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时代,太子是一国之根本。皇帝一旦有不测,皇太子可以立即顶上,不至于因为核心权力真空而导致国家动荡。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一直没有确立皇太子,这也为赵高、胡亥等人娇诏提供了方便,为大秦二世而亡埋下了隐患。但太子之位并不好坐,皇帝既希望太子有能力,但又担心太子的势力太强大反过来威胁自身。所以古往今来不乏有太子被杀、被废的例子。
但即便如此,当了太子就是半个皇帝,皇子们往往会争得头破血流,清朝康熙晚年爆发的“九子夺嫡”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在东汉历史上,却有这么一位皇太子,储位已经坐了15年了,皇帝也并不猜忌他,他自己却死活不肯继续当太子,而是要去像普通皇子一样去当个藩王。皇帝对他的“辞职”百般挽留,甚至花费了两年的时间,但还是没能将他留在储位之上。这看似狗血一般的故事情节,就发生在刘秀、刘强父子身上。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开国皇帝,没有之一。他不杀功臣、勤政爱民,对待感情还留下了“娶妻当得阴丽华”的爱情故事,几乎是一个完美的皇帝。因为是皇帝,所以许多事情他都无法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办,比如自己的婚姻大事。在起兵之初,为了得到真定王刘杨的支持,不得不娶他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并生下了长子刘强。刘秀称帝后,有着正妻名分的郭圣通自然而然就成为了皇后,嫡长子刘强也就成为了皇太子。
在东汉的国力日盛、刘秀的权力日渐稳固之后,刘秀终于忍不住想要补偿阴丽华了。对他而言,郭圣通跟自己只有婚姻,而爱情却只和阴丽华之间才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以“行事有吕霍之风,不可以托以幼孤,恭承大位”为由,废去郭圣通的后位,改立阴丽华为后。这件事完全出自刘秀的私人情感,不涉朝堂政事。并且刘秀为了补偿郭圣通,特地赐她“中山国太后”的封号。皇帝还没死,妃子就成了太后的,古往今来仅此一例。
皇室之中母凭子贵,母亲被废多少都会对儿子有影响。但刘秀并没有对太子刘强有任何的不满,因为刘强的个人能力优秀,所以刘秀从未考虑过更换太子。但刘强却对比有不同的看法,母亲失去后位之后,他也不愿再待在储位之上,执意请求就藩为王。本来刘秀就对郭圣通心有愧疚,如今废了没有任何过错的太子,那自己岂不是成了无道昏君?所以对刘强的想法,一直持反对态度。
刘强坚持了两年之后,刘秀终于明白,自己已经留不住他了,便只能同意他不当太子,降封为东海王。虽是藩王,刘秀给他的却远超规定的待遇,不仅特赐他使用皇帝仪仗,还“兼食鲁郡,合二十九县”给他作为封地。藩国封地的大小决定着实力的强弱,所以西汉时武帝推行“推恩令”来削弱藩国实力。刘强的封国是当时最大的,但他自己却不愿意要这么大,一再上书请求归还一部分给朝廷,为此还托继任的太子刘庄替他去求刘秀,但刘秀到死都没同意。
除了皇位没有给他,刘秀把能给的都给了刘强,以此来弥补他让出储位和皇位所做出的牺牲。刘秀的继任者是汉明帝刘庄,是阴丽华所生,初为东海王。当太子刘强执意就藩之后,刘秀便将二人调换了个位置。刘庄的皇位是从刘强那里捡来的,他即位后也没有亏待兄长,刘强死时他更是悲伤不已。身为皇帝的他,只有把国家治理好才能算对得起刘强,于是他和儿子章帝一起开创了著名的“明章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