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春末,中国的头等大事是什么?很多人一定会说那当然是清政府以定国大将军多铎为总帅南征南京的南明弘光政权。可是如果南京当时有报纸的话,头版绝不是对当时的南京人完全陌生甚至没有意义的清军统帅多铎,而是让南京城骚然汹惧、街谈巷议、争相说及的令人欲罢不能、如雷贯耳的明末名将左良玉。
左良玉在明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其一生毁誉参半,他曾打的张献忠见着他就跑,可他见到与张献忠实力不相伯仲的另一位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却拔腿就跑;他屡战屡败,军队却越败越多,崇祯皇帝不仅对他既往不咎,还给他升官加爵,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宁南侯;他拥兵80万置勤王令而不顾,闻知京师被破崇祯自杀却又恸哭不已,最后呕血数升而死。
左良玉的性格与其生存环境自然是分不开的,他本是山东人,出生于万历末年,从小就是孤儿,连母亲姓什么也不知道,十二三岁时养育他的叔父或死或不愿再养他,当时辽东战事吃紧兵丁不足,他为求一条生路便投军入伍吃饷到了辽东。可见左良玉虽非流浪儿,但实际已近无家可归,这种没有安全感的幼年生活造就了他后来的人生。
左良玉是个当兵的好苗子,很快就以军功成为“辽东都司”,可是当了军官日子却仍是贫苦,有时要靠偷猎打野食吃,甚至暗中做响马、剪径的勾当,最后一次误抢军用物资,罪该杀头,还好同伙够义气独自承担了罪名,但左良玉的官职还是丢了。左良玉闲了一阵子后托关系投到了“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之父侯恂的帐下,做一些除扫跑堂之类的杂役之事。
侯恂虽让左良玉做些杂事,但他根据打听以及观察认为左良玉将来会是个人物,所以当皇太极围大凌河时,总兵尤世威举荐让左良玉带兵前去增援时,侯恂毫不犹豫地连夜将左良玉从普通士兵提拔为军区副司令兼援军主将,这有点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意味。果然侯恂没有看错人,左良玉在战中“录捷功第一,遂为总兵官”,自此跻身大将之列。
左良玉由于出身卑贱,有名无字,细心的侯恂取“良玉出昆山”赐其字“昆山”,名、字相表,很适合一位将军,有满含侯恂对他功业的期许。左良玉自是从内心感恩侯恂对自己的关爱,恩同再造、义近父子。崇祯4年,32岁成为总兵官的左良玉开始东征西讨,身经百战,很快出人头地成为一代名将,不过这位名将却有些特别,他打仗常胜也常败,常大胜又大败。
左良玉一生主要的两个敌人为张献忠和李自成,张、李二军虽然纪律状况有差异,但战斗力却不分彼此,论狡诈多智,张献忠既不输李自成,论凶悍狂野,张献忠更胜李自成,张献忠军豪杰最多,其“四义子”个个能征惯战,尤其是李定国后来独掌南疆抗清大举十余年。可是左良玉对张献忠是每战完胜,而对李自成却是一触即溃、望风而逃,其原因至今是谜!
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位常胜常败、大胜大败将军在大起大落中队伍却越来越壮大,从总兵时的2000人发展到崇祯末年的80万大军,其中合法的部队编制是4万,其他均是招降纳叛、强征强敛而来。以左良玉这样缺乏安全感的人拥兵自然就会自重,即使满清进犯北京,崇祯数次召他勤王皆不应,崇祯不敢打、不敢骂、不敢杀,无奈之下允他世镇武昌,封宁南侯。
可是明朝真灭亡了,左良玉却又恸哭先帝,回绝了诸将让他挟南明弘光皇帝以令诸侯的建议,并誓守武昌阻挡满清。可是随着奸臣马士英与阮大铖对左良玉的打压,最终逼得左良玉以“清君侧”为名发兵东下南京,却在途径九江时因袁继咸的质问以及部下的焚掠场面而愧恨交加,大叫:“我负临侯”,呕血数升而死,结束了传奇的一生,他死后未被列入《明史》的《奸臣传》,他是忠臣吗?
本文由轩轩有礼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