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榆林仅剩10位

2019-08-07     文博传媒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一个厚重且深远的名字

在榆林,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生在榆林这片土地

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

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与此同时

他们肩负着传承国家级遗产的使命

自2007年起

共有3068人扛起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旗帜

在文化大省陕西省的北部——榆林市

同样有一批传承人在坚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榆林的14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目前仅存10位)

王向荣(陕北民歌)

王向荣,陕西榆林府谷人,陕北民歌歌王。父母都是著名的二人台、山曲艺人,所以他从小就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惊人的记忆力和聪慧过人的天资,使他很早就熟悉了许多民间曲调。作品有《走西口》、《那是一个谁》。

汪世发(绥米唢呐)

绥米唢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汪世发(右)

汪世发出身于唢呐世家,12岁开始跟随本街唢呐艺人曹来前学习唢呐,19岁成立自己的唢呐班子,是陕北唢呐的第三代传承人。40多年来,汪世发带领他的唢呐班子走遍全国各地。汪世发不仅演奏技艺高超,音色浑厚洪亮,配以长号,演奏很有气魄,他还能独立创作新的唢呐曲目,在陕北唢呐艺人圈里享有很高的威望。

张明贵(白云山道教音乐)(已故)

张明贵道长,道号希仙子,佳县佳芦镇人。生于1931年农历三月十七日。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榆林市道教协会会长、榆林市政协委员、佳县白云山道教管委会主任。吹、打、写、念、做,样样精通。

张明贵道长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一身从教,其母亦通文墨。他幼时即承家学,博闻强记,堪称神童。五岁时,因患病许身入道。十一岁时,正式拜张元桐道长为师,专心学道。不久后,就常住白云山道观。

贺俊义(陕北秧歌)(已故)

贺俊义,榆林市绥德县人。九岁起就跟随邻村秧歌队串村演出,十三岁开始独立扮演陕北秧歌中“二人场子”的包头角色,主要继承了当地著名包头艺人刘培雄的表演风格和套路,后自成一家。

50多年来,他参与表演的“三人场子”曾30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县各级文艺汇演和民间艺术展演活动,获得各种奖项20次(个)。他还多次被有关文艺团体请去传艺授课。传人有马海强、贺世成、郑冬瑞、苏建国、黄慧、崔凡等。贺俊义生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李增恒(陕北秧歌)(已故)

李增恒生于1928年,“六六旦”是他的艺名,因为他在家排行老六,在秧歌表演中又以旦角闻名,所以人们就给了他这样的称呼。在陕北民间,流传着 “宁看‘六六旦’,不吃油捞饭”的说法。

李增恒,从12岁开始学艺,由于他刻苦认真,对艺术着著追求,终于由一名民间艺术家破格招转为国家干部。

1955年,他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一鸣惊人,受到专业文艺工作者和舞蹈界专家的注目。

1957年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获表演甲等奖,成为全省知名的民间艺人。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活中,他先后五次进京献艺。毛主席、周总理、朱总理先后接见他。曾向北京舞蹈学院以及全国各大舞蹈专业团体传授过陕北秧歌“踢场子”,并多次参加电影、电视拍摄工作,先后去法国、瑞士、苏联等国演出,授到法国第15届卡娜国际艺术节主席罗什先生的高度评价,称他是“伟大的民间艺术家”。

张有万(靖边跑驴)

张有万,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会会员、榆林市民间艺术团退休职工。

1978年,张有万自编自演的靖边跑驴节目《老俩口参加三干会》获靖边县奖励,1979年,该节目参加榆林市文艺调演获一等奖。此后,他将《老俩口参加三干会》改为《探亲路上》,参加全省文艺调演;1980年,参加全国文艺调演,获文化部奖励。1983年以来,他陆续创作了《蓝采和嬉戏张果老》《娶亲》《拉毛驴的小女婿》等作品。他表演的靖边跑驴被摄入电影《泥土的芳香》及电视片《中国风》《源泉》《民舞集锦》等影视作品中。

近年来,张有万积极开展跑驴传承活动,2014年在靖边九小举办跑驴培训班,有22名小学生参加了学习培训。张有万现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李成源(横山老腰鼓)

李成源,榆林市横山县人。李成源1967年开始学习腰鼓表演。40多年来,他不断探索,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老腰鼓表演艺术,积累了较丰富的腰鼓表演知识和经验,为横山老腰鼓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主要成绩:

一是全面掌握了老腰鼓的道具类型及其使用方法。

二是探索出了一套老腰鼓表演的动作形式,主要有顺风旗、单蹬腿、两脚不落地、踹脚打、过堂打等。

三是熟悉腰鼓表演的场子类型,并编制了新的场图。传统场子类型有黑虎掏心、四木斗底、蛇盘蛋、黑驴滚蛋等。

他在熟练掌握传统场子表演类型的同时,编制了和谐大中华、莲花宝地等25种老腰鼓表演场图。1986年春节,横山县老腰鼓队在榆林市参加汇演,李成源荣获特别奖。2006年8月,李成源带领横山老腰鼓队参加榆林旅游文化艺术节,受到一致好评。李成源现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青(榆林小曲)

王青,1968年后跟随其父王子英学弹三弦、琵琶,由于本人刻苦好学,又有较好的素质,不到一年时间学会了近20首小曲,并参加了艺人们的演唱活动。他目前是榆林小曲乐队中主要的琵琶手,也是榆林小曲研究会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林玉碧(榆林小曲)

林玉碧,榆林市榆阳区人。林玉碧8岁起随父学唱榆林小曲,17岁就学会了小曲的全部演唱形式。他演唱榆林小曲至今已有五十余年。他演唱的榆林小曲题材多样、清丽优雅、风格独特,深受群众喜爱。他还擅长演奏多种曲牌。1979年、1982年,林玉碧参加榆林地区民间音乐汇演,他演奏的《卖杂货》获一等奖,期间县文化馆和地区群艺馆录制他演奏的榆林小曲曲牌。2003年,林玉碧与王青、葛智等人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会,同时接收了乔忠诚、王艳、尤兰芳、白秋芳等数十名徒弟。2005年,林玉碧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举办了三场榆林小曲演唱会,受到专家一致赞誉。林玉碧现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鲍武文(绥德石雕雕刻技艺)

鲍武文,自幼年开始师承于绥德县著名民间石雕艺人郭汉洲,传承谱系清晰。技艺精湛,手法娴熟,全面掌握了绥德石刻的技艺,作品种类丰富、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具有粗犷、高古、浑雄的艺术风格,每件作品除却实用功能、装饰功能外,更有浓重的民俗寓意。在西部石雕技艺领域具有代表性和较大的影响力。培养大量徒弟,热心非遗技艺传承。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李岐山(绥米唢呐)(已故)

李岐山1945年农历10月20日生于米脂十里铺乡李家沟村。李岐山的父亲叫李俊富,1916年生,艺名李三,从20岁开始从艺,吹了一辈子,一直到70岁。在陕北绥米一带,方圆百十里,可谓是有口皆碑,和同时代米脂城华严寺湾的吹手赵大四等名家一样,名气很大。现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绥米唢呐传承人。

白明理(清涧道情)

白明理,陕西清涧县人。初中文化水平,天生一副好嗓子,8岁开始拜师学唱道情,一生从事陕北道情的演唱与传承。现任清涧县政协委员,陕西省文联会员。大器晚成,64岁第一次参加陕北民歌大赛,荣获"陕西十大民歌手"。成名后,出版了《白明理清涧道情专辑》,参加了县、市、省、中央电视台等各类演出及比赛活动,荣获很多奖项,声名远扬,现为陕北道情国家级传承人。

魏建明(陕北秧歌)

魏建明,男,汉族,陕西省绥德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项目“秧歌(陕北秧歌)”的第五代传承人,其传承谱系清晰。对该项目的技艺掌握全面娴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当地是公认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间艺人,也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淡文珍(府谷二人台)

淡文珍是府谷县清水镇张家峁人,从小就学会吹梅、拉四弦、弹三弦。在放学之后、劳作之余,弟兄五人坐在一起“打坐腔”,本地人称之为淡家“窝儿班”。多年来,他在国内各类艺术比赛中屡获大奖。2011年,他受中国音乐家协会委派,参加在匈牙利举办的“布达佩斯21世纪国际艺术节中国之夜音乐会”,演奏了二人台曲牌《绣荷包》,受到好评。

最后

文博传媒网、文博志愿者协会倡议

向榆林的14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致以崇高的敬意!

-END-

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文 | 博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rVMumwBJleJMoPMin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