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举报,似乎是逃不开的宿命。
新年才开始,一些家长就已经迫不及待“磨刀霍霍”。
但,怎么也想不到这次居然是它——
《中国奇谭》。
这还没完。
转过身,另一场“猎杀”接着上演。
这下不只抓动画,还带上了网文小说。
魔幻,太魔幻了!
举报年年有,但同一时间两个热搜,直接把派爷干懵圈了。
一个是受全网好评的动画。
一个是十年前的网文。
为何都难逃一劫?
今天,派爷想借着这两起事件谈谈——
怎么2023年了,荒唐的举报事件依然层出不穷?
而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又会给中国创作环境带来什么?
时间回到两天前。
一位家长在社交平台发文炮轰《中国奇谭》。
先称动画片应该是给儿童看的,可自家孩子在看第一集的时候就被吓哭了。
之后,把动画中暗喻打工人卑微的部分,解读为在教育孩子从小厌世。
最后直接盖棺定论:
孩子看了绝对童年阴影,给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此话一出,瞬间激起千层浪。
网友盖起3万多条评论高楼。
有解释动画片不是儿童专供,《中国奇谭》更没有标明子供向的。
有拿自己举例反驳的。
更有以魔法打败魔法的。
另一边,则是网文作者水千丞的作品遭到举报。
罪名更严重,称小说中涉及骗婚、代孕等。
简直三观不正、五毒俱全。
网友笑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
校园文诱导青少年恋爱,毒。
玄幻文封建迷信,也毒。
侦探文影响青少年犯罪,更毒。
是不是要全禁了?
再进一步。
《西游记》中徒弟三人都吃过人。
《水浒传》中杀人出轨乃是常事。
难道说四大名著也危害青少年?
不要怪网友们火药味太重。
而是近些年举报操作屡见不鲜、愈加疯魔,把大家整无语了。
之前9.6分优秀国漫《虹猫蓝兔七侠传》就被家长举报“有血腥暴力镜头,性暗示画面”,恶意刷分到3.6。
最终导致停播。
同样遭遇的还有《刺客伍六七》。
在派爷看来是颇得周星驰真传的国漫。
却成了某些家长眼中暴力的象征。
最终只能下架整改。
国外的作品当然也不能幸免。
“《迪迦奥特曼》会让孩子学奥特曼打架。”
“《伊索寓言》里面充满暗黑童话,会给孩子留下极大的心理阴影。”
到最后,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地方又戳中家长脆弱的小心脏了。
可可爱爱的《菲梦少女2》看起来没问题吧。
不行!
头发五颜六色,还穿得花里胡哨。
这不是引导孩子染发吗?必须举报!
在家长看来,这些操作是保护了自家孩子不受伤害。
他们每次举报,最终的说辞都会落到:
给孩子们造成不良影响。
但真的如此吗?
派爷倒是觉得一味地举报实则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方式上的犯懒。
其实,回想一下。
每个孩子都有过家长禁止看某片的经历。
在派爷小时候,爸妈就不让看黑帮片。
特别是《古惑仔》,他们觉得里面的角色全是流氓,怕我跟着学坏了。
家长以经验帮孩子过滤掉生活中的一些自认为风险,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
原本不让你看就“藏起磁带”的家长,成了如今不让你看就试图“毁掉片源也不让其他人看”的家长。
为什么会这样?
归其原因,是现如今孩子接触信息的渠道太多了,家长想要管控和引导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于是,有部分家长索性将矛头对准了更容易控制的源头。
毕竟直接让“污染源”消失,自己用不着费劲引导孩子,多省事啊。
而更可怕的是。
在这场举报狂欢中,家长一旦尝到了这种便利,就会上瘾。
起先,看到性、暴力的元素,举起制裁之刃。
之后,看到血腥、死亡的画面,也举起制裁之刃。
最后,杀红了眼,宁可杀错也不要放过,只要有一点沾边,就忍不住动动自己的小手指举报了事。
2020年,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的新作《最后的中国战象》漫画出版。
里面有段描写大象之间“异性相吸”的场景。
有趣又有科教意味。
可就这样的片段,也惨遭家长老师抵制。
既然家长自认为冲锋陷阵是给青少年们创造健康美好的环境。
那么,不禁想问一句: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真的有用吗?
