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戊戌变法。随着慈禧太后一声令下,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喋血京城菜市口刑场,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之死,激励了众多仁人志士投身寻求救国的道路。
其中,就有一名19岁的广东青年史坚如。
史坚如,字经如,广州府番禺县人,生于1879年。他祖父史澄是进士出身,官至正六品的左中允。父亲是一名富豪,不幸英年早逝。史坚如体弱多病,很喜欢看书。广州是一口通商之地,向来开风气之先,率先接触新式思潮。史坚如如饥似渴地接受新式思潮,眼界和思想高于浑浑噩噩的同龄人。
当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消息传到广州后,史坚如拍案而起,愤恨地说:“此老妇可杀也!”这里的“老妇人”,当然指的是慈禧太后。从那一刻起,史坚如产生了投身反清革命的念头。
慈禧太后住在京城的皇宫里,戒备森严,要杀她比登天还难。那就退而求其次,在广东杀一个封疆大吏吧。广东官职最高的封疆大吏是两广总督。1900年,已经加入兴中会的史坚如为了配合惠州起义,接下了暗杀两广总督的任务。
当时,担任两广总督的人叫是德寿。德寿是汉军镶黄旗人,举人出身,历任贵州、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广东巡抚,1899年任职两广总督。
当年秋天,史坚如悄然潜入广州城,在两广总督署附近的后楼房街租了一幢房子。接下来,史坚如用望远镜对德寿的起居住行进行了周密的观察,判断出德寿卧室的大概位置。随后,史坚如带着3名兴中会同志,拿着铁锹、铁铲,从房子下面开挖一条地道,目标只有一个:德寿的卧室。
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夜奋战,史坚如等人终于将地道挖到德寿的卧室下面。为了减轻工作量,缩短工作时间,这条地道被挖得很狭窄,只能容纳一个人勉强爬进爬出。史坚如决定,由自己亲自去安放炸药。
10月27日夜里,史坚如带着一桶从澳门运来的炸药,通过地道送到德寿卧室下面。史坚如点燃导火线后,沿着地道爬回自己的房间,锁好房门,从容地离开。可是,史坚如与其他同志在撤离现场的时候,并没有听到预料中的一声巨响。这就意味着,那一桶炸药并没有被引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史坚如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如果回去查看情况,会冒很大的危险;如果不回去,那么这段时间同志们付出的心血将会付诸东流。史坚如反复考虑后,决定让同志们先撤走,自己一个人回去后楼房街,查看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史坚如回到后楼房街后,发现炸药之所以没有爆炸,是因为导火索受潮,熄火了。这时天色已亮,史坚如估计德寿已经起床,就算炸药爆炸了,也很难将他炸死,只能第二天晚上再点火。第二天,史坚如没有离开房间,忍住饥饿和疲惫,坚守到第二天晚上,点燃了导火索后,才再次离开。
为了确保暗杀行动取得成功,史坚如没有立即离开广州,而是到附近一名兴中会同志家里等候消息。大约一个小时后,两广总督署传来一声巨响,声震全城。第二天,史坚如来到街上探听结果,却见德寿并没有被炸死,而是在气急败坏地发号施令,命令手下迅速破案。原来,史坚如等人算错了位置,使得炸药没有埋到德寿卧室的下方,相差了一定距离。炸药爆炸后,没有命中德寿的卧室,只是强大的气浪将他从床上掀翻在地,受了轻微的伤。
史坚如非常失望。由于广州城局势非常紧张,只好趁乱离开。可是,史坚如的叔父告发了他,使得史坚如在逃出广州时被捕。
史坚如是一位很年轻的青年,清廷官员对他进行审讯时,百般笼络,希望他能够说出兴中会成员的名单。史坚如将计就计,将广州城内的高级官员写在名单上,让清廷官员瞠目结舌。
1900年11月9日,清廷将史坚如处决。史坚如时年21岁。一个花样年华的青年,为民主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史坚如牺牲后,革命党人感到巨大悲痛,将他与1895年牺牲的陆皓东相提并论:“二人死节之烈,浩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之模范。每一念及,仰止无穷。二公虽死,其精灵之萦绕吾怀者,无日或间也。”
这是对一个革命党人最好的怀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