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分国漫,还禁得起几次举报?

2023-01-13     电影派

原标题:9.6分国漫,还禁得起几次举报?

被举报,似乎是逃不开的宿命。

新年才开始,一些家长就已经迫不及待“磨刀霍霍”。

但,怎么也想不到这次居然是它——

《中国奇谭》。

这还没完。

转过身,另一场“猎杀”接着上演。

这下不只抓动画,还带上了网文小说

魔幻,太魔幻了!

举报年年有,但同一时间两个热搜,直接把派爷干懵圈了。

一个是受全网好评的动画。

一个是十年前的网文。

为何都难逃一劫?

今天,派爷想借着这两起事件谈谈——

怎么2023年了,荒唐的举报事件依然层出不穷?

而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又会给中国创作环境带来什么?

时间回到两天前。

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发文炮轰《中国奇谭》。

先称动画片应该是给儿童看的,可自家孩子在看第一集的时候就被吓哭了

之后,把动画中暗喻打工人卑微的部分,解读为在教育孩子从小厌世

最后直接盖棺定论:

孩子看了绝对童年阴影,给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此话一出,瞬间激起千层浪。

网友盖起3万多条评论高楼。

有解释动画片不是儿童专供,《中国奇谭》更没有标明子供向的。

有拿自己举例反驳的。

更有以魔法打败魔法的。

另一边,则是网文作者水千丞的作品遭到举报。

罪名更严重,称小说中涉及骗婚、代孕等

简直三观不正、五毒俱全。

网友笑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

校园文诱导青少年恋爱,毒。

玄幻文封建迷信,也毒。

侦探文影响青少年犯罪,更毒。

是不是要全禁了?

再进一步。

《西游记》中徒弟三人都吃过人。

《水浒传》中杀人出轨乃是常事。

难道说四大名著也危害青少年?

不要怪网友们火药味太重。

而是近些年举报操作屡见不鲜、愈加疯魔,把大家整无语了。

之前9.6分优秀国漫《虹猫蓝兔七侠传》就被家长举报“有血腥暴力镜头,性暗示画面”,恶意刷分到3.6。

最终导致停播。

同样遭遇的还有《刺客伍六七》。

在派爷看来是颇得周星驰真传的国漫。

却成了某些家长眼中暴力的象征

最终只能下架整改。

国外的作品当然也不能幸免。

“《迪迦奥特曼》会让孩子学奥特曼打架。”

“《伊索寓言》里面充满暗黑童话,会给孩子留下极大的心理阴影。”

到最后,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地方又戳中家长脆弱的小心脏了。

可可爱爱的《菲梦少女2》看起来没问题吧。

不行!

头发五颜六色,还穿得花里胡哨。

这不是引导孩子染发吗?必须举报!

在家长看来,这些操作是保护了自家孩子不受伤害。

他们每次举报,最终的说辞都会落到:

给孩子们造成不良影响。

但真的如此吗?

派爷倒是觉得一味地举报实则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方式上的犯懒。

其实,回想一下。

每个孩子都有过家长禁止看某片的经历。

在派爷小时候,爸妈就不让看黑帮片。

特别是《古惑仔》,他们觉得里面的角色全是流氓,怕我跟着学坏了。

家长以经验帮孩子过滤掉生活中的一些自认为风险,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

原本不让你看就“藏起磁带”的家长,成了如今不让你看就试图“毁掉片源也不让其他人看”的家长。

为什么会这样?

归其原因,是现如今孩子接触信息的渠道太多了,家长想要管控和引导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于是,有部分家长索性将矛头对准了更容易控制的源头。

毕竟直接让“污染源”消失,自己用不着费劲引导孩子,多省事啊。

而更可怕的是。

在这场举报狂欢中,家长一旦尝到了这种便利,就会上瘾。

起先,看到性、暴力的元素,举起制裁之刃。

之后,看到血腥、死亡的画面,也举起制裁之刃。

最后,杀红了眼,宁可杀错也不要放过,只要有一点沾边,就忍不住动动自己的小手指举报了事。

2020年,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的新作《最后的中国战象》漫画出版。

里面有段描写大象之间“异性相吸”的场景。

有趣又有科教意味。

可就这样的片段,也惨遭家长老师抵制。

既然家长自认为冲锋陷阵是给青少年们创造健康美好的环境。

那么,不禁想问一句: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真的有用吗?

