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十周年——编者
我天生是个不安分的人,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刚入行时和团队一起创作古装剧,用浪漫遥想自己不曾抵达的过往。后来转型现实题材,如果说最初也是尝鲜使然,可时间越久,我好像越能真切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那番话,“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创作网剧《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理由很简单——源于山乡巨变带给我的感动。自幼出生在贵州农村的我,年少时的家乡交通不便还常年缺水,从小听过最多的话便是好好读书争取走出去,走出去就别回来了。
可当我真的通过读书走出来,2018年再回到家乡时,却被家乡的巨变所震撼,原来通往镇上的唯一一条马路,一下雨就一脚泥,每年洪期都会被冲断一次,甚至数次。可那年回去,发现泥路已经变成柏油路,家家户户装上了自来水,小时候看电视靠天线甚至靠拍打电话来获取清晰信号,如今闭路电视和网线却通到了每户人家;而让家乡有着如此大变化的,正是那些跟我一样考上大学走出去了却又回来的同龄人,他们大学刚毕业就投身到“脱贫攻坚战”中,在农村一扎就是好几年,我为他们的壮举而感动,为山乡巨变而感动,所以第一部现实题材作品的主角是驻村干部。
这部剧播出时我国已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重新回到当年采过风的村子,与扶贫干部们交流,脱贫之后是乡村振兴,可是该如何振兴?意外地,很多人的回答都是——教育,大家一致认为: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最有效的方法。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若非初中班主任的劝导,我只怕在初三那年就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去了,是她告诉我通过读书的方式走出去有更多的可能性。于是,便有了我第二部现实题材剧《春风化雨》的创作初心——山乡巨变换新颜的同时,如何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如何让老百姓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乡村教育面临怎样的处境,乡村需要什么样的老师,成为这部剧探讨的核心。
这部剧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便是2008年我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后,对家乡、对乡村教育现状的了解有限。我先采访了十几所乡村学校的几十位老师,可发现采风得来的素材虽生动,但始终隔着一层,没有现场感。这便有了2022年到易地扶贫搬迁学校挂职的行动。那两个多月的挂职体验,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真实的力量,一个个生动而实在的案例令我笔下角色有了血肉。诚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警醒着我们每一位创作者,应当去生活中,看看真实的人民生活,如此笔下的人物与生活才能获得艺术真实。
《春风化雨》播出期间,我跟导演、主演一起走进华东师范大学与师范生交流,当我听到他们说看完剧更加坚定去做一名教师时,我真切感受到了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力量;据悉,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60%的毕业生皆奔赴祖国的中西部从事教育工作,有同学说在剧中学到了很多教学经验,我相信通过这部剧带给他们一点启示,也许未来他们就能帮助到更多孩子。
在《春风化雨》中,长期从事扶贫工作的安儒风总结驻村工作时说,驻村工作“见天地,见众生,更重要的是见自己”。我想,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亦是如此,如总书记所希冀的那般,文艺工作者“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作者:饶俊
文:饶俊 (影视剧编剧) 图:作者供图、剧照等 编辑:王彦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