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网痛骂的“高考雇佣兵”,怎么就不算是英雄了?

2022-08-14   隔夜说动漫

原标题:被全网痛骂的“高考雇佣兵”,怎么就不算是英雄了?

高考也可以是一门生意

8月12日,热搜上一个话题引起了不小的争论。该话题讲述广西一名叫唐尚珺的年轻人为完梦清华,坚持挑战高考13年。

据报道,在13年中唐尚珺的成绩也从2009年的372分(只能上三本),一路攀升到过2016年的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再到前两年考过646分(被重庆大学录取)以及591分(被广西大学录取)等13次考试,其中不乏被985大学录取的机会,但唐尚珺依旧回去了复读。

哪怕到了今年第14次高考,并已经确定被上海交大录取了,但在媒体采访时唐尚珺表示仍在考虑,有不少可能会继续开启第15次对清华的冲击。

国内群众对高考的态度一直都是非常严肃的,也有着“一考定终生”的信仰。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面对唐尚珺的“高考复读事迹”的时候,舆论却一面倒呵责这简直是愚蠢到家和浪费生命。

“就是在逃避社会责任罢了”
“读完都38了,人家企业超过35可就不要了”

“心理不正常,读出来又怎样”
“人生大好时光全浪费了”
“ 不是所有事情坚持下去都有意义”
“这人基本废了”

那唐尚珺的高考复读又可真是一种“执念”吗?他的选择又可真的一点儿现实价值都没有吗?

我看未必,其实某些网友也已经提到了这个点:按年薪8万,人家月薪都有6千多了。

据媒体报道,唐尚珺在今年获得上海交大录取后,就得到了学校赠予的8万奖金,而这也不是他第一次收获高考奖励了。

在2016年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后,唐尚珺是有过短暂入读的,但那时恰逢父亲患癌病急需钱来化疗,同时唐尚珺又看到了一则奖励数万元的高考广告,于是做出退学复读的决定。只是可惜的是,在下一年其父亲因病情恶化而离开人世了。

自此之后,唐尚珺就一直保持在复读状态,哪怕到了今年收获8万元奖励并被上海交大录取,他仍记挂着下一次复读的尝试。

由此可见,高考不只是一项通往名牌大学的敲门砖,它还可以是解决生活困难的工作,而对于将高考当工作的考生,网友也把他们称为:高考雇佣兵。

说起“高考雇佣兵”,那就不得不提今年6月底引起全网关注的另一名广东考生全炫宇。他至今只参加了3次高考,但无一例外都成功被北京大学录取,也无一例外拒绝报到并选择回去复读。

是不是有点儿难以置信?素有中国最高学府之称的北大居然被考生放飞机?而且一放就是连续3次?

面对舆论的质疑,相关人士曾给出过“录取的专业不是理想专业”的解释,但舆论并不买账,认定全炫宇就是妥妥的“高考雇佣兵”,因为据说这三次对北大的冲击,已经给他赚取了200多万的奖励啊。

雇佣兵当然不是什么好词,一般用来指代“见钱开眼,毫无人性”的职业人士,而在舆论认知中全炫宇就是这样一名冷血的高考机器。

“即使不用承担法律责任,道德谴责也是应该的,因为他夺走了本该属于别人的东西”

“简直是浪费社会资源,抢占其他考生的名额”

在舆论看来,高考雇佣兵就是一个极为龌龊的职业,认为他们的存在就是对公平和正义的最大伤害。

哪怕态度相对缓和的网友,也只会说出“赚钱嘛,不寒碜”(底色依旧是腐朽的)。

不过在我看来,大多数舆论的谴责都只是一种“双标”。伤害确实存在伤害,但这种伤害并不是高考雇佣兵的专属攻击。

怎么换了一个对象,舆论对他们的伤害就能一嘴不提,乃至美化他们的行为和目的呢?

