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大二课设作品展丨东湖绿道书吧

2023-09-05     UniDesignLab

原标题:2023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大二课设作品展丨东湖绿道书吧

转自:华中大建规学院

设计专题:场地响应

设计任务:东湖绿道书吧——基于自然环境场地的空间设计

课题主持教师:周钰

课题组教师:沈伊瓦、郝少波、黄涛、汤诗旷、雷晶晶、李新欣、韩梦涛

特邀评委:武汉理工大学二年级组陈剑宇、刘红红、李浩、赵茜、张奕、王发堂

授课班级:建筑学2001、2002班,建筑学创新实验班2001班

教学时间:2021年11月-12月(7周)

01

课题设置

训练目标:

1. 了解自然环境场地条件的特点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制约与影响;

2. 初步建立建筑、场地与人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概念;

3. 初步掌握基于自然环境场地条件的空间设计方法。

设计内容:

在东湖绿道旁以自然环境要素为主的基地内设计一处书吧,为过往行人及游客提供一个阅读及休憩的场所。

功能指标要求:阅读:100-150m2;图书陈列:40-50 m2(可与阅读合并布置);餐饮:30-50m2;小卖:20-30m2;厕所:20-30m2;办公:15-20m2;另可在场地调研的基础上,加入某一特色功能模块(如赏月、听雨、赏雪、垂钓、聚会等),面积自定。管理用房、室内交通及其他室内外休息场所面积自定。总建筑面积须控制在450m2±10%。绿地率须控制在75%以上。建筑层数限定为局部两层。

设计场地:

02

终期答辩

本次设计为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二年级的联合教学。因疫情影响,终期评图在两校分别进行,老师们互为评委。华科的公开评图答辩分为6组进行,答辩结束后,经评委们评优合议,选出18份作业获评优秀。

分组答辩1

分组答辩2

分组答辩3

分组答辩4

分组答辩5

分组答辩6

评优合议

03

教学研讨

评优合议结束之后,两校老师就本次设计答辩以及联合教学的情况展开教学研讨。陈剑宇老师认为本次设计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华科学生的图纸完成度还不错。但设计有趋同的一面,许多同学都做了上人屋顶。同学们似乎有相互模仿的倾向,武汉理工大学的学生也类似。刘红红老师回顾武汉理工大学的设计教学,认为以前的教学较为注重设计的落地性。这次联合教学,像华科一样让学生放开想法去做,看最后的效果会如何。教学环节中的形式训练看能否与后续的设计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能否给出一段专门用于完成绘图的时间,以达到提升绘图水平的目的。赵茜老师认为本次答辩,学生的汇报、模型都不错,但是图纸还可以更深入。理工可在汇报能力的训练上多向华科学习。张奕老师说,理工二年级在建筑设计的技术要求、场地规范等方面要求更严格,而华科更注重设计的创新性。李浩老师认为形式构成训练环节很有趣味,但希望能够更好的与后续的设计方案联系起来。王发堂老师提出本次设计中,形态与场地的结合度、建筑与人的行为关系方面需要加强。本校老师们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回应,双方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教学研讨

04

优秀作品

翟羽剑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或是穿梭于飘浮的木盒庭院之间,亦或是沉浸于雕塑般的石窟之中,本次东湖书吧设计提取了场地中的主要元素树木作为形式抽象对象,采用了直线正交的操作手法,提炼了树木各组分与土壤之间的空间关系作为建筑融入场地的方式,形成了“树”与“窟”两种对比强烈的空间,丰富体验的同时使得建筑仿佛扎根于场地一般,或者说,生长于此。

设计感想:

第一次从形式入手,开始进展的并不是很顺利,幸运的是,稍微摆脱了体块堆叠的限制思维后,再进行的平面生成就舒服很多,清晰、整体,又意料之外地产生了两个方向空间开放性的呼应,并且也是完成了我一直的愿望,做一个有着两种对比强烈空间的建筑,也学到了很多,立面效果的体现,自然融入建筑的方式,高差场地的利用,参差空间的交互,主要空间形式之间的呼应。总的来说是一次虽有波折但很满足的经历。