这让派爷想到英剧《黑镜》中的一集《方舟天使》。
母亲怕女儿受到伤害,在女儿年幼时就往她脑子里植入一款芯片。
这款芯片不仅能实时监控到女儿的健康和行程。
此外,还有一个强大的功能——
一旦看到负面的东西,女儿眼中就会自动加上马赛克。
无论是血腥暴力场面,还是性爱场景。
甚至连路边狂吠的狗,在女儿眼中都是一团模糊。
母亲很开心,觉得女儿从此处在一个“无污染”的环境中,绝对安全。
刚开始,依靠芯片女儿确实规避了很多风险。
可随着年岁增长。
周围同学在看各式各样的视频,自己还在看“宝宝巴士”。
同学讲解视频里的精彩画面,她只能看到马赛克。
女儿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分辨不出什么是危险,什么是痛苦。
越是压抑,越是克制,她就好奇就越被放大。
她开始自残,偷偷刺破自己的手指,只为感受血液带来的痛。
甚至,在一次和母亲的争吵中。
她一怒之下举起平板就往母亲头上砸。
讽刺的是。
马赛克挡住了眼前母亲鲜血淋漓的脸,女儿压根不知道自己已经犯了罪。
看见没?
从小在过滤掉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根本分辨不出暴力是什么。
他们甚至连自己在发泄暴力都无法感知。
对应到现实也是如此。
对孩子来说。
进入到一个刻意营造的温室中。
他们什么都不懂,家长什么也不引导。
无知,只会引发好奇。
最终在压抑中爆发。
而对国内的创作环境来说。
每一次举报,都将迎来一次致命打击。
国漫方面。
当年《虹猫蓝兔七侠传》首次探索全龄动画就被半途打了枪,往后同行哪里还敢再触犯。
十多年下来,国漫逐渐低龄,直至2010年左右才有所回升。
如果这次《中国奇谭》再坐实了“把孩子吓哭,造成心理阴影”的罪名。
那好不容易崛起的成人向这次步子又该往回缩几步?
影视方面就更夸张了。
从偶像剧的吻戏频频被删。
到见纹身必打码,逢抽烟必P掉,菜刀都要高糊一层。
最后,甚至连“月经”和“卫生巾”这两个词都不能出现。
后期将“卫生巾”改成“卸妆棉”
在家长们打着为青少年着想的旗号,自以为的高节下。
一枪打出去。
中枪的内容创作者,倒下的是创作环境。
而最终受伤害的,只有普通观众而已。
所以,说了这么多,到底应该怎么做?
一句话:堵不如疏。
家长不要懒,不要图一劳永逸,花时间认真做好引导。
告诉他们什么是性教育,什么是暴力,什么值得赞扬,什么不可取。
退一步说。
其实孩子的心理也远没有家长想的那么复杂或者脆弱。
就拿当年家长眼中暴力色情的《虹猫蓝兔七侠传》来说。
小时候的我们看动画哪里会有这种想法?
只会感叹招式的帅气。
被七剑传人的情义感动。
可这些家长因为自身的局限,不肯低下高傲的头颅去看这些优点。
只以举报成功为乐。
在孩子们被里面的亲情、友情以及克制的爱情所打动。
在懵懵懂懂思考到底什么是正邪时。
他们却用一句“这部动画片的人物都是吃屎长大的”进行全盘否定。
别忘了,父母是为孩子打开世界的人。
如果不能做到真心陪伴孩子,也起码,不要辜负他们的真心。
如果你想捂住自己孩子的眼睛,也起码,不要粗暴地让其他孩子也失去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