被双标的高考雇佣兵

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当高考雇佣兵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那对应学校的招生工作就基本结束了。这也代表着。只要他们不去大学报到,那一年对应高校的招生人数也会出现空档,不存在所谓的后续补录(因为其它学校的招生工作也差不多结束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考雇佣兵的出现确实挤占了另一位考生的优质教学资源,而依照排位顺推下去,甚至会让某些本可以读上本科的考生,掉落到专科队列。

但注意了,“录取后不去”不只有高考雇佣兵,几乎大多数复读生都是在录取工作尾声,也就是看到录取结果是否满意后才决定复读与否的。

然后问题来了:为什么复读生的行为就值得支持?或者说没有人去谴责?而高考雇佣兵的行为就是极端龌龊呢?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复读者目的纯粹是为了考取好大学,响应了人类对美好事物追逐的天性。而雇佣兵目的肮脏,冲着金钱前行完完全全就是唯利是图的表现。但我觉得这种叙事方式一点都不诚实,好大学终究只是工具,拿着名牌大学毕业证撬开高薪酬职业,才是迈向美好人生的终极目的吧?那这不都是为了钱吗?

我们还可以换个故事。长久以来,大洋彼岸那几个科技巨头的创业历程都是极为振奋国人的事迹,包括微软的比尔盖茨,脸书的扎克伯格,以及苹果的乔布斯等,他们都曾是世界顶尖大学的本科生,但无一例外在学业中途退学创业。

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其他考生的伤害,侵占了高校录取名额,而套用“一考定终生”的说法,他们几个人都曾“手刃”过同届的学生。但有意思的是,这三位巨头均被奉为商业界神话,而他们的退学创业行为也一度被国人当作是“读书无用论”的最强有力论证。

商业赚得是钱,高考雇佣兵赚得也是钱,为什么前者就能有高声望?后者就得被谴责成欺诈呢?

类似道理的主人公还能换成那些上了大学却不思进取,年年挂科,甚至连毕业都成问题的学生。这些人的数量绝对要比考高雇佣兵高得多,虽他们也不受待见,但绝不像高考雇佣兵那般被全网骂上热搜吧?

可能有人又会说,堕落的学生根本不会出现在985高校,而北大这种最高学府就更不可能,因为这里就是终极之地,是所有考生都梦寐以求的地方啊。

但注意了,我们现在聊的是道德,那上述这番话不就是一种对普通一本、二本、乃至专科学生的歧视吗?是不是这些人就没有录取名额被占用的焦虑?他们就活该被当作抨击职业高考人的垫脚石?

说到底,目前舆论对高考雇佣兵的抨击都是不太诚实的,要么就是主动忽略了性质相同且数量庞大的同类人群(复读生、退学创业者、以及大学里的坏学生)。要么就是擅自定义了短视和长视,如有人会说入读北大才是真正的长远投资,未来的收益绝不只是年薪百万那么低。

但我要强调的是,选择北大还是奖励百万,这都属于个人发展问题。

如果非要聊这个,那我希望你们能收敛批判的语气,因为这只是属于对个人前路的建议,而非命令,也别扯什么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批评。

是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考雇佣兵怎么都是一种合法合规的职业,从法律层面是根本找不出污点的,而落到道德层面,目前绝大多数的舆论批判又都是假仁假义的。

当然,也不是说高考雇佣兵就是完美无缺了,我认为唯一能有点儿批判说服力的,还有这句话:高考雇佣兵的出现让考生模糊了对学校以及相关培训机构的能力认知,让大家错以为它们是有料的。

这种“欺诈”确实是事实,但同时我也需要强调,这种欺诈未必就不是好事。

名校神话

长久以来,名牌学校都是家长和考生们趋之若鹜的存在,而这个现象无论中外都是如此。

在国内因为对名校的追捧,于是诞生出了所谓的学区房,能够入读好学校的房子一度被炒上天价。

而在外国,比如我们的邻居韩国,就有多部影视剧揭露了竞逐名牌大学时的残酷状况,富人家庭不惜耗费千金去聘请补习老师,甚至还出现过考生不堪重压走向轻生的事例。

美国也同样如此。有钱家庭会用尽各种人脉和方式(比如向名牌大学捐巨额款项)来帮助儿女获得名牌大学的入读机会。而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哪怕需要承受巨额的学费,他们也会毫无保留地将孩子送往高校深造。

据统计美国一般的公立大学学费在每年4万美金左右,加上生活和书杂费,大概要去到近6万美金,而美国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数也刚好就是6万美金,也就是说一个美国的一般家庭不吃不喝一年才能供孩子入读大学,所以一般来说,美国大学生都会背负巨额的助学贷款,而这个高达十数万美金的贷款基本需要学生用10-20年的工作时间来偿还。