车雨洁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本设计名为倾泻,既建筑体沿地形顺势乡下。整个设计主要选取了折线的形式,三个主要的开口面即对应沿湖三个主要的景观分区,通过调节体块的大小和层高,控制统一的脊线,生成连贯起伏的坡屋面。最终形成流动、向下倾泻的视觉体验,暗和东湖水波的形式语言。在内部布局上,则通过分析访客行为,对其游览书吧的沉浸度进行细致分层,在平面上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场地深处。

设计感想:

东湖书吧前期的方案推进对我来说其实非常艰难,最大的难点就是在于我无法把形式语言同心理感受精准的对应起来,营造目标氛围。最后还是通过大量参考建成方案,一步步模仿、结合不同方案里的形式语言,结合自己的场地步步演化,生成现有的方案。最大的收获就是还是需要大量的案例分析与输入,在输入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很难达成有效的输出。

周多仪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本设计以场地融于自然、生于自然为最初理念,以营造一个生物或非生物皆“放生”的空间为设计目的,以“始之所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为核心概念进行了展开。结合场地流线,进行由包裹至舒展的形体意念生成。其中包括聚拢性强的圆和自由性强的不规则曲线。进行个空间分割的,是高低错落的墙体,进行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分割的,是高低错落的植被。动区的圆象征包裹热闹,静区的曲线(书吧)象征宁静自我。在远方湖的、树的、天空的注视下,将心理放松于书本,身体放生于场地。

设计感想:

第一次调研的经历,使设计的实际感增强了不少,不再只是空想搭建,体验感非常强。对于“建筑与大地”、“建筑与植物”等词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看到其他同学对场地于自己不同的应用也学到很多,一个场地的开发潜力果然是无限的,搭建在其中的建筑更是变化多彩的。

谢耘杰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东湖作为武汉的生态旅游风景区,来到此地的多数游客皆是来领略东湖“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鸥”之美景。由此点,我便想将取景器与书吧相结合,基于场地条件寻找场地内的取景处,为扩大取景面和顺应场地地形将原本的取景器进行推拉变形。而之所以将书吧取作“系”,是想将场地西侧的听涛景区与场地东侧的小湖、汤菱湖联系在一起,而书吧即是两侧之间的系带。

设计感想:

这次设计主要是要了解自然环境场地条件的特点以及其对整个书吧设计的制约与影响,要寻找建筑、场地与人三者之间的联系,比如书吧如何吸引游客到其中去实现你所设想的行为。还有基于自然环境场地条件,如何进行空间组成的设计,在整个书吧形式生成的推敲上要时刻考虑场地环境条件,使得最后的书吧与场地有一个强联系。

颜瑞捷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该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我从场地拍摄的一张从树间窥探磨山的照片。远景通过行道树之间唯一的一个缺口映入眼帘,山与湖交相辉映,天气好时还能看到景山上面的庙宇。于是我首先确定了这条直线,并找出了它与道路的夹角37°。在找寻其他直线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它们之间或刚好平行,或刚好垂直。最终确定6条相互交错的直线。每条直线本身都有明确的依据,直线之间又相互交错发生联系。再根据直线推敲体块,便生成了该方案。

设计感想:

东湖绿道本身是人们拥抱自然的场地。当刚开题的时候,我臆想中我的建筑要怎样怎样与自然联系,让人们能够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等等。可真正当我去场地调研,真正地踏上东湖绿道,拥入自然的时候,我便发现:人们最好的拥抱自然,就是完全暴露在自然中,而这个时候,我突然不知建筑该以怎样的理由介入其中。我想,围合不管以怎样的形式,都会打破这样的联系。因此,建筑不应该尝试取代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感受,而是给予人们自然以外的庇护。在自然面前保持谦卑,这是建筑对自然应有的态度。

韩梓洋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此次东湖书吧的设计我将关照重点放在场地与建筑的结合关系上。通过场地调研发现停留人数较少、场地资源浪费的问题,从而确定“我们邀请人们进入看风景”的主题,提取场地的景观面与流线面形成L型作为基本形态,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按照统一的逻辑组织流线、视线、功能。最终,一次与场地紧密结合的建筑设计就诞生了。

设计感想:

