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胃肠不好的话吃小麦,小麦养肠胃。其实,小麦粒本身较硬,直接煮着吃不是不可以吃,只是食用口感不好。所以小麦一般都磨成粉食用。小麦磨成粉以后变成两部分东西,大部分是面粉,还有一部就是麦麸。因为小麦的皮太厚了,而且小麦成分为淀粉和纤维,直接煮着大量食用反而会导致消化不良。 对于中医学来讲,小麦更突出的一个功效是养心。
小麦为“五谷之贵”
小麦被称为 “五谷之贵”。“五谷之贵”的说法出自《名医别录》,书中提到北五谷中的黄米、小米、麻子、大豆,都是春种、夏长、秋收,经历三个季节叫三气。而小麦得秋气而发芽、得冬气而阳藏、得春气而阳生,沐夏气而阳盛结粒。得天地四气最全,此与其他作物不同。能过冬者,其性多温。唯其性温,方能抵寒而过冬,所以它是五谷里面最珍贵的。
小麦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有5000多年之久,是名副其实的“国民主食”,由于小麦的皮太厚,人们早早学会把小麦研磨后再食用。由整颗小麦,稍去皮后研磨而成的叫全麦粉,它的颜色暗黄,口感相对粗糙,基本保留了小麦中原有的营养成分。精制面粉,则需要去掉小麦粗糙的谷皮、谷胚和糊粉层,最后只剩下淀粉和少量的蛋白,口感提升的同时,营养也相对打了折扣。人们利用麦粉、面粉制作成馒头、包子、面条这些家常面食,由于面食的热量较高,长时间食用,使人肌肉结实,养肠胃,增强气力,所以爱吃面食的北方人大多体型高大、身强体壮。
小麦与浮小麦同源不同效
浮小麦和小麦是同一植物来源,它们都是禾本科植物小麦的果实。
浮小麦是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夏季麦收后,选取瘪瘦而轻浮的麦粒,除去杂质,晒干,即得。可以理解为浮小麦是发育不良的小麦,好的小麦放在水里会沉下去,而质量很差的浮小麦会飘在水上,所以它的别名又叫浮水麦。
为什么这种质量差的小麦也能入药?
宋代名医王怀隐,他在给人治病的时候开出由甘草,小麦,红枣组成的名方《甘麦大枣饮》,但是却错把准备丢弃的质量差的小麦当做药材给了病人,结果没想到效果异常地好,后来潜心研究,才发现原来浮小麦具有和小麦不一样的功效,从此浮小麦也加入了中药大家庭。
1. 小麦“养心安神除烦”效果佳
中医认为它是心之谷,善养心阴补心气,能清虚热,止烦渴,可以治疗心阴不足所致的自汗、盗汗、心烦不寐等,同时又能补脾气,故能厚肠胃。正如清·汪昂(讱庵)著《本草备要》:“小麦,味甘,微寒。养心除烦”。
养心安神除烦是小麦的主要功能,如著名的甘麦大枣汤,即是以小麦配伍甘草、大枣,用以专治妇女“脏躁症”。脏躁指由于心血不足而引起的失眠多梦、心悸不安、多呵欠、悲伤欲哭的一系列症状,类似现代医学的“癔病”。
2. 浮小麦功效重在“止汗”
浮小麦性凉,味甘咸,入心、脾、肾经,有益气养心、止汗、退热除烦等功效, 但“止汗”功用最为突出,凡阳虚自汗、阴虚盗汗均可用浮小麦。本品可单用,如“独圣散”。如气虚明显者,可与黄芪、牡蛎、麻黄根配伍,以益气固表止汗;阴虚热甚者,可配知母、黄柏、龟板等以清热滋阴敛汗。浮小麦能通过益气除热而止汗,扶正又能驱邪,如热病后盗汗,可用浮小麦、玉米芯煎汤代茶饮;骨蒸劳热(肺结核)之盗汗,可选择浮小麦、百部、百合,水煎服。
小麦怎么吃最好?
食用小麦最好食用粗碎小麦,即含有麦胚和麦麸的小麦才是全谷物类食物。现在小麦常被加工成蛋糕,煎饼,油条等煎炸烤制食品,这类食品容易引起大便干燥,口舌生疮,口燥咽干等上火症状。同时蛋糕,油条等含油脂含量和能量都较高,糖尿病患者及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应当注意。
小麦除了当主食以外,煮水喝也不错。小麦与大枣、甘草同食,就是著名的甘麦大枣汤。甘麦大枣汤不仅适用于更年期女性,对缓解人的焦虑情绪也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这3味药都具有平补平泻的作用。所以,如果心里烦躁、情绪焦虑,可以自己做一些来喝。
茶饮推荐——甘麦茶
材料:炙甘草10克,浮小麦10克,合欢皮10克,大枣3枚(1人份)。
做法:红枣去核,上述材料洗干净后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盖闷10~15分钟后不拘时饮用。最后可将大枣嚼服。如治失眠,可在临睡前1小时饮用。
功效:安神定志,养心除烦补血
适合人群:适合肝郁血虚的人群,症见面色萎黄、精神恍惚、时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烦躁失眠、女性月经量少、舌嫩红、少苔等。
经历了一个夏天的炎热高温,大量汗出容易损伤心阴,而明天就是秋分了,肺通于秋气,在志为悲忧,心阴虚损之人在夏末初秋之际容易兼杂肝郁,莫名悲伤欲哭、胃口不佳、失眠、反应迟钝,不妨来一杯甘麦茶,安神定志,养心除烦补血。
保胃健康|一夏无病三分虚,试一试这个补益不上火的仙草
保胃健康 | 喝了网红咖啡后半夜胸痛?这类患者跟风需谨慎
保胃健康 | 怎么瘦人也有脂肪肝?常喝这杯茶可帮助逆转脂肪肝!
医学指导: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学术带头人黄穗平教授
黄穗平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学科(消化系统疾病方向)学术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专科专病合作发展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岭南(华南)中西医结合诊治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病学术联盟主席、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岭南梁氏流派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余绍源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广东省中医院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团队负责人,专攻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早癌。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培养硕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科技厅等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和著作奖。主编著作7本,副主编著作8本,发表医学论文180多篇。获得“首届岭南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2017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
广东省中医院出诊时间:
周二上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特需门诊)
周五上午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特需门诊)
供稿:黄穗平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广东省中医院梁氏流派传承工作室
执行编辑:卢悦明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