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基业衰落无奈“卖身”
结束74年上市历史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东芝公司于当地时间12月20日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结束自1949年以来74年的上市企业历史。
日本东芝公司当地时间11月22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公司私有化提案,宣布将于12月20日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由于东芝业务内容包含核电和军工,对外资收购设有限制,所以选择了日本国内企业联盟的收购方案。
在世界品牌市场上,东芝无疑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品牌,作为日系企业的巨头,东芝一度在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东芝的产品甚至被认为是市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然而就是这家百年的巨头却在最近走向了退市,上市74年之久,东芝为什么会待不下去了?
百年东芝退市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20世纪80年代,东芝的这句广告词曾经风靡中国。
创立于1875年的东芝原名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1939年由株式会社芝浦制作所和东京电气株式会社合并而成,一度被视为“日本之光”,曾打造出横跨家电、电气、半导体、能源、基建等领域的庞大商业帝国。从1875年开创至今,它已经走过了超过140年的漫长历程,与夏普、松下合称日本“白电三巨头”。
东芝曾创造过多项“第一”。比如日本的第一个灯泡、第一台洗衣机、第一台电冰箱、第一台电视机、第一个电饭煲等等。
全球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也是东芝研发的,且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长达7年之久。1985年东芝推出ThornEMILiberator,并号称是全球第一家量产上市翻盖型膝上电脑的企业,可谓“笔记本电脑之父”。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半导体技术和产能飞速提升,一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芯片供应方。
然而,经营不善、财务造假等一系列问题让昔日的制造业巨头节节败退,直至倒塌。
2015年,东芝公司在被曝光会计造假丑闻后陷入财务危机,长期处于管理混乱、经营困难的状态。这期间,东芝多次传出并购重组方案,但均告流产。有分析称,东芝的重组方案之所以迟迟难以确定,与东芝握有敏感技术、日本有关方面对投资方的选定特别慎重有关。
2017年,东芝公司为化解资不抵债困境引入外部资金,增资6000亿日元(约合295.6亿元人民币),得以幸免退市。然而,分析人士认为,参与增资的海外股东等行使发言权,会影响东芝经营。
2022年,东芝公司开始寻找收购方,试图与一直介入经营的海外基金切割。
今年8月起,以日本国内基金“日本产业合作伙伴”(JIP)为主的财团正式向东芝发起总额约2万亿日元(约合140亿美元)的要约收购。根据东芝官网发布的文件,JIP财团将从普通股东手中收购剩余股份,将东芝收购为全资子公司。
11月22日,东芝公司召开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公司私有化提案,宣布于12月20日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
记者注意到,此前JIP提案的目标是,东芝的企业价值在未来能逐步提升,公开收购后就将东芝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待企业价值回升后再让东芝重新上市。这或许意味着今后东芝仍有望上市。
为何沦落至此?
一个曾经的世界级企业为什么会这么快衰落?
日本制造业衰落的缩影
东芝的衰落是日本制造业衰落的一个缩影。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采访时指出,东芝公司退市是曾经辉煌的日本制造业遭遇困境的缩影。而日本企业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缺失,是主要原因。
战后在美国的扶持下,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日本曾承接了大量的制造业,并因此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说以东芝为代表的日本产业巨头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崛起,并且成为了市场少有的制造业巨头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国内市场需求下降,韩国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芯片、半导体、电子、白色家电产业方面相继崛起,对东芝的优势领域造成直接冲击,东芝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节节败退。东芝公司改革创新的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东芝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自身存在一系列问题
在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环境下,东芝的市场基础逐渐被侵蚀。受到东京大地震的影响,东芝的核电业务被重创,再加上一些核心产业的不景气,东芝的经营状况一落千丈。
东芝走向衰败,一方面是由于经营不善,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尤其在是2015年曝出财务造假事件之后,公司信誉和形象严重受损,经营状况持续恶化,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困境。
这些事件使得投资者对东芝的信任度下降,公司的财务状况也进一步恶化。为了摆脱困境,东芝被迫寻找收购方,以换取资金和资源,这其实就是东芝当前退市的根源与背景。
虽非破产但损失并不小
虽然退市对于东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这并不意味着东芝就此破产。事实上,退市只是表明东芝将不再是公开上市公司,而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运营和管理。然而,这需要东芝找到新的投资者和融资渠道,同时也需要其在未来的运营和管理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东芝在过去几年中进行了多次资产出售,导致业务版图大幅缩水。这种频繁的资产交易使东芝失去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加剧了其衰落过程,所以被收购之后,东芝再从资本市场退市,东芝的机会开始越来越少,市场的压力其实也会越来越大,这对于一家在走下坡路的公司来说,可谓是压力巨大,这也给东芝后续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制造业企业命运
与国家经济紧密相连
当国家经济蓬勃发展时,制造业企业也随之兴盛;而当国家经济陷入低迷时,制造业企业也难逃衰败的命运。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不断求新求变、保持空杯心态、持续创新和改变,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关键。
东芝遇到的问题在日本整个产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日本企业在上世纪经济高速增长期形成的一些独特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但是很多日本企业的思维依然保守僵化,固步自封,没能及时根据内外市场的变化调整经营策略。而且,不少日本知名企业近年来接连曝出财务丑闻和管理不善的问题,损害了“日本制造”的品牌形象,也损害了投资者的信心。
相关新闻
白电卖美的 电视卖海信
东芝出售后短期内扭亏 专家:对国内市场影响有限
此前的公开报道显示,在东芝资产交易中,和中国市场十分相关的有两起,一起是东芝将包括洗衣机、冰箱的白色家电业务出售给了美的,另一起是将东芝电视95%的股权出售给了海信。
据悉,美的自收购起将拥有东芝品牌40年全球授权、超过5000项技术专利和东芝在日本、中国、东南亚的市场、渠道和制造基地。
2016年出售前,东芝的白色家电业务处于严重亏损状态。2018年,据第一财经,东芝白色家电业务扭亏为盈。东芝大白桃、小白桃冰箱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
不过,记者注意到,近两年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东芝套壳美的”“同类产品不如买更便宜的美的”等说法,还有消费者质疑冰箱生产商是否仍为东芝原厂商。可见,被收购后东芝家电的定位和品牌力正面临挑战。
东芝电视被海信收购也有相似的故事。据海信官网,收购东芝电视之后,海信仅用15个月就将该业务扭亏为盈。但东芝电视也面临着被质疑性价比低的挑战。博主“齐齐哈尔广汇电器”便发帖表示:“东芝由海信负责运营,产品不差,但定价贵两三千。”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随着国产家电品牌的崛起,东芝当前在整个中国市场的份额本就不高,所以无论是其资产被售出还是公司退市,对国内市场的影响相对有限。
据中新网、《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