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一直是影视改编的热门题材。
早期以恐怖片为主。
如1922年的影史名著《诺斯费拉图》,就是刻画了吸血鬼的狰狞恐怖。
不过,近三十年来,吸血鬼被彻底“洗白”了。
不仅摇身一变成了“颜值天花板”,而且还和人类上演各种凄美的爱情故事。
如,加里·奥德曼、薇诺娜·瑞德主演的《惊情四百年》。
集齐布拉特·皮特、阿汤哥两大帅哥的《夜访吸血鬼》。
千禧年后,更是直接登上爱情偶像剧的顶流。
从系列电影《暮光之城》,到美剧《真爱如血》《吸血鬼日记》等。
如今,这个题材在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土壤中重焕新的风采。
居然直接将一个国家元首,戏谑成了一个活了几百年不死的变态吸血鬼。
这可不是普通的魔改。
而是带有强烈的现实讽刺和艺术表现力。
不仅入围了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还顺利拿下最佳剧本奖。
前几天上线网络后,更是引发了不少话题。
今天,鱼叔就来为大家介绍这部年度奇片——
《吸血伯爵》
El Conde
电影的主角是赫赫有名的智利独裁者,奥古斯托·皮诺切特。
提起独裁者,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都是希特勒。
其形象也多次以讽刺和戏谑的方式,被搬上银幕。
不过,与希特勒几乎人人喊打的情况不同。
智利这位独裁者,却充满了争议。
1973年,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之后对智利进行了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
上为原型,下为电影中的形象
一方面,他采用铁腕专制。
一上台就堵住了所有新闻喉舌,并对异己者残酷迫害。
执政期间,有数千人遇害,上万人遭到逮捕,十多万人流亡国外。
另一方面,他缔造了智利经济奇迹。
他大力打击犯罪,维护治安,让国家摆脱了动荡的局面。
同时,推动经济改革,让智利一跃成为南美收入最高的国家。
直到今天,皮诺切特已经下台30年,其经济遗产依然发挥着作用。
智利的人均GDP在南美始终排在最前列,比巴西、阿根廷还要高出许多。
所以,皮诺切特的历史评价有点复杂。
有点类似于我们历史上的秦始皇。
既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又犯下了许多令人无法接受的暴行。
《荆轲刺秦王》
也有点类似于隔壁韩国1970年代的总统,朴正熙。
他一手缔造了汉江奇迹,实现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因为高压统治引起人民不满,最终遭到刺杀。
直到今天,韩国电影人还不时将他的罪行揭露在银幕之上,供人唾弃。
《南山的部长们》
最有意思的是,皮诺切特是少有的一个,主动去独裁化的独裁者。
1988年,他居然同意进行公投,让民众决定自己是否连任。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政绩,过于自信。
谁知,最后的公投结果是支持者44%,对反对者56%。
皮诺切特愿赌服输,同意下台。
并在最后两年的执政期间,主动推动民主化,让渡权力。
一代枭雄,终于落幕。
本片导演帕布罗·拉雷恩,对历史政治题材一向偏爱。
之前执导的两部英语传记片都引发了热议。
一个是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第一夫人》,讲述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的故事。
另一个是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主演的《斯宾塞》,聚焦戴安娜王妃的传奇人生。
这一回,导演回归故土。
将镜头再次对准,这位智利无人不知的独裁者。
在他看来,皮诺切特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其影响仍然困扰着今天的智利:
我们的国家内部似乎还在分裂,并且仍然被皮诺切特的罪行困扰着。皮诺切特死去的时候一身清白,还是个百万富翁,这种不公平就是智利分裂的原因。
我们的国家内部似乎还在分裂,并且仍然被皮诺切特的罪行困扰着。皮诺切特死去的时候一身清白,还是个百万富翁,这种不公平就是智利分裂的原因。
因此,《伯爵》可看作是导演对智利国家命运的思考。
只不过,他将这位历史人物,完全“颠覆”——
变成了一个永生不死的吸血鬼。
电影中,皮诺切特已经活了250年。
他生于18世纪的法国,无父无母,在一家孤儿院长大。
曾在国王的军队中服役,并经历了法国大革命。
国王垮台后,他伪造了自己的死亡,离开了法国。
之后,他辗转各地。
苏联,阿尔及利亚……最后来到了南美的智利。
从士兵做起,一步步当上了将军。
最终目标,是要成为国王。
在历史上,皮诺切特已于2006年去世。
到了电影中,他其实只是装死。
葬礼后,他和家人跑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隐居了起来。
然而,从权力的巅峰跌落谷底,他愈发感到生无可恋。
于是渐渐萌生了“死亡”的念头。