在本次东湖书吧设计中,我难得的对场地和建筑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知,即建筑设计不是独立的,建筑与场地的紧密程度是十分重要的,我从场地的流线与景观资源分布出发,在提取了两个面之后,设计才自然而然的推进。设计过程并非独立,而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不断变化最终趋于平衡的。

蔡吉翔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翛然书吧所在的场地,自由替代了秩序,恣意驱散了克制。自由和恣意是它的天性,却不张扬,而是遗世独立般静静存在。树木恣意生长,候鸟自由纷飞,小径掩映多变,野花娇嫩竞开。这里,尽是没有人工干预的痕迹,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自然的天性释放。若营造书吧,不应打扰其自由之天性,不打扰群鸟的栖息树木,不打扰石子下游走的鼠妇,人行其间,亦顺势流动,视线通透内外,让自然与人工交融和谐。简言之,使人流动,内外交融。最终达到如老庄所言“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之恣意自由。

设计感想:

本次设计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将一种理念贯彻到底的难度,也就是保持纯粹的难度。在设计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想法过多而遗忘最初的设计理念,重要的还是学会取舍,敢于取舍,学会从统一的切入点以点打面。在响应场地的形式操作中加入人的考量后,会有很多有意思的化学反应,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段兆党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与谁同坐,夕阳远山鸟鸣。东湖书吧设计,将场地内可见的景观整合化,以不同的姿态观景,保留原始的意料之外之感,置身于自然,满足观景的同时也作为景观,可望,可观,可行,可游,融于自然景观,不同水平展开面对应不同的景观延展面,通过视线以及流线的引导,复行数十步,而后豁然开朗,不知不觉进入其中,忘乎所以。

设计感想:

如何协调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本次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对建筑人自然三者之间的思考。最开始对场地的感知是比较重要的,从中寻出自己的理解与认知,横看成岭,侧看则为峰,小山夕阳,湖面天空,鸟鸣树曳,都显现出别具一格的风味。

张浩哲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东湖绿地,静落江城。三面树林环抱,东侧面湖,虽于都会之中,而隐于自然。余因忆古人言“大隐隐于市”,遂以此为意象,造一方山水画卷,消隐与东湖之中。以层叠曲面为体,以山水国画为灵;融于地景,隐于树林。自远处观之,仿佛湖中山峦,于层林掩映之中怡然自乐,此即谓“隐于市”者。

设计感想:

这次东湖书吧的设计整体比较顺利,过程中也收获了很多老师同学的宝贵建议。在设计中我以三维曲面的形式介入场地,来诠释“归隐山水”的概念。过程中经历了一些曲面建模、绘图技术上的困难和形式的多次调整,在付出了努力后最终得到了自己较为满意的成果。而“调研-概念-草图-建模-图纸和模型-方案呈现”的训练过程也使我得到了各方面的提升,希望日后更上一层楼。

胡月闵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本次场地限定为东湖欣悦亭所在地,考虑到建筑与场地自然环境的融合,本次设计从场地自然环境出发。场地有3.5m~4m的高差,在局部小场地中可视为小山包,结合书吧,产生了"山"的概念。在场地调研中发现,东湖风景优美,环境清幽安静,因此,为了不破坏这种幽美的环境,选择将书吧融入场地而不突兀。结合地形高差,让人们折入书吧内部,吸引人们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慢下来,感受东湖美景,畅游无边书海。

设计感想:

在这次基于形式和场地出发的设计中,我感受到前期调研并从中发现问题、寻找突破口的重要性。在场地调研时,首先感性地体验场地氛围,然后理性地分析客观要素,能够快速地帮助我确定形式和方向。其次就是设计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不要拘泥于现有条件而不敢大胆尝试,最终,无论如何尝试,都要始终围绕主题。

秦琪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场地位于东湖湖中道,东西两边临湖,视野十分开阔;而且场地本身就自带高差的优势,站在高处望远处,近景、中景、远景都可以揽入眼底。如果东湖书吧想要吸引人,那他一定是一个人们可以交流互通的场所,结合前面场地本身的特点,为什么不可以把高差作看台、天然优美景色作背景,把东湖书吧打造成一个人人可以交流活动的舞台呢?基于此思想,同时尊重场地原有地形与树木,做了“印象东湖”书吧设计。