这让派爷想到英剧《黑镜》中的一集《方舟天使》。

母亲怕女儿受到伤害,在女儿年幼时就往她脑子里植入一款芯片。

这款芯片不仅能实时监控到女儿的健康和行程。

此外,还有一个强大的功能——

一旦看到负面的东西,女儿眼中就会自动加上马赛克。

无论是血腥暴力场面,还是性爱场景。

甚至连路边狂吠的狗,在女儿眼中都是一团模糊。

母亲很开心,觉得女儿从此处在一个“无污染”的环境中,绝对安全。

刚开始,依靠芯片女儿确实规避了很多风险。

可随着年岁增长。

周围同学在看各式各样的视频,自己还在看“宝宝巴士”。

同学讲解视频里的精彩画面,她只能看到马赛克。

女儿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分辨不出什么是危险,什么是痛苦。

越是压抑,越是克制,她就好奇就越被放大。

她开始自残,偷偷刺破自己的手指,只为感受血液带来的痛。

甚至,在一次和母亲的争吵中。

她一怒之下举起平板就往母亲头上砸。

讽刺的是。

马赛克挡住了眼前母亲鲜血淋漓的脸,女儿压根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罪。

看见没?

从小在过滤掉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根本分辨不出暴力是什么。

他们甚至连自己在发泄暴力都无法感知。

对应到现实也是如此。

对孩子来说。

进入到一个刻意营造的温室中。

他们什么都不懂,家长什么也不引导。

无知,只会引发好奇。

最终在压抑中爆发。

而对国内的创作环境来说。

每一次举报,都将迎来一次致命打击。

国漫方面。

当年《虹猫蓝兔七侠传》首次探索全龄动画就被半途打了枪,往后同行哪里还敢再触犯。

十多年下来,国漫逐渐低龄,直至2010年左右才有所回升。

如果这次《中国奇谭》再坐实了“把孩子吓哭,造成心理阴影”的罪名。

那好不容易崛起的成人向这次步子又该往回缩几步?

影视方面就更夸张了。

从偶像剧的吻戏频频被删。

到见纹身必打码,逢抽烟必P掉,菜刀都要高糊一层。

最后,甚至连“月经”和“卫生巾”这两个词都不能出现。

后期将“卫生巾”改成“卸妆棉”

在家长们打着为青少年着想的旗号,自以为的高节下。

一枪打出去。

中枪的内容创作者,倒下的是创作环境。

而最终受伤害的,只有普通观众而已。

所以,说了这么多,到底应该怎么做?

一句话:堵不如疏

家长不要懒,不要图一劳永逸,花时间认真做好引导。

告诉他们什么是性教育,什么是暴力,什么值得赞扬,什么不可取。

退一步说。

其实孩子的心理也远没有家长想的那么复杂或者脆弱。

就拿当年家长眼中暴力色情的《虹猫蓝兔七侠传》来说。

小时候的我们看动画哪里会有这种想法?

只会感叹招式的帅气。

被七剑传人的情义感动。

可这些家长因为自身的局限,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去看这些优点。

只以举报成功为乐。

在孩子们被里面的亲情、友情以及克制的爱情所打动。

在懵懵懂懂思考到底什么是正邪时。

他们却用一句“这部动画片的人物都是吃屎长大的”进行全盘否定。

别忘了,父母是为孩子打开世界的人。

如果不能做到真心陪伴孩子,也起码,不要辜负他们的真心。

如果你想捂住自己孩子的眼睛,也起码,不要粗暴地让其他孩子也失去看的机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30a59946610c6c81413aa830cd5bb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