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电影《红色娘子军》上映,一时间万人空巷。电影讲述了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和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战斗故事。其中“娘子军”的原型就是当时在海南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女子特务连。
1931年,根据中共琼崖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扩大红军的决定,乐会县委和红三团号召妇女参加红军,准备组织一个女兵连。当天就有一百多人报名,有的妇女想参军遭到了家里的反对,她们就以各种方式进行斗争。
庞启江 《红色娘子军传》作者
有几个是,当时那个煤油灯,她就把这个灯的油倒在身上,我开始点了,同意不同意!
1931年5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第三团和琼崖乐会县苏维埃政府,联合在红军操场召开了女子军特务连成立大会。连长为庞琼花,后为冯增敏,指导员为王时香。全连103人组成的女子军,平均年龄不足20岁,她们就是后来的“红色娘子军”!
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女子军的军事素质大大提高。很快女子军迎来了她们的第一场战斗——沙帽岭伏击战,这是对她们第一次真正的考验。
一天早上,雾薄风清,红三团和赤卫队进行战术佯动,浩浩荡荡地朝万宁县方向开拔,在途中又是唱歌又是吹号,大造声势,营造大军远征的氛围。到达万宁县后,就偃旗息鼓,在密林中隐藏起来。当天晚上,在夜色的掩护下,红军又悄悄班师返回苏区,埋伏在沙帽岭的峡谷山林中。
女子军利用自己的女性身份,伪装成平民在山林中赶鸡喂鸭,乐会县国民党“剿共”总指挥陈贵苑手下的侦察兵前来侦察,并没有发现异样。第二天,陈贵苑带领几百号人马,兵分两路杀气腾腾地往苏区扑来。
当陈贵苑的部队被引入红军主力的埋伏圈后,刹时军号声响起,杀声震天,枪声震撼山谷。陈贵苑的几百号人马猝不及防,乱作一团。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女子军和红军部队一举歼灭了陈贵苑的部队,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物资,陈贵苑等人束手就擒。
经过沙帽岭伏击战之后,女子军特务连的声威响彻万泉河两岸。沙帽岭战斗后不久,女子军特务连又紧密配合红三团主力,攻打距离沙帽岭十公里外的文市炮楼。红三团团长王天骏决定巧用“火攻”,用柴草火烧炮楼。然而,文市炮楼的火力封锁很严密,怎样才能安全地把柴草搬过去呢?王天骏在察看地形后决定挖地道,女子军自告奋勇承担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两天后,女子军终于将地道挖到了炮楼底下,随后红军通过地道把柴草搬运到炮楼底下,用火点燃。顿时,炮楼被火焰吞没了,熊熊烈火把整座炮楼都烧着了。
在琼崖,女子军配合红军主力先后打了多场战役,声名鹊起,席卷整个海南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女青年要求参加革命。
1932年7月,广东省国民党军阀陈济棠派出三千多人的正规军,向琼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进行反革命“围剿”。由于国民党军队的攻势太猛,红军开始向外突围。国民党军穷追不舍,为了保护琼崖领导机关的安全,女子军第二班的十名战士主动要求留下来打掩护。
十名女战士顽强坚守阵地阻击国民党军,子弹打完以后,国民党军涌上来了,她们十个人抱在一起,下定决心,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阵地就不能丢。十壮士最终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的转移赢得了时间。
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困,分散注意力,琼崖特委决定,红军主力向乐会县转移,琼崖特委带领其余100多人在母瑞山上与国民党军周旋,而女子军的战士们也强烈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电影《红色娘子军》中,背着婴儿行军的女战士,不知让多少人热泪翻滚。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剧中人物的原型就是王运梅。
王运梅也是有着强烈革命热情的海南妇女,虽然结了婚,后来也毅然参加了女子军。她当时也被困在了母瑞山上,然而就在那个特殊时期,王运梅的孩子在战火中出生了。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王运梅只好带着嗷嗷待哺的婴儿,四处躲藏。
由于条件异常恶劣,缺乏营养,王运梅的孩子出生后仅一个月,就不幸夭折。可怜的小生命只在世间存在了短短20余天。这个死在战场上的孩子,成为王运梅心中长久的伤痛,老人一生都难以释怀。
8个多月的围困让红军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琼崖特委最终做出了将女子军特务连化整为零的决定。
王运梅 原女子军特务连战士
那时候在山里待了很久,交通也不通,也没饭吃,后来部队领导知道了,就号召我们各回各家。
至此,女子军特务一连、二连正式宣告解体,大多数女战士又回归到了普通人的生活。红色娘子军作为一个战斗整体,只存在了一年多时间,但她们的事迹和精神在革命斗争史上具有深刻的影响。如今,红色娘子军自强不息的革命志向,不让须眉的革命勇气,坚贞不屈的革命品格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来源:cctv4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