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曹茜茜
音频/ 万丽君
“人和人的羁绊本就薄如蝉翼”“记忆,只是一种保留恨的方式”“刺猬永远做不了别人怀里的猫”……这两天早上的朋友圈,网友们被一个叫“闻神”的大叔刷屏了。虽然并没有加对方的微信好友,但一张自拍照片搭配一句伤感文字,给了大家一种心事被道破的共鸣感。
“闻神”的原名叫闻会军,职业是驾校教练。在某社交媒体上,他同时拥有三个账号,“利安闻”“闻神”和“闻会军”。早上工作时,他是为家人打拼的父亲“利安闻”;中午拍摄时,他是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中年大叔“闻神”;晚上独自emo发文、发自拍时,则是颓废文学大师“闻会军”。这三种不同的人设,被网友形容为“70后的大叔,00后的思想”“精神状态领先同龄人20年”。
闻会军的一夜爆红,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揣测其背后有推手。抛开“台前幕后运作”的可能性不谈,70后“闻神”成功打入“年轻人内部”,在微博上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个亿,的确是值得探讨的现象级事件。
从早些年的“神马都是浮云”,到去年的魔性神曲“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再到今年的“告诉老默,我想吃鱼了”“显眼包”“哈基米”……这些或自嘲、或诙谐的简化语言,在互联网上“洗脑式”传播,形成了越来越热闹的群体性狂欢。年轻人突破次元、突破年龄,甚至突破时空的“抛梗”“接梗”“玩梗”,究竟是为了“凑热闹”“赶潮流”,还是在“借梗说真心话”?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曾描述过“狂欢理论”的场景:人们节日里在街头、广场上戴着面具狂欢,无惧身份、颠覆等级。在巴赫金看来,这种“狂欢”总是呈现出“戏谑的”和“挑战权威”的特点。“闻神”从一个寂寂无名的小人物到话题网红的身份转变,本身就充满着戏剧性与颠覆性。人们点赞、留言甚至直接转发,不过是在这个“狂欢广场”上投射自己的内心,试图以此来脱离现实窘境、宣泄生活压力。
通过网上的新闻去还原闻会军的个人生活,其实是无数普通中年人的缩影。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口头禅是“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但在面向大众的网络端,他心态年轻且幽默诙谐,让人们看到了中年男性对生活的另一种态度。也正是这种“哪怕前途坎坷,我仍勇往直前”的达观、理性,触动了无数个你我他。随着“闻神”这个词汇逐渐扩散,它的意义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代表闻会军本人,而是形容那些懂得珍惜生活、勇敢面对困难的个体。
1988年,一曲《爱拼才会赢》鼓舞了无数失意的民众。如今,诸如“躺不平、卷不动”“在上进和上班之间选择了上香”等自嘲式热梗充斥网络。压力笼罩下的年轻人,似乎不再信奉“拼搏与成功之间的正比关系”。而以“闻神”为代表的普通人走红,给了青年人圆梦的无限希望与可能,也印证着“这是一个梦醒的时代,也是一个造梦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疯狂也好、喧闹也好、不被理解也好,“闻神”的走红多少具备一些时代价值。
“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英国作家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一书中,曾表达过对文化发展的担忧。当然,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网络环境下,也有不少专家指出过网络“热梗”导致“方言被异化”“汉字被‘污名化’”等现象。这种着眼长远的担忧,其实也是在警醒公众:“热梗”流行不是坏事,但要让“热梗”摆脱“狂欢后的虚无”,还需多点“冷思考”、多点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