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前两天听闺蜜吐槽他儿子,越发觉得养娃不容易。
她说,一个人把娃从小带到大,人没累垮已是万幸,没成想孩子青春期差点给她气走。
事情是这样的——
她劝孩子,晚上少看电视多读书。可孩子却回了一句,不关你的事。
她压着怒火说: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翅膀硬了是吧。
孩子也不甘示弱:你管这么多烦不烦啊,能不能别管我!
闺蜜既委屈又生气:“这孩子太没良心,真是养了个白眼狼。”
我安慰她说,可能孩子本来没想气你,只是想表达他长大了,能管好自己。结果你用家长的身份威胁压制他,一下激起了他的叛逆情绪,这才下意识顶了两句嘴,青春期太正常了。
生活中,大部分家长听到孩子说“不关你的事”,反应或许和我闺蜜如出一辙。
很正常,但不可取。因为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可能加深彼此间的隔阂,使矛盾冲突不断升级。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回应孩子呢?
孩子为啥这么说?
任何方法,若想行之有效,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原则是,不能一味地紧盯孩子的问题,而是要积极寻找、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
有句话说,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问题的反馈。
因此,孩子有这样的言行举止,家长不妨先从这三个方面做一做“自我检讨”:
首先要反思,是否习惯用批评指责的态度教育孩子?
刷到过一个视频。
妈妈推门而入,看见儿子正躺着玩手机,气不打一处来:
“又在这儿玩手机,这还是睡觉的地方吗?跟睡在垃圾堆里一样,整天衣服丢得到处都是,只知道收拾自己。
别在这装聋作哑的,喊你收拾呢,我又不是保姆,整天给你做这做那的。”
孩子一听也急了,“那你别做别看了呀,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关你什么事?”
《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中说,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看大人的脸色,就已经明白做错了,说再多批评的话,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羞耻感、内疚感,根本起不了建设性的作用。
但现实中,很多家长没有理清这个逻辑:
理解和接纳,才能换来信任与改变。
指责和贬低,只会引起敌意和反击。
言无刀锋,却能伤人。父母充满攻击性的话,只会加重孩子的防御心理。
孩子说“不关你的事”,其实是在用这样的方式保护自尊心。
其次,家长也要反思,是否对孩子束缚过多,让关系失去了边界?
知乎有一位妈妈提问:
对孩子一直是无微不至的照顾,关心孩子的每一个微表情,顾虑别人对他说的每一句话,敏感孩子的任何一个动作变化。
现在他马上升初二,成绩不尽人意,唠叨几句,结果孩子说不关我的事,这些年被我管得抑郁了,还说他的痛苦都是我造成的。我为他付出这么多,他为什么还说这样的话伤我?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投射”。
多少父母总以为自己付出的,就是孩子需要的。
但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在潜意识层面就是“越界”行为。
因为父母一旦对孩子产生牺牲感,就会不自觉地以付出作为筹码控制孩子。
这种自我感动式的好,对孩子来说,恰恰是一种束缚。
想起那个向爸爸委屈哭诉的8岁男孩:
“我不是不要你管,你可以管我,只是不要什么都管,孩子也要有自己的空间。”
“不关你的事”,其实是孩子拒绝父母“越界”的表现。
还有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同样的话?
育儿博主@ada老师分享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次,同事把女儿带到公司加班。孩子看大人聊得火热,就忍不住问这问那,还时不时参与一下“讨论”。
妈妈觉得女儿太吵,就跟她说: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
孩子立马安静了,悻悻地坐在了一旁的沙发上。
等快下班时,同事走过去问孩子,你在玩什么呢?
孩子却生气的说,不关你的事。这让同事一头雾水:你怎么跟妈妈说话呢?
