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3
共荣共建 且行且新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一带一路”(BRI EMBA)项目开办六周年。
自2017年创立至今以来,BRI EMBA已经成为“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的国际金融EMBA教育平台,拥有220余名遍及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
六年来,我们汇聚了具有国际视野、开拓精神的全球布局先行者;通晓国际金融规则和实践经验,驾驭资本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领袖,也见证了他们一路披荆斩棘,在变局之下勇毅前行。
BRI EMBA项目与全球家族企业研究中心共同与他们展开对话,以期展现他们的故事与风采。
校友档案|PROFILE
韦茜,BRI EMBA三期班学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广西外国语学院董事长
“全球都在热烈讨论家族企业接班的话题,特别是女性在家族企业中的重要性,尤其在中东这样的国度,女性接班人的力量正在崛起,聚焦如何充分发挥更大的价值,意义重大。”5月22日,广西外国语学院(以下称“广西外院”)董事长韦茜在卡塔尔多哈出席2023全球家族企业峰会,参加国王妹妹主持的晚宴后分享道。5月30日她又飞到越南,正式签署越南汉语国际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协议,成为广西外院继泰国之后出海东南亚的第二站。
“EMBA学习、合作办学、出海模式、女性领导力”,是韦茜的2023年度关键词,参加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一带一路”项目(BRI EMBA)印尼课程,开始密集的全球学习合作之旅,也开启新一轮的教育出海模式的探索与落地。
在课堂上,韦茜总是洋溢着灿烂热情的笑容,所到之处让气氛立刻热烈起来。总有同学问:“你是如何能够每天保持这样乐观、积极和活跃的状态的?”这和最终让她坚定接班广西外院的决心如出一辙,“外祖父和母亲一生从事教育行业,我也越来越体会到身在其中,总能感受到一种极致的幸福感,这才是最高境界。”
“人民教师老艄公,日夜不停渡学童。汗流浃背回头看,两岸芬芳桃李红。”是韦茜外祖父朱炳甘写下的一首诗。作为教育企业家,她也正浸润在桃李满天下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感中,完成三代教书育人的传承使命。
教育传家,时代挑战
“巍巍青山,浩浩邕江,山环水绕,崛起座知识殿堂。大德大智,我们大爱无疆。”广西外院坐落在广西南宁的邕江北畔,拥有南宁五合和空港两个校区,开设有13个语言类专业,实现了东盟语种专业全覆盖,超过3.1万名学生就读。办学至今累计培养超过六万名应用型人才。
图为校舍照片
在学校的校史馆内,陈列着一封外祖父朱炳甘写给母亲朱桂玲的家书,是为动员出资建校所写。2000年,朱炳甘捐出毕生积蓄,在家乡建设了一所以其笔名取名的“合岭村文扬小学”。2022年10月,韦茜将外祖父的夙愿落地海外,在泰国清迈成立文扬国际学院(泰国),开启海外合作办学模式。
图为韦茜外祖父朱炳甘写给母亲朱桂玲的家书
作为朱熹的第二十九代后人,外祖父朱炳甘一生与教育结缘,先后以教师身份从事地下革命工作等。韦茜从小背诵朱子家训长大,“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母亲朱桂玲则是幼师出身,1993年创办广西农业大学双语幼儿园。2002年,广西外院的前身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成立,2011年更名并升格为广西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2021年获批立项建设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在访谈过程中,韦茜自始至终保持挺拔的坐姿,娓娓道来,既有教育企业家的感染力,又兼具金融人的专业理性。自大学时代到香港读书,香港大学金融博士毕业后,在投行工作多年,她并未打算接班,但架不住擅长做思想工作的母亲的各种说服,先从担任董事旁听开始。学校高管层都具备极佳的口才,甚至能在董事会议上信口拈来诵诗一首,每每发言时,她都倍感压力。2015年,母亲突发疾病,在进入手术室前,依然心心念念的校歌还没有着落,开始交待各种后事,她意识到彻底回归的时刻到了。
接班伊始,2016年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版推出,调整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税收优惠和政府支持政策等。韦茜开始了一场自外而内的变革,对外应对民营教育监管环境和法律变动,进行资质变更,完善各种手续规范化。同时既要探索打开资本通道,获得更多资金加强学校建设,又要保持民营高校的灵活度和自主性,探索更多元的办学模式。对内要改变以往母亲碍于人情、不够果决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管理和教学体制规范化改革,提升学科审核评估等,并逐渐培养起一批更年轻、理念更契合的管理团队。2019年,适逢广西外院建校15周年,韦茜正式接任董事长一职。
