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俄罗斯的推进虽然“缓慢”,但是一路走来并没有和乌军过分纠缠。例如之前赫尔松地区的撤军,俄罗斯极其果断,面对乌军的进攻,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撤。然而在巴赫穆特地区,先后已经鏖战数个月,依旧没有什么大的进展,俄军到底在前线干什么呢?对此小铁个人认为,可能俄军的一些“老毛病”犯了,导致在巴赫穆特地区的战斗迟迟无果。
第一:俄罗斯的“调度”呆板,这个缺陷很明显。在之前的战斗中,就能看到俄军的调度,总是慢半拍。例如乌克兰反攻哈尔科夫地区的时候,俄军大量在顿巴斯集结,愣是最后全部被迫撤离,也没有说派出一支部队进行掩护。当然这样可能是北约为乌克兰提供战场信息,占据信息优势之后,乌克兰打了一个时间差导致。但是不能否认,在调度上俄军存在过于呆板的问题。如果是对战美军,这个缺点可能会让数万士兵付出生命代价。
第二:俄军的进攻过于保守,在取得制空权之后,只是一味的对基础设施进行空袭,并没有充分发挥出空中优势。参考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的做法,第一时间对敌方重点军事单位进行覆盖打击,大量的炮弹落下,缓解地面部队推进压力,整体速度自然就水涨船高。而且能够避免被纠缠,与其慢慢消耗,不如一次直接打“瘫痪”。从弹药总量上来说,后者的消耗可能会更小也说不定。最离谱的是俄军进攻前会疏散平民,这一行为不是在明摆着告诉乌克兰,俄军下一步要进攻哪里吗?空中优势如此之大,却打得畏首畏尾,俄军推进缓慢属于正常情况。快速反应部队,让俄罗斯当成“步兵”用,能快才奇怪。
第三:俄军整体过于“自信”,没有给予对手应有的重视。在巴赫穆特地区的战斗中就能看出来,俄罗斯打得很“散漫”,一些镜头下士兵不紧不慢的移动,甚至看到乌军无人机,干脆直接卧倒而不是采取反击。这就暴露出俄军心态上的一个问题,进攻性不足,有点混日子的感觉。正常情况下,阵地上空发现敌机,必然会发动防空力量进行拦截反击。轻敌会让一个帝国毁于一旦,狮子搏兔亦用全力,不然就是“兔子蹬鹰”变成笑话。
最后俄罗斯的进攻性不足,但是韧性很足啊!巴赫穆特数个月的争夺中,俄军硬是没有转变进攻方向,难道尝试从其他方向进攻很难吗?而且当下天寒地冻,大量的重型装备都可以上场,但是在近期的战报中,俄罗斯还是无人机、战机空袭、步兵推进老三样。如果说俄军是有意消磨乌克兰有生力量,那么无法解释乌军不撤离,难道双方高层达成了一致意见,在巴赫穆特决一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