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湖泊,有着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称号,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性,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等都有极大的作用。
每年的夏季,由于雷雨多发,对于许多江河湖泊来说,都是汛期,应该注意防汛。但今年有些反常,鄱阳湖出现了汛期反枯的现象,水位迅速下降,本来是防汛的,却成了抗旱。
放眼望去,原本应该波光粼粼、一片碧蓝的湖面,却成了赤地千里,露出滩涂,有些鱼儿直接被太阳晒成了小鱼干。
其实不仅仅是我国,今年整个北半球都遭受到了高温干旱的影响。
比如以水电著称的挪威,往年水力发出来的电量多到用不完,直接出口到外国。可今年因为干旱的缘故,发电量锐减,本国都不太够用了,甚至还警告说不排除明年春季限电的可能。
又比如荷兰,往年这个季节都在着手防汛,可今年也成了抗旱。长江流域受到的影响十分大,更令人担心的是受“汛期反枯”影响,可能会对鄱阳湖整个生态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
跌破8米,鄱阳湖进入极枯水位
受长江上游来水偏少以及连日来的高温少雨的共同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走低,今年是71年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一年,打破了自1951年来记录的最低水位。
截止2022年9月6日8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7.99米,都昌站水位7.97米,均已跌破8米关,一天之内下降了0.15米,表明鄱阳湖正式进入极枯水位。
要知道鄱阳湖在丰水期的时候,湖区通江水体面积能达到4125平方公里以上,而今只剩下310平方公里,“萎缩”了92.5%左右。
根据九江市气象部门预计,九江市9月平均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预计干旱仍将持续。水利部5日也发布汛旱情通报,秋季长江中下游和洞庭湖、鄱阳湖地区,旱情预计将持续发展。
气候的变化让鄱阳话出现了反常现象,让丰水期变成了无水期,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这个时候,却是夏候鸟的“饕餮场”。鄱阳湖栖息着数量众多的珍禽水鸟,它们主要以湖里的鱼虾等为食。
受干旱影响,水位退去,遗留在了滩涂、低洼地带上的鱼虾,让这些水鸟不费吹灰之力捡食,多数水鸟肚子吃得鼓鼓的。
出现大地之树,壮观却不美好
由于水位下降,露出滩涂,在湖水、滩涂、水草的组合下,早在8月份的时候,鄱阳湖就显现出了“大地之树”的壮观奇景。
流水冲裂滩涂,如同树枝树干,从树冠到枝丫,每一处都栩栩如生,令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不过“大地之树”的景色虽然壮观,但却并不美好,甚至有人说是大地母亲暴露在外的血管。大家都知道,“大地之树”之所以能够出现,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太干旱了,原本碧蓝的湖面,如今成了一片碧绿,青草疯长。
对于夏候鸟来说,提前进入枯水期,能让它们吃得肚子鼓鼓,觅食不用费力。对于冬候鸟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
相对于被吃掉的小鱼来说,更多的鱼儿是直接晒死在滩涂上,就连无比珍贵的江豚,因搁浅等因素,就已经有7头死亡了。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鄱阳湖在秋季的时候水位才会慢慢下降,滩涂渐渐裸露,水草也分层慢慢生长。可如今提前了,大量鱼儿被啄食、被晒死,水草等到冬候鸟来临时也早已长大变老,缺乏嫩芽供大雁等鸟类取食。
它们会发现,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已不适合越冬,于是有的会飞走,有的会饿死,有的甚至会将目光盯向人类的农田、池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鄱阳湖汛期反枯毫无疑问是一个反常的现象,10年以来都未曾见过它的水域面积缩小如此严重。
根据往年的记录,7月上旬到8月中旬,是鄱阳湖的丰水期,到了10下旬至来年的4月上旬才是枯水期,那么造成这一反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中国气象局透露,连续的高温干旱是导致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
8月来,江西91县(市、区)的最高气温都超过了35摄氏度,53县(市、区)最高气温超过了40摄氏度,其中以九江修水县为最高,达到了42.6摄氏度,直接破了2003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的影响,导致内陆区域云层稀少,出现极端高温的气候,所以即便是想人工降雨,也基本上没有机会。
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是旱情发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受拉尼娜现象、全球变暖等现象的影响,全球大气环流都出现了异常,最终才引发了一系列气候的变化。尤其是进入8月份以来,高压中心强度迅速增强,控制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
要想缓解这一现象,只能期待降雨出现。根据气象称,9月份将会迎来3次降雨,有利于改善湖泊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出现一些反常的现象,往往就会有流言产生。有些人常常会将一些罕见的现象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滋生出许多流言。
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尽管鄱阳湖汛期反枯是一种反常的现象,但也有科学的解释,所以大家也不要过分解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