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大家最近是不是被冻得瑟瑟发抖。转眼间冬天已过大半(2018年立冬是11月7号),那春天还会吗?
特别是最近前后几天全国各地普遍降温,大部分地方出现了降雪。虽然很冻,但是现在我们也有很好的御寒工具了,空调、暖气、以及各种冬装,可谓是应有尽有。想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是何其惨烈,那么古人到底是怎么御寒的呢?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为纺织业带来了大量的可纺织材料,丰富了人们的服饰;可是,在古时候连棉花都没有朝代,那些人就没有我们幸运了。(宋末中国才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
棉花原产于阿拉伯地区,在我们国家没有普遍种植之前,这属于高档奢侈品,其他国家的贡品,并不是普通人家能使用的。丝绸也不适合冬天使用,那东西不保暖,还凉飕飕的,丝绸也不是普通人家能购买的。
并且古时候被子和现在不一样,并没有被套,都是缝在一起一体的,里面填充的是絮或者是木棉。虽然都叫棉,但是木棉并不是棉,它实则还是絮。我们都知道中国原始种植的可纺织植物是麻,如亚麻、黄麻等。
这种植物,虽然可以纺织,织成布料,但是质地较为坚硬,还不保暖,热的时候穿着还可以,冬天根本就不行。而絮就不一样,质地柔软,保暖效果好,穿在身上还轻;但是它有一个缺点就是无法纺织,只能通过填充的方式来使用。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事:随着可以用来纺织的材料逐渐增多,大量优秀填充物的出现替代了絮。在后续古文中絮又慢慢的演化出“在衣被里铺东西”的意思,如絮棉袄,絮被子等。
在古代大家都是用絮,絮并不是指一种植物。古书中就有记载:“古无木绵,以絮纳袷中,谓之装褚,曰袍。”南北方所用的絮也不一样,南方多用木棉,零几年的时候有部非常火的电视剧——《木棉花的春天》。
电视剧中就有一个木棉树,木棉花开红彤彤,非常漂亮。花落之后,果实干裂,里面包含着的就是木棉絮显露出来。古代就是大量收集这种絮来填充冬天御寒的被袄;当然也有用绵(材料是蚕丝),这又要高档一些。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南北方适合种植或者说本来生长得有的植物就不一样。而北方人的话,多用芦苇絮和柳絮。北方本就比南方冷得多,他们还得另寻它物——裘,也就是各种动物的皮毛。
一开始用的是羊毛,因为容易获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想尽办法获取那些漂亮动物的皮毛,如狐狸,貂等;甚至还有大型野兽的皮毛。当然现如今我们并不赞同,也不允许使用野生动物皮毛来做衣物。
当然这些东西只有富贵人家才能指染,普通人家狩猎来都是用作卖的。在古代能穿得漂亮皮草的,那可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现在好像也是)。对于富贵人家,这当然不用多说,不管哪朝哪代,有钱的人永远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