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政府,邀请印度成为安全保障国,小心反被印度利用了
最近一段时间,乌克兰当局面临的战场局势十分不乐观。据不完全统计,乌军的阵亡人数已经超过3万,算上伤残减员等损失则接近7万人。要知道,战前的乌克兰正规军总兵力只有25万人,其中陆军20万人,海空军等其他部队5万人。7万人的永久性损失对于乌克兰来说绝对称得上是元气大伤。
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忧,在乌克兰陷入困境的时候,远在南亚的印度却相当开心,因为乌克兰的绝境,恰好给了莫迪政府一个难得的机会——据《印度教徒报》3日报道,泽连斯基政府已与印方接洽,表示希望印度与其他一些国家一起成为乌克兰战后“安全保障国”之一,并参与乌克兰的战后重建工作。
图注:印媒报道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做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国”并不是什么好事。
正如其名,“安全保障国”的意思就是让其他国家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和军事援助。乌克兰现在有7个“安全保障国”,分别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土耳其、波兰和意大利,均在为乌克兰提供着源源不断地军事援助,用于对抗俄罗斯。
图注:英国援助的NLAW
这也就意味着成为“安全保障国”不仅在政治上可能会与俄罗斯交恶,在经济上还要承担乌克兰的战争成本,也就只有家大业大、有影响力的国家才能承担这种双重消耗。
但对于印度来说这反而是件好事,既然只有家大业大的国家才能承担消耗,那成为“安全保障国”,不就默认是家大业大吗?
要知道印度一直希望能够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彰显出印度的“大国实力”,但一直缺乏机会。而如果印度能在此次俄乌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无疑能够增加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声望,让世界认可印度的“实力”。
当然印度也不傻。对于从俄乌冲突一开始,就一直在打中立观望、左右逢源牌的莫迪政府来说,“安全保障国”的身份只是一个招牌,打出来的时候印度可以介入欧洲安全事务,在欧洲扩张影响力,增加国际话语权,提振本国民心。收起来的时候,印度也能坐地开始和俄罗斯做生意,买石油、买装备。
图注: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的莫迪
这也是为什么印度不怕与俄罗斯交恶的原因,因为双方根本不会交恶。
事实上在乌克兰找印度当“安全保障国”之前,印度就曾给乌克兰提供过数百万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但因为印度在援助乌克兰的同时,也在大量购买俄罗斯的石油,所以印度的援助并没有影响到印度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
莫迪政府深知,印度与俄罗斯之间的利益要远远大于印度与乌克兰之间的利益,因此就算印度真的成为了乌克兰的“安全保障国”,乌克兰也不可能拿到什么有用的援助,最多也就是印军自己仓库里堆积的库存货了。而俄罗斯根本不会在乎乌克兰拿到这些援助。
除了用“安全保障国”的招牌扩张影响力外,乌克兰的战后重建也是一块大蛋糕。当年二战结束,美国就是靠着马歇尔计划一边重建欧洲,一边施加影响力。如果印度能够加入到乌克兰的战后重建,且不说扩张影响力的问题,光是提供重建贷款、建筑材料和熟练工人等等,印度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收益将远大于此前援助产生的成本,何乐而不为?
图注:马歇尔计划
说到底,印度只想最大限度地利用乌克兰,而不是真正的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其他7个“安全保障国”也是一样,每个人都各有各的想法,都希望能在乌克兰这口锅里分的一杯羹,唯独没人在想着如何要保障乌克兰的安全。而这,也正是乌克兰的悲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