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自私”的老人,晚年过得越舒坦?背后原因很现实,子女别埋怨
公司一位男同事,最近天天抱怨自家母亲“越老越自私”。
当初忙着要自己生二胎,结果现在孩子生了,她又不管不顾,每天都在外面跳广场舞,压根不管一家人的死活。
他和妻子每天下班以后,又要忙着接娃,又得回家做饭、洗衣服、拖地……
母亲倒好,吃完饭就把碗丢在桌子上,迅速换装出门找同伴,日子过得好不逍遥自在。
听着同事的絮叨,我突然醒悟过来,好像周围确实有不少老人,随着年岁的渐长,开始变得“自私”起来。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年轻时任劳任怨,为了家庭牺牲奉献的他们,到了晚年以后突然换了一个“人设”,多为自己考虑,只顾着自己享福就好。
老人突然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这是为何呢?
为何很多老人到了晚年会变“自私”?
或许下面这位过来人的看法,能给大家很多的帮助。
1、“自私“的人,活得更好
年轻的时候,感觉有大把的时间用来消耗,我们把大部分的时光和精力都放在了家庭和事业之上。
累死累活把子女抚养长大,结果到了晚年,发现能靠得住的东西越来越少,手里能握住的幸福越来越有限。
苦心栽培的事业、举全家之力托举起来的孩子,或许都跟我们无关了。已经失去了这么多东西,到了晚年只想为自己活一次,自私地活一次。
点评1:
确实,中国的父母一辈子都在为了孩子付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几乎成为了大部分父母生活的主旋律。
这种亲情虽然令人感动,但对父母们来说,未免有些残忍,他们是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孩子们幸福快乐地成长。
可有时候,这种付出未必就能带来同等的回报。等到子女长大以后,他们有更广阔的世界,经常沉迷于大千世界的繁华之中,忘记了父母的恩情。
年轻时一味感动,以为付出了就会得到回报,结果现实却狠狠地甩了他们一巴掌。
失去了赚钱能力的老人,一边要承受被新时代抛弃的痛苦,一边要忍着被子女嫌弃的现实,久而久之自然也会心寒,他们开始慢慢学会爱自己,自私的活着,虽然会被子女埋怨,但是起码能保证晚年无忧。
2、“自私”的晚年,能换来全家的快乐
“孩子与父母的缘分,就是一段渐行渐远的分离。真正高级的爱,不是恒久的占有孩子,而是懂得优雅地退出。”
“孩子与父母的缘分,就是一段渐行渐远的分离。真正高级的爱,不是恒久的占有孩子,而是懂得优雅地退出。”
年轻的时候,我们自然可以给孩子们毫无保留的爱,倾尽全力庇护着子女长大,从生活的点滴中引领着他们健全长大。
这个过程固然是美好的,但总有一天要“醒过来”。
当子女长大以后,他们需要学会的是独立生存的能力,再加上他们慢慢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父母就要学会退出他们的生活,不再干预和控制孩子们的大小事务,不再围绕着孩子转。
从表面上看,父母成为了“甩手掌柜”,相比年轻的时候自私了不少,但正是他们的成全,让子女过得更加独立、更加自由。
点评2:
很多中国父母,前半生的生活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恨不得把他们绑在自己身边。
可到了晚年以后,子女脱离了自己的手心,他们的世界就会变得荒芜,失去了精神慰藉的他们,很容易变得抑郁焦虑。
有很多小孩责怪自己的父母经常干涉他们的生活,一天N个电话问行踪,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他们从心理上还没有跟子女“断乳”。
父母对子女的“过度依赖”,到你们成家立业以后,进入了顶峰。尤其是独生家庭,父母的表现更加明显。
这时,如果我们能让父母学会自私地活着,让他们多为自己考虑,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重新找一个能取悦自己的精神寄托,这样其实大家都能重新找到快乐。
综上所述,我们就能发现,其实有时候子女别总是去抱怨父母变了,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虑,也许你们就能理解他们的“反常”。
【最后总结】
《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去自觉万缘都尽,那管人是人非;春来尚有一事关心,只在花开花谢。“
人到老年的时候,自然会觉得尘缘都了断,没有时间去管人世间的是是非非。
父母辛苦了大半辈子,等到晚年时自然要学会兼顾自我,先取悦自己,才能把日子过得云淡风轻、自在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