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面对德军不完备防御,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开始反攻,不过突破并不轻松
莫斯科反攻中,苏军的战役密度仍然不高,大部分师的突破地段宽度在2—7千米之间,少数师达到了9—12千米。每千米正面火炮、迫击炮只有10门左右;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可达到20—30门,坦克只有1—2辆,这样的密度是无法保证进攻的高速度进行的。各战役军团的战役态势,绝大多数为一个梯队和不大的一个预备队,没有编组发展胜利用的第二梯队。各兵团和部队则大多分为两个梯队。这就使苏军在战术纵深内可以展开积极行动,而到了战役纵深内侧,就会变得“后劲不足”。 例如步兵第338师在纳罗福明斯克反攻中,各团、营、连都编成两个梯队的战斗队形,结果攻击时所辖27个步兵连只有8个连参加了冲击。
注:军团、兵团、部队与分队-苏军军语的解释
军团:方面军(集团军群、舰队)和集团军(区舰队),
兵团:各兵种的军、师、旅和海军的分舰队
部队:所有的团、不在团建制内的独立营
分队:指营、连、排、班
莫斯科一群小孩坐在德军遗弃的210毫米榴弹炮上
由于炮兵数量少,只有少数集团军建立于炮兵群,其它集团军只是在步兵师内根据团的数量建立了若干支援步兵的炮兵群(1—2个炮兵营)。在个别师内,建立了远战炮兵群,以压制敌炮兵和预备队。第10集团军由于炮兵数量太少,只好把炮兵主要配属给分队,作为随伴火炮使用。由于战前储备大量损失和军工生产的大幅下滑,此时苏军弹药供应十分困难。到12月6日,苏军炮弹只剩下1到1.4个基数,只有82mm迫击炮和152mm榴弹炮弹药稍多一些。由于缺乏弹药,一部分火箭炮只得撤往后方。弹药消耗量被严格限制在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个基数内。进攻的第一天,统帅部预备队炮兵每门炮只准发射4—5发炮弹,有些火炮一昼夜的消耗标准才1—2发。在整个莫斯科附近战线上,各方面军一昼夜的炮弹消耗量还不到1000吨,而战争后期一个方面军一昼夜可以发射3万余吨炮弹。在这种消耗标准下,大多数集团军的炮火准备只能实施10—15分钟的急袭射击,少数集团军可以达到30—60分钟。甚至个别集团军没有进行炮火准备,就发起了进攻。对步兵和坦克的冲击和纵深战斗,没有计划炮火支援。
地面炮兵如此,空中的航空兵火力亦不乐观。在总数1170架飞机中,苏军前线航空兵共有515架飞机-轰炸机和强击机有381架,而西方面军可以使用的飞机只有177架。由于突击目标过多,严重分散了航空兵力量。炮兵和航空兵在突破地段上未形成强大的火力突击,突破敌人防御的任务实际只有由步兵承担,这就大大增加了步兵攻击的难度和伤亡。例如第29集团军12月5日越过封冻的伏尔加河到达南岸,但第二天就被迫回到原出发地。
在突破德军战术防御地带后,出现了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的有利时机。但大多数集团军没有发展胜利的第二梯队或快速集群,无法利用这个时机,只能从正面一点一点地“啃”德军防御阵地,进攻速度无法得到提高。例如第31集团军在进攻第一天推进4-5千米,之后由于遇到德军预备队,战斗僵持不下,直到战役第10天才包围加里宁市,之后克城。
苏军的M-30型122毫米榴弹炮
第30集团军认识到了这一缺点,在战役进程中建立于一个扩张战果的梯队,由1个摩步师、1个骑兵师、1个步兵团和1个坦克营组成。该梯队投入战斗后,进攻速度得到了很大提高。三天之内,推进了36千米,将战术突破发展为战役突破。而第16集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将军为了加快胜利步伐,在12月10日建立了3个快速集群:列米佐夫将军集群,由骑兵第44师、步兵第17旅和坦克第145旅组成;别洛鲍罗多夫将军集群,由近卫第9步兵师和步兵第36旅组成;卡图科夫将军集群,由近卫坦克第1旅、坦克第17旅、独立坦克第89营和步兵第40旅组成。这些快速集群一开始未能发挥快速机动的特点,但在为突破德军伊斯特拉防御地区进攻中,列米佐夫与卡图科夫集群起到了重大作用。它们从南北两个方向迂回伊斯特拉水库,形成合围态势,迫使德军向沃洛科拉姆斯克退却,从正面进攻的第16集团军主力顺利渡过了伊斯特拉水库。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集团军快速集群最大的作用在于,迅速进入敌纵深威胁敌后方,迫使敌防守部队退却,使集团军顺利完成战役突破。
在莫斯科反攻中,坦克部队仍然被以坦克旅或坦克营为单位分散配属给各步兵师,用来直接支援步兵突破。只有少数用来组成快速集群的基本力量。在追击中,坦克常被编入先遣支队来截断敌军的退路或迂回敌支撑点。在作战使用中,坦克部队最大的缺点,仍然是不加侦察就投入战斗,以小分队单独作战,有时撇下步兵卷入与敌坦克的战斗,未能与步兵进行有效协同。
纵观莫斯科反攻中的苏军进攻战役,比战争初期有了较大改观。而且越高层次改观愈明显。比如方面军突击方向的集中、快速集群的建立等,但在低层次兵种运用和作战协同上,仍然比较差。
苏军在莫斯科战役期间休息
附:苏军对莫斯科反攻的评价
苏军认为反攻存在如下缺点:
炮兵沿正面平均分配
炮兵火力只用于炮火准备期间
坦克兵团与部队兵力分散,同步兵和炮兵协同不够等
1942年1月初,突破拉马河德军防御任务交给了第20集团军,突破地段宽度确定为8千米。在此之前的12月底-1月初,苏军突击第1集团军、第20集团军和第16集团军的分散进攻德军在拉马河预有准备的防御作战,由于兵力兵器不足,均告失败。为了加强第20集团军的突击力量,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抽调了近卫骑兵第2军、1个骑兵师、1个坦克旅、4个步兵旅、5个炮兵团等部队。
在集团军20千米进攻地段上共集中了2个步兵师、8个步兵旅、5个独立滑雪营和3个骑兵师,装备火炮850门、坦克100辆。集团军第一梯队2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3个坦克旅,第二梯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旅、5个独立滑雪营(集团军的快速集群),预备队2个步兵旅。在主要突击方向(突破地段宽度8千米)上,苏军与德军兵力对比是,步兵营5:1,火炮3.4:1,坦克2:1。1月10日,集团军转入进攻,首先1小时炮火准备,但推进很慢,3昼夜仅4-6千米,主要原因是坦克由于积雪过深不能越野行动且第一天天气不好无法出动航空兵。之后,担任纵深发展突击的骑兵机械化集群于1月13日进入突破口,大大提高了进攻速度。第20集团军随后继续追击退却之敌,于1月底进抵格扎茨克东北地域。《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也高度评价了第20集团军:“此次进攻的经验丰富了苏联的战役法,即在主要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和兵器,并将其巧妙运用于冬季作战。集团军进攻地带宽20千米,在8千米的突破地段上集中了主要兵力兵器:步兵70%以上、火炮、迫击炮87%、坦克100%,从而保障了87%在主要方向对敌造成2-3倍的优势。”
1941年12月-1942年2月勒热夫交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