同时,妻子和五个孩子先后来到岛上。
看似是来陪伴父亲,实则都是为了分得遗产。
这一切,也让皮诺切特感到更加疲惫。
就在此时,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突然到访。
名义上,她是作为会计,来处理这家子的财务问题。
实际上,她是修道院派来的一名驱魔修女。
没想到,在相处的过程中,皮诺切特爱上了这个年轻女子。
并因此重新燃起了生的欲望。
而这位修女,则在暗中调查。
借整理财务之由,一点点地揭开这个家庭更多的丑恶黑幕。
《伯爵》的故事不算复杂。
而这魔改故事背后潜藏的政治隐喻才是本片的最大看点。
电影用一种怪异的幽默感,来阐述皮诺切特独裁暴行的事实。
这也随即为整部电影奠定了一股恐怖的氛围。
吸血鬼的设定,使得独裁者杀害异见者的罪行,变得更加具象化。
为了喝到新鲜可口的人血,皮诺切特常常在夜晚起飞。
飞过荒野,穿过楼宇,在城市上空寻觅猎物。
他吸食鲜血,并不是传统的咬脖子。
而是对准胸膛,切开颈动脉,掏出完整的心脏。
直接饮用心脏里最新鲜的血液。
即便全片采用了黑白画面减少刺激,但依然让人对那些猎杀画面感到惊恐恶心。
皮诺切特甚至还有一个冰柜,专门用来冷冻心脏。
一旦饿了,就榨一杯“心脏果汁”。
那股粘稠和血腥感,扑面而来。
而比杀戮更加骇人的,是这一家人的贪婪与冷漠。
孩子们虚情假意,软弱无能,只关心父亲的财产。
虽然吸血鬼的基因不会遗传。
但贪婪的基因会一直延续。
后代未必会像先人那般残忍嗜血,但是对权力的痴迷和对金钱的渴望却始终如一。
妻子不仅觊觎皮诺切特的财产,也渴望成为吸血鬼,获得永生。
可惜,丈夫始终不愿咬她。
因为他早就发现妻子与管家的偷情。
而管家,是唯一被皮诺切特变成吸血鬼的成员。
多少年来,他假借主人的权势,做着数不清的恶行。
甚至有时夜行猎杀,也是穿着主人的衣服行事。
到头来,他又怂恿家人杀死皮诺切特,可谓毫无良心的存在。
就连外来的修女,也渐渐受到了腐蚀。
她本是一个坚定不移的驱魔师。
却在欲望的诱使下,最终抛弃了信仰。
成为了皮诺切特的情妇,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吸血鬼。
享受着自由飞行与永生的超能力。
这里,人人都希望杀死独裁者。
但,人人又都渴望成为独裁者。
讽刺至极。
将历史人物奇幻化,《伯爵》并非首创。
过去好莱坞也拍过不少这样的电影。
比如,《吸血鬼猎人林肯》。
将美国总统林肯,戏说成专门猎杀吸血鬼的侠客。
还揭露了南北战争的起因其实也是吸血鬼。
又比如魔改《傲慢与偏见》的电影——《傲慢与偏见与僵尸》。
把简·奥斯汀笔下的世界,塞满了僵尸。
最终全靠五位女子来拯救。
还比如堪称大杂烩的《博物馆奇妙夜》。
借助博物馆和魔法两大元素,直接让全世界不同时期的名人复活同框。
论会玩,还得是它。
好莱坞的这些电影,更多是一种娱乐向的恶搞。
《伯爵》与它们,并不同属一类。
这部电影,显然希望表达出更为深刻的一些历史反思。
将独裁者皮诺切特设定为吸血鬼,背后其实是有一定考量的。
吸血,隐喻的是一种剥削,一种压迫,一种资本的掠夺。
而在政治上,吸血鬼更象征着一种保守主义的力量。
电影的后段,揭开了一个非常诡异的真相。
那个贯穿全片的旁白,真面目竟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而她,居然也是一位活了几百年的吸血鬼。
历史上,皮诺切特和撒切尔夫人确实有很多相似点。
两人都大力推行货币主义,鼓励私有化,倡导自由市场竞争。
执政期内,也都对彼此的国家相互支持。
在两人的友好关系之上,影片又更进一步大胆戏说——
将皮诺切特变成了撒切尔夫人的儿子。
原来,撒切尔夫人最早是一名法国南部葡萄园的采摘女。
有一次,她被一个吸血鬼奴隶主强奸,并变成了吸血鬼。
她因此怀孕,生下的正是250年前的皮诺切特。
无力抚养孩子的她,将婴儿丢给了孤儿院。
而自己流亡多处,最终在英国成为了撒切尔夫人。
作为拥有超能力的吸血鬼,他们都自认为流淌着一股古老的贵族血统。
片中很多细节,都表现出皮诺切特对于贵族的迷恋。
比如,法国大革命时,贵族被当众砍头。
他事后便偷摸去断头台上,舔舐贵族的鲜血。
在离开法国之前,他还偷偷凿开了女王的墓。
换走了女王的头,并一直随身携带。
两百多年后,在他最私密的房间里,依然收藏着法国王室的各种古董珍藏。
可见,这种吸血鬼的传承,实则表现的是一种保守的政治思想的延续。
这是一种渴望特权,贪婪资本的思想。
它不会随着历史的变革而彻底消失。
而是隐匿在角落里,等待着时机的成熟,重新站上历史舞台。
正如电影的最后,黑白转为彩色,暗示着与现实接轨。
撒切尔夫人和皮诺切特重返青春,继续留在了智利。
他们再次期待着,有一天,可以重新在这个国家成为富人。
揭开这一点隐喻,导演拍这部电影的意图也更加清晰了起来。
他所担忧的,正是“皮诺切特主义”在智利的复苏。
在他看来,虽然皮诺切特让智利变得富裕,但这种富裕,只是针对一小部分人的富裕。
阶级差异,依旧非常明显。
社会矛盾,依旧难以解决。
而如今,独裁者虽死。
但独裁者的幽灵,却如吸血鬼一般,久久地徘徊在城市的上空。
社会的未来,将会去向何方?
导演在自问,也在追问银幕前的所有观众。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助理编辑: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