设计感想:

这次设计的主题是场地响应,在平面上,做的看台利用了高差的特性,在立面上,拱形柱的造型呼应了周围的树木,大致上也算符合了主题。但仅仅只是这样的话,设计上还是缺少深度,另外这个线性建筑的收尾部分还可以做的更好,目前来说有些生硬。总的来说,进步的空间还是有很多的。

罗梓瑞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东湖绿道西侧沿湖的城市天际线以外秀热烈的姿态展现于过客眼前,相较之下,东侧的场地本身纵有秀美的湖景,却是掩藏在行道树和密林的遮挡之下,难以被来去匆匆的过客察觉、涉足。但是,倘若能发现那个小而隐秘的入口,耐心地穿过层层叠叠的树林灌木,迎接你的将是一片意象不到的秀丽天地。在我看来,此番“藏景”是大自然给善于发现、具有好奇心的游客最好的馈赠,而儿童在那个年龄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好奇心、探索心正与这不谋而合。本次设计主要服务于来东湖游玩的儿童及家长,随着场地中流线的下沉,藏匿的空间、隐匿的湖景跟随使用者的逐步深入由模糊变得明晰,而使用者只需尽情享受这与自然亲密联结的秘密天地。

设计感想:

在这次东湖书吧的设计中,由于对建筑形式操作的不敏感以及没有经验等原因,在提出设计概念之后我在后期方案深入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困难。所幸在老师的指导下,也算是一步一步解决了问题。在这次的设计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与建筑形式操作相关的手法以及技巧。不过我相信我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肯定还有更优的解法,所以在相关的专题设计方面还有很多东西等待我去学习。

王郭婧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人们逃离混凝土森林来到东湖,喜欢在里面散步、躺着晒太阳,清风与飞鸟,日出与日落无不让人流连。而“散游”便由此孕育而生。我期望营造出丰富的游览空间体验,能满足人们“躺”的需求的同时,通过空间将人吸引,使人们在其中不仅能领略到东湖的美好自然风光,还能从独特的游览中得到心灵上的舒缓。

设计感想:

这次设计,不管是前期场地调研还是后来和同学们一起去玩,或者是独自骑行前往想要寻找一些不同的体验,四五次前往,只要来的东湖之内都会感觉身心舒畅。而在“玩”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加深对场地的理解与感悟,在初阳与落霞中慨叹,在微风与飞鸟间释怀。也感谢老师对设计的指导和引导,让我在没有设计灵感的窘境时能抓住被触动的点开始设计。

彭雅清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本次设计以水的滴落形成的涟漪为出发点,意在打破场地的岑寂而不显突兀,使书吧建筑成为一个如涟漪一般的轻微的介入,从而和场地发生关系。首先抽象涟漪形态进行组合,在平面立面进行推敲,并用grasshopper参数化建筑形体,多次调整曲面起伏,最终筛选出最适合场地及目标的形式。最终成果为三个单体的组构,两层虚实有别,空间上有连续的流线。

设计感想:

此次设计过程比较顺利,形体在初期就达到满意的效果。第一次做曲线,还是有很多考虑不周,和场地的响应有待提升。和理想家宅相比这次学到的新的设计手法也让我收获良多,期待下次的设计作业。

张湝若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串林”即串连林院。通过场地调研可以发现,该场地景观资源尤其是树木资源虽多却散,并未向游客提供观景视点及方式,本设计便以“观景”为出发点,通过建筑串连景致,在用林院使游客从城市的喧嚣转入惬意自然的同时,对树木这一种景观资源进行多元利用,给予游客丰富的景观体验和空间感受。

设计感想:

本次设计让我懂得如何根据切实的场地分析去生成契合这块场地的建筑,而非随随便便将脑海中闪出的意象套入其中,让我获益良多。但仍有很多的不足,比如总结提炼能力的欠缺,刚开始只定了“使游客更好地观景”这一很宽泛的想法,并不能从场地分析中提炼出明确的主线和策略,在设计的中后期才对场地的特点和问题一点点明确;这也导致推进过程较慢,使得并没有将主题去深入挖掘、一以贯之;同时对场地全局的考虑不够全面,设计时手法稚嫩,不够大胆。当然还是很开心能学到这么多,以后继续努力。