志同道合,道口求学
韦茜虽有多年香港求学和投行的金融工作背景,但欠缺内地金融实践经验,她选择到清华五道口就读BRI EMBA项目,希望在实践导向和产融结合的学习平台上,更新升级金融体系知识,推动教育企业与金融实践的结合,“一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把工作进行复盘总结。BRI EMBA是很好的总结学习机会。”
图为韦茜参加BRI EMBA课程学习
最让韦茜感恩的是遇到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共同面对疫情冲击下的挑战,都有着向东南亚出海发展的目标,彼此能够在事业上合作共赢、领域互补,共同化解面临的危机。
广西外院在初创时,具有“天生国际化”基因,确定了“小语种特色+职业培养”的模式。作为外语类普通高校,疫情冲击阻隔了学生到东南亚学习和工作实践的机会,报名小语种的人数骤减,学校招生结构受到冲击。但许多企业仍有出海东南亚和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我们班很多同学希望我们提供“专业+外语”类的人才,这正是民办大学的灵活优势,可以做定制班。”同学翟斌所在的深圳人才集团,定位服务于为大湾区企业的人才和就业需求提供服务。
于是二人一拍即合,联手推出产业人才培养项目,进行应用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国际人才培养等合作,进一步促进了韦茜推动的教育模式变革。早在2018年广西外院就探索跨境电商学院的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东盟小语种+RCEP周边国家语种”跨境电商人才。在此基础上,韦茜进一步深化变革教学体系,“在疫情的挑战下,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如采取‘两年英语+两年小语种’的学程规划等。在疫情期间,招生规模增长超过60%。”
扬帆海外,稳中求进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开发区、中越两国构建“两廊一圈”区域等区域经济的发展,广西直接对接东南亚国家的前沿开放阵地,具备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区位优势。“我们要把学校建设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兼具应用型与外向型融合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小语种人才,为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与经贸交流起到桥梁作用。”韦茜表示。
自2006年起,广西外院开始与海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提供交换生互认学分计划,先后成立了泰国、越南、柬埔寨和欧洲校友会,为学生提供目标国家学习实践和创业的平台。韦茜表示:“要在每个国家先把人才和点布局好,再谋求下一步发展。教育行业的整个建设周期和回报周期都非常长,所以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此前韦茜考察了多种出海模式,诸如开办海外分校、和海外高校合作国际学院、寻求收购和并购教育标的等,但最终选择了轻资产输出的独立学院共建模式,以输出管理和课程的方式,直接利用已有的硬件设施,降低成本和风险。
2022年10月12日,广西外院与泰国西北大学共建的文扬国际学院(泰国)在清迈揭牌,为攻读本硕博项目的泰中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泰国西北大学是自2005年开始的合作大学之一,初期采用学分互认、颁发学位等模式,如今已升级为独立学院的合作共建模式。截至2022年年底,两校合作的硕博项目专业将由建院初的3个增至7个。
如今,顺应“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和越南的“汉语热”趋势,广西外院与越南南部的中文教育培训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设汉语培训中心、培养汉语教师、联合编制中文教材等,输送具备汉越双语能力的对外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海外实践的平台和机会,形成“非学历教育+轻资产”的出海模式。
民办教育,勇于创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韦茜认为民办教育尤其要担当起改善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开放、增强教育系统活力的重要助推作用。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行业稳步增长,民办高校教育已经形成高准入门槛,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代表的存量民办高校,具有稀缺性和竞争力。但业内仍面临激烈竞争,必须进行升级革新,提升学校基础设施,吸引高质量师资和管理人才,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2021年开始,韦茜开始探索资本市场和教育基金等模式,同时慎用资本力量,实现教育事业的社会责任和商业化运营之间的平衡,“学校是长期事业,质量是最重要的一环,通过教育基金等方式,吸引人才加入,组建财务团队和投资策略团队,进行现代管理体系、规范化财务制度体系和流程系统化梳理。”