由此可见,对学历,尤其是名牌大学学历的追逐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风尚,也似乎是一张通往阶层跃迁乃至成功人生的门票。

是的,基于人才筛选成本和效率的原因,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优先考虑名牌大学是可以理解的,也因为这种操作,反过来强化了“名牌大学=成功人生”在大众认知中的关联性。

但注意了,名牌大学毕业证有用,可不代表名校具备化腐朽为神奇的教学能力。类似的观念可以延伸到名牌中学,在很多人看来,好中学的升学率高就代表教得好,相应的其它学校就是糟粕,进不了名校就等于断绝了成功人生的希望。

事实真实如此吗?不好意思,这只是一种因果关系的错位配置所导致的,甚至可以说“名牌大学毕业证有用”也是一种观念的错误。

美国东北大学和波士顿复杂网络研究中心的教授,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在几年前出过一本书《成功公式:成败背后的科学》,在其中他综合了多项研究调查,并最终给出了高中和大学对于学生未来影响的价值评估。

如实验调查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名牌高中波士顿拉丁高中,并分别跟踪那些刚好考进了波士顿拉丁高中以及差一分没有考进的学生,结果发现这两类学生在未来高考时的成绩是几乎没有差距的。

而在另一个实验中则考察了美国大学的录取关系。研究者挑选了SAT成绩达到了哈佛录取标准,但因为其他课外活动不行而没有被录取的考生,与SAT成绩近似但被哈佛录取的考生,在毕业十年后的收入水平,结果发现这两类考生的收入也几乎没有差别。

由此可见,只要学生本来的成绩是差不多的(也可以说是智商),那无论有否去到名校,未来的差距也都几乎是微不足道的。

而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并不是这些学校具备将学渣变成学霸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本身收到的学生就是好学生,那升学率等等自然就会显现出十分漂亮的数据。

类似的研究还包括校外补习机构。

在2018年的时候,中国海洋大学教育评估与质量检测中心就曾对青岛市1368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和11734名初二学生开展过相关研究,结果发现课外补习与成绩相关度不高:小学四年级的语文平均成绩,上补习班的是490.13分,不上的是500.08分;初二上补习班的成绩为500.65分,不上的成绩为499.36分。

有高有低,差距不太明显,所以认为相关性不高。

类似的研究还曾在2013年于哥伦比亚大学开展过,而最后得到的结论有三点:1.课外补习对差生最有效;2.对数学和英语比较有效,但对语文作用不大;3.效果集中在初中阶段,高中以后课外补习效果只体现在数学,而且只对差生有一定的效果。

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梦想竞逐名牌大学的高考生来说(这些人本身就不属于差生范畴),课外补习其实是一种智商税,是一种属于寻求心理安慰的操作。

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再回看高考雇佣兵。他们确实是相关高中和培训机构高薪聘请的“枪手”,目的也在于拔高自家的升学率和名牌大学录取率,用以欺骗和吸引更多考生来入读。

但依据上述研究,不管是名牌学校,还是课外补习机构,他们的作用根本就没有群众认知中那么高,顶多就是对差生有点儿影响,远称不上所谓的“一考定终生”---这也代表着用升学率和名牌大学录取率来评判一家学校和补习机构的好坏,这本身就是一个“伪标准”,属于一种诈骗。

说到这里,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在没有高考雇佣兵的时候,能有多少大众会去接触科学调研的结果?能有多少人可以打破名牌大学和培训机构的教育神话(谎言)?虽然高考雇佣兵们也没有彻底打破,但至少也用耀眼的成绩,引起了大众对相关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关注,知道了这些机构存在诈骗的操作啊。

另外高考雇佣兵这个职业也有着一个矛盾底色:越多人深信名牌学校和培训机构的神话,那雇佣兵的价值就越高,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而他们每一次的高考参与又都属于对谎言的揭露,让大众越发走向清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考雇佣兵其实就是一群“用燃烧职业生涯价值来换取真正义”的群体。

而这样一种大无畏的正义之士,怎么就不算是英雄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