陈芊卓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东面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西面阒无人声、山明水秀,介于两者之间的场地就像一本书,从地平面上掀起书页一角,高挑入云。肩负行囊的疲惫游人们可以躲在此处,在这片页角的庇护之下,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细细品味书本的乐趣。

设计感想:

本次设计注重建筑的形式操作。在调研的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场地热闹的东面和寂静的西面的强烈对比,于是我打算设计一个让人们远离喧嚣,亲近自然的阅读场所,接着从建筑的定位功能出发,我希望建筑的形式能与书本能有所联系,最终生成了这个整体感、雕塑感较强的形式。而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我对形式与场地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完美的形式是不存在的,只能通过不断地调整去接近自己心目中最好的答案。

曹紫焓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场地内视线所及之处是树和湖,足所踏之地有缓缓高差。方案顺应场地内树木,高差等分割出的空间,根据周边环境要素限定建筑边界,得出不同的体块,并设计流线将体块相连,使得空间体验更为丰富,亲树近水,取名“林汀”,谐音“聆听”,包含聆听自然、亲近自然的理念。

设计感想:

第一次做这样的设计,设计初期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切入场地,对自己的想法一直不太满意。确定想法后,就顺着自己的思路设计,一步一步深入,解决存在的问题,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一开始的想法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之后设计中会遇到的问题,会遇到两难的状况,需要做出取舍。在这个设计中,也思考了一些形式和功能、空间体验等方面的问题,有一些感悟,仍然需要探索。

李清桦

模型照片

成果图纸

设计说明:

欣悦亭地处东湖绿道之中,却消失于两侧的喧闹之中,无人问津,杂草丛生。我也曾感慨其环境之差,但当我看过了欣悦亭的日出,这片场地仿佛有了色彩,我才明白,处处皆可成风景。愿我的设计能够让提供一个契机,让愿探寻者进入这里,发现不一样的天地。寻一片净土,游一方天地,愿游人能在指引与选择中,在错落与虚实间寻得自己心中的风景。

设计感想:

这是一次比较快乐的作业,从前期的调研开始,几次到东湖的经历都非常的有趣而难忘,而后的设计环节中虽然几经周折才确定最终的样子,一点点放弃过多的想法最后才留下了最重要的元素,但这于我自己也是一次“寻•游”,最后形成的样子也还是比较符合最初想要的氛围的。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文案 / 周钰 雷晶晶

统稿 / 李雨萌

编辑 / 高岩、于千滋

审核 / 王玥

- END -

来源:华中大建规学院

- END -

2023

2023同济大学科勒教席优秀作品展

2023年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季环境设计毕业展(下)

2023年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毕业展

2023湖北美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本科毕业展

2023年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研究生毕业展

2023西安美院建筑环境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展

2023东北大学城市设计毕业展

202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硕士毕业展

2023浙江工商大学环境设计本科毕业展

2023宾大设计学院建筑学毕业展

2022

2022重庆师范大学建筑景观设计毕业展

2022东南大学建筑学八校联合毕业展

2022清华、华科、天大、哈工大等6所高校建筑学毕业联展

2022东北大学建筑学本科毕业展

2022成都文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展

2022年第十八届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

2022重庆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毕业展

2022哈工大+大连理工+吉建大+内蒙古工业+东北大学+河北工业建筑学联合毕业展

2022香港大学景观优秀毕业展

2022西安建筑大学城乡规划本科毕业展

2022天津大学、大连理工、河北工业、内蒙古工业大学四校联合毕业展

2022鲁迅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本科生毕业展

2022长安大学建筑学毕业展

2022北京交通大学环境设计毕业展

上海交大2022届环艺专业本科毕业展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22届研究生毕业展

2022合肥工业大学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毕业展

2022上海交大园林专业本科毕业展

2022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毕业展

2022青岛城市学院建筑学毕业展

2022中国美术学院景观专业毕业展

2022浙江工商大学环境设计系本科毕业展

2022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硕士毕业展

合肥工大建艺2022届 MFA艺术设计专硕毕业展

2022苏州大学建筑学本科毕业展

2022北京交大建筑学毕业展

中央美术学院人居环境系统·艺术研究本科毕业展2022

吉林建筑大学城乡规划本科毕业展2022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系毕业展2022

上海交大设计建筑学本科毕业展2022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学本科毕业展2022