这一想法得到母亲的大力支持,在去年生日之际,韦茜收到母亲发来的微信小作文:“你干了一件妈妈一辈子也做不成的事情,让妈妈感到是个胜利者。尽管这些年来你遇到不少困难,但你没有低头和退缩,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妈妈总是站在你的身后坚定的支持着你。”
早在1993年,朱桂玲请求有实力的家长帮助学校建设校舍,在创立双语幼儿园时,为了筹集办学资金,四处游说。有些孩子的家长是做工程的,她就去说服:“你帮我建设校舍,我一定还一所高质量的学校让你小孩上学。”这成为朱桂玲最早的创业融资模式,搭建起学校的一砖一瓦。如今母女在探索民办学校模式上,方式不同,但又殊途同归。
母女传承,润物无声
过渡三年,接班三年,母女的传承模式,韦茜和母亲朱桂玲已经形成管理风格不同、分工不同、且优势互补型的传承模式。女性的情感细腻、善于沟通交流等特质,润物无声,平和、包容而高效,“母亲擅长沟通,从小就跟我讲创业过程,我很清楚她处理事情的方式。我现在接手了大部分的工作,基本是我把事情处理完之后,再和她复盘。”
访谈当天,韦茜在北京上课,朱桂玲则在学校接待政府考察团,“母亲具有第一代创业者的满怀激情,有亲身经历的故事,有上台演讲的激情。校史馆有一张经典照片,是学校还是一片空地时,她拿着一块黑板在演讲以后学校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真的会有老师感动落泪,表示一定要好好干。”
作为学校的精神代表和形象代言人,在新员工培训和重要接待等场合,朱桂玲负责讲述学校筚路蓝缕的建设历程,凝聚海内外校友力量。每年校庆时,远在海外的校友学生们齐聚一堂,几百人一起录视频,向朱桂玲致以“朱妈妈节日快乐”的问候,韦茜说每逢此刻,有一种几百个兄弟姐妹大家族的感觉。
而每次有校友上台发言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没有学校,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有一位已经是泰国成功企业家的校友,曾是多年前学校附近拆迁村民的孩子,从当旁听生开始,到泰国交换学习、结婚生子、创办企业,旗下经营包括发电厂、印刷厂、捕捞船等,拥有超千名员工。
讲到这,韦茜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和成就感,“广西作为西南边陲省份,教育资源有限,我们作为民办高校,为数万名学生创造走出国门的机会,赋予了他们实现自我的可能性。”
而在以女性老师和学生占到80%比例的广西外院,韦茜则以亮丽时尚、知性优雅、外柔内刚的形象,成为另一种榜样的力量,她会在路上常听到有学生说:“我们董事长是女的,我也要出国留学、读博士、当老师。”随着学校的迅速发展,新员工数量大幅增长,仅2022年新入职人数达到近300人。韦茜创办青年干部培训班,亲自担任导师上课,通过班级学习的方式,加强核心管理团队的建设,提升师资骨干的职业和学术素养。
图为毕业生与韦茜合影
在此次多哈的家族企业峰会上,韦茜遇到一位担任卡塔尔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的中东女企业家,同样是从事教育行业的母女传承模式,在资本模式创新和未来合作规划等方面所见略同,倍受鼓舞,“不论是在中东,还是在中国,女性企业家在艺术和教育领域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都在带头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作者:安静 张瑛
编辑:丹凌
BRI EMBA
金融EMBA“一带一路”(BRI EMBA)项目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首创的“一带一路”主题相关学位项目,融合清华大学的百年底蕴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专业权威,依托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多年教学经验基础及千余名校友积累,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家打造学习和沟通的交流平台,加深双方对亚洲区域经济及各国国情的整体认识,助力民心相通,促进跨国合作,共同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机遇。
自2017年开班以来,项目共吸引220余名来自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加拿大、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23国家和地区的行业领军者。部分东南亚国家学生获得了丹斯里、拿督斯里、拿督、东姑等荣誉称号。近40%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项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