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中老年人想享福,听听下半句怎么说

2022-06-30   有画说艺术

原标题: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中老年人想享福,听听下半句怎么说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老话说“人无孝道,行必失德”,所以中国人讲道德就是从“孝”这个字开始。

“孝”这个字非常形象,上为“老”,下为“子”,父母变成老人以后行动不便,就要由子女负责背起来,引申为赡养照顾之意。人到晚年,总是希望儿女孝顺,让自己颐养天年,这是人之常情。

人到晚年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为什么是孝为先?因为要做到真正的“孝”太不容易了,如果一个人能把孝做好,那其他的善事、其他方面的道德自然都能做好。

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你能指望他是一个仁慈善良的人吗?我想他自己都不会相信,所以说,中国人把孝摆在百善之先,既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给人的道德划出了一条最基本的底线。

但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要做到孝顺的艰难,还以为孝顺只不过等同赡养而已,只要保证老人的衣食住行就完事了。

人到晚年

当他们真正开始尽孝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要履行好这个“孝”字远比想象中难多了,而且在这种困难面前,很多人变成了“不孝子”,他们宁愿背负不孝的骂名,也不愿履行自己尽孝的责任,可见“孝道”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有句俗语大家一定都听过:久病床前无孝子!很多人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一定会是个孝顺的人,一定会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负责到底,一定会好好照顾他们一辈子。

但是到真正要履行孝道的时候,当父母瘫痪在床每天与药罐相伴的时候,他们或许能照顾一个月两个月、又或者一年两年三年,但却做不到一辈子都这样尽心尽力地照顾下去,直至父母寿终正寝。

人到晚年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忍受不了被老人拖累的生活,于是将“孝”字抛诸脑后,更将年迈的老人抛置于不顾,任由其自生自灭,这就是“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真实写照。

其实,关于孝顺的难,还用不着说父母躺在病床上,就算是孝顺身体健康的父母,同样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比如《论语》里面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人到晚年

那么孔子的这段话就是说:孝顺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是对父母一直保持和颜悦色,当你面对年迈迟钝的父母,能够一直对父母保持微笑和尊敬的态度来服侍他们,这就是最大的孝顺!

很多人对老人家不耐烦,轻则嫌弃,重则呵斥甚至打骂,尽管他也在赡养父母,尽管他也为老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却已经脱离了孝的本质。

很多人只知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却不知道它还有下半句——“健健康康福自来”。这世上永远有不孝顺的人,如果做父母的人,总是把子女当成晚年唯一的依靠,什么事都想依赖他们来孝顺自己,恐怕最终会以失望居多。

人到晚年

如果想要晚年享福,真正可以靠的,还是只有自己,哪怕是子女,也不一定可靠。人到晚年,财富名利都无异浮云,唯有身体健康才是真正的福气,没病没痛,生活能够自理,凡事不依赖子女,这样的晚年才算真正的享福。

越是这样的状态,就越不会遇到不孝子,所以,为了晚年享福,人到中老年就应该要提早做好准备,一切为了健康而努力,对自己好,也是对子女好,老一定要明白:老了以后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躺在病床上孤苦伶仃、欲哭无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