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议 市政协委员樊惠蕊:从五“微”入手 缓解交通拥堵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日益繁荣,因地形原因带来的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成为市民生活的痛点和难点,也是我市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樊惠蕊建议,从五“微”入手,持续推进我市“强交通”建设这项民生工程,缓解交通拥堵,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1.做好“微管理” 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车辆和行人汇集、交织的关键节点,可以通过对路口开展“微改造”“微更新”,释放道路通行能力,均衡路网流量,提升辖区路网运行效率。
2.开展“微手术” 拓宽改造城市路口
对道路展宽段不足,左转车辆排队长的路段,增大左转车辆及掉头车辆排队空间,减少左转车辆排队对直行车辆干扰,优化行车路线,避免“卡脖子”现象。
3.畅通“微循环” 提高支小道路利用率
以疏通、治理区域性交通拥堵,提高支小道路利用率为重点,深入挖掘支小道路“毛细血管”潜力,完善区域性路网结构,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在城市街区更新的同时,应考量对交通条件改善的需求,强化支小道路为主干路网分流减压和增加可选路径的功能,可使路网流量更均衡,进一步提高整个城市道路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微循环能力。
4.专项“微整治” 优化慢行交通系统
积极开展人行道净化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人行道铺装问题和树穴周边拱起,消除人行道“绊脚石”,有效连接人行道中断节点、优化过街设施。立足慢行系统现状,充分对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兰州市主城区慢行交通体系专项规划》。
5.有效“微连接” 实现城乡无缝隙接驳
公交企业应持续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网,促进城市公共汽电车与城市轨道交通在线网、站点及运营层面的衔接融合,提高公交服务的覆盖范围,提升市民出行的便利性。根据客流量的大小使用小型公交车辆,充分利用运力资源,针对通勤、通学、旅游等特定场景,提供更为精准的定制公交服务,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