其实,孩子的反应,也情有可原。
生活中,不少家长头疼孩子什么都要问,什么都要参与。一不耐烦,就会像同事妈妈一样,一句“不关你的事”就把孩子打发了。
实际上,孩子插嘴大人间的谈话,并非是因为不礼貌,也不是故意捣乱,而是在向父母表达亲近的需求——
作为这个家的一分子,我也想参与你们的生活,走进你们的世界,我希望和你们站在一起。
如果父母冷漠无视、粗暴拒绝,孩子便很容易产生被排斥、被抛弃,以及不被接纳的感觉。
孩子之所以对父母有疏离感,其实是因为父母事先“推开”了孩子。
亲子关系,同样存在相互的作用力。
当然,孩子说这句话,也不一就是“有问题”。
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可能只是他发展自主意识的表现。
想起傅首尔费尽心思给儿子办生日会。
非但没得到一句感谢,还被儿子屏蔽了朋友圈。
她本来对亲子关系十分自信,却因为这件事产生了自我怀疑。
她忍不住质问儿子,儿子只是淡定地回答:“妈妈,我不喜欢被过度关注。”
她猛然意识到,原来,孩子已经是个有独立意识的小大人了。
后来,傅首尔发了一条颇为感慨的微博:
做妈妈就是刚刚学会和儿童相处,他就“咻”地长大了,于是又得琢磨怎么和青少年相处。
所以,孩子有这样的表现,不一定就是叛逆,也并非是父母做得不好,而是他迈向成熟的标志。
总结来看,孩子说“不关你的事”,很多时候并不是故意顶撞父母,而是保护自我边界的表现。
它更多地是在表达:
“我需要你尊重我的人格”
“我想拥有自己的隐私”
“我想自己决定一些事情”
家长只有看到这一点,才不会被一时的愤怒冲昏头脑,盲目地责备孩子。
正确打开方式
问题的解决,通常分为两步:
一是预防。
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那么就要有意识地纠正、调整。
比如,和孩子沟通时要注意自己的语气态度、方式方法,多鼓励表扬,少指责批评;
相处中,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我空间,尊重亲子关系的边界等等。
关于这一点,之前已经写过不少文章,这里就不再展开叙述了。
今天主要来讲讲第二点,具体的应对方式。
听到孩子说“不关你的事”,大部分家长都会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
当然,这是很正常的情绪反应。因为我们的确感受到了被拒绝的失望、被否定的难堪。
但,情绪发泄不是目的。
关键在于,要引导孩子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其实,孩子出现问题,是在用特殊的方式和父母对话。
就像他们说“不关你的事”,其实是在说“这是我的事”,只是表达方式欠妥,伤害到了父母的感受。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孩子正确表达需求呢?
教育博主@Rinda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去接儿子放学。回家路上,她问儿子:学校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你有没有交到新朋友?
可孩子只是回了一句:不关你的事。
她一听,气不打一出来,忍不住对孩子吼道:你这是什么态度?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结果孩子直接吓傻了,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看到孩子这样的反应,她察觉到,孩子可能不是故意的,只是想表达“我有自己的隐私”而已。
冷静过后,她赶紧向孩子表达了歉意:“对不起,妈妈刚才太激动了。”
孩子的情绪也慢慢稳定下来:“没关系妈妈。”
但她没有就此翻篇,而是向孩子解释了自己生气的原因:
“妈妈刚才突然爆炸,其实是因为听到你说那句话很难过。一是觉得宝贝不在乎妈妈的关心,二是觉得宝贝这样说话有点没礼貌,所以妈妈有点受不了,你有没有生妈妈的气呢?”
孩子摇了摇头:只是被吓到了,不过现在没事了,原来是这样,那我以后不说了。
误会解开,她立马趁热打铁,对孩子进行了正确引导:
“好,那我们做个约定吧,如果你有什么不想说,不想回答的,能不能和妈妈说“我现在不想说这件事”,或者“这是我的秘密”呢?”
孩子一口答应了下来:当然可以!
Rinda说,这个对话很奏效。至少从三年级到现在,孩子再也没说过“关你什么事”等类似的话,取而代之的是“我暂时不想谈这件事”,“我自己会完成”......
其实,孩子某些令家长感到不适的言行举止,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叛逆或故意捣乱,而是有其背后的原因、深层需求。
好的父母,往往不会只看问题的表面,肆意指责孩子,而是能够用耐心发现孩子隐藏的声音,并且愿意和他们一起找到更为恰当的解决方法。
成长不是一条单一的赛道,而是需要彼此双方共同运作的系统工程。
最后送给大家尹烨老师的一句话:
一个家庭好,不是孩子好就好了,只有每个人都在变好,那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