东北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展2022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展示2022

浙江工商大学环境设计系本科优秀毕业展2022

天津美术学院环境设计毕业展2022

寒地六校联合毕设城市设计阶段作品展 2022

川旅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 2022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生态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展 2022

吉林师大环境设计系本科优秀毕业展 2022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展 2022

曼彻斯特建筑学院MSA毕业展2022

爱丁堡大学景观专业毕业展2022

哥伦比亚大学GSAPP毕业展2022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2022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建筑系毕业展

宾大设计学院毕业展 2022

2022伦敦建筑联盟AA | RIBA PART 2-Diploma unit毕业展

2022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景观和城设优秀毕设展

2022皇家艺术学院RCA交互毕业展

2022皇家艺术学院建筑MA优秀毕设展

2022悉尼大学毕业展

诺丁汉大学建筑学院2022毕业展

2022墨尔本大学MSD景观建筑毕业展

2022建筑联盟学院AA RIBA PART 2-Diploma unit建筑毕业展

2022小众北欧院校建筑/景观毕业展

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2022毕业展

2022罗德岛室内建筑毕业展

2022慕尼黑工业大学AJA毕业展

2022伦敦大学建筑学院夏季优秀作品展

2022墨尔本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展

2022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展

2022UCL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B-Pro毕业展

巴斯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22毕业展

2022UCL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规划与景观秋季毕业展

2022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学毕业展

2022悉尼大学建筑硕士毕业展

2022UCL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Fifteen毕业展

2022年哈佛大学建筑研究生毕业展

2022剑桥大学建筑系毕业展

2022哥伦比亚大学建筑毕业展

2022丹麦皇家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

2021

上海交通大学风景园林系本科毕业设计展 2021

天津美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优秀毕设展 2021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建筑空间景观工作室优秀毕业展 2021

北京交通大学环境设计硕士2021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专业2021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21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士2021

长安大学建筑学联合2021

长安大学环境设计本科2021

东北大学建筑学2021

东南大学环境与景观方向硕士2021

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毕业设计2021

哈工大-大连理工-吉建大-内蒙古工业-东北大学-河工大2021

合肥工业大学城乡规划系本科2021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本科2021

湖北美术学院本科2021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环境设计2021

清华美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本科2021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2021

上海同济大学2021

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系2021

四川美术学院城市空间设计2021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与城乡规划2021

同济大学建筑学和历史建筑保护2021

同济大学建筑学和历史建筑保护本科2021

西安美院建筑环境艺术系本科2021

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与工业设计系2021

浙江理工大学景观2021

浙江大学建筑系2021

中国美术学院本科城市空间设计系2021

中国人民大学景观设计本硕2021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硕士2021

中央美院本科2021

中央美院空间展示设计2021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建筑系毕业展2021

爱丁堡大学景观系2021

爱丁堡大学建筑系2021

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2021

奥胡斯建筑学院2021

北欧顶流院校2021联合

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2021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2021

多伦多大学建筑专业硕士2021

多伦多大学建筑学202

哈佛大学GSD2021

剑桥大学建筑系2021

康奈尔大学建筑本科2021

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2021

伦敦建筑联盟AA本科2021

伦敦建筑联盟AA硕士 2021

伦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硕士2 021

罗德岛设计学院数媒专业2021

曼彻斯特建筑学院2021

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系硕士2021

墨尔本大学建筑学2021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优秀毕业设计2021

普瑞特艺术学院2021

RCA皇家艺术学院交互优秀毕业设计2021

UCL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2021

UCL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硕士2021

UCLBartlett 毕设获奖作品2021

UCL巴特莱特建筑学院硕士2021

悉尼设计学院室内设计2021

谢菲尔德大学景观系2021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硕士2021

耶鲁大学建筑学2021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建筑学2021

谢菲尔德大学2021景观毕业展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4c677a070c69cf604e15e2bb870f8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