措施。
比如表现最稳定的华策,剧集类型覆盖多元。既有大IP古偶剧,也有现言剧、都市剧,还有历史权谋和扫黑题材等,在品类上尽可能做到丰富,并探索多元变现渠道。同时,华策AIGC应用研究院自研的“影视剧本智能创作系统”于9月上线,据介绍,该系统基于自研剧本垂直大模型,提供“评估助手”和“编剧助手”的工具。
欢瑞方面则表示,公司持续推进制作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建立与主创良好的合作机制,搭建数字化、工业化的内容制作体系,保证持续产出高品质项目。
此外行业机构也在新平台和新技术,去年7月,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出通知,拟构建“南海平台电视剧(网络剧)新市场”。
“南海平台”是以首轮电视剧(网络剧)为主要传播内容的数字化全媒体集发平台,新剧将在电视、网络、短视频等全媒体渠道中播出,直接与观众对接,利用区块链技术,根据观众点击付费、广告播出等收入情况,定期向制作机构进行分配。
当然新平台的上线需要过程,新技术能否解决当下的问题也需要长期观察。影视行业是充满风险与变化的,潮起潮落头部更迭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如何在变化中保持不变,或者至少说别掉队被淘汰,也许当下这个阶段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还是要靠内容本身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