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平湖残影,倦荷暮秋余香。
岁月深处细思量,人生何计短长!
来去里飞鸟稀,近远处寂寥黄。
闲愁携手白云去,我随清轻风悠飏!
————作者于明湖残荷前有感
常住大明湖水岸的人家,最懂得明湖之残荷秋意是绝不可错失的。
满满一季的盛夏艳丽光影并清荷幽香足以回馈文人雅士所给予的厚望,但,要情感深沉尚需积淀丰盈的秋再做补充。诚如,关于岁月时光的解读,不仅仅止于热烈详实的直白写真,还需赋予其高情远韵的格调。
【与下图同一个地点,不同季节的风景】
【与上图同一个地点,不同季节的风景】
【与下图同一个地点,不同季节的风景】
【与下图同一个地点,不同季节的风景】
并非所有人都愿欣赏秋之绝美。恰恰相反,更多的人发自内心地对秋抱有成见,好似一场冷风下空降的寒秋刻意要将人置于凄楚落寞的境地似地。
这种不满情绪自古有之,早在《汉乐府·长歌行》里,就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的愤然的喟叹之声了。
因预设了先入为主的情绪,有些人会畏秋,有些人则拒秋,另有些人又刻意地逢迎,好似那才能体现他孤高文人的境界或情怀。
秋,因其过于深沉厚重反而让人多少介怀。正如人们面对一位机敏睿智但又过于率真犀利的友人——敢于道义相砥,过失相规——本应亲之近之,但一颗柔弱之心会因惧其锋芒而避之不及。
秋意济南,有着自己特有的风范。秋之明湖,该属清高雅静之范吧。
借清风一双妙手,将半湖残荷、半湖斜阳、水里的涟漪光影及盛夏的倦荷余香一并入画,这自然天作之绝妙,足以胜过梵高大师豪情挥洒的得意之作吧!
金黄或各重渐进的黄,是构成秋天的画图最为主要的色泽;大明湖面,是斜阳余晖与一片残荷的零落方阵交汇交融的奇异幻彩的最恢弘呈现。
济南的秋天相对算暖和,能让人长守在湖前并不会生出随时撤离的念头。
面对一片时空,唯有在富裕的时间里用心去体味感悟时,它才会同步产生与你互动的魅力,并且让你能够充分感知。
面对大明湖的满幅秋意,选一静处,与它知己般地’密谈’半天也未尝不可。
大的概念上讲,世界与人本身始终是两个互动的完整个体。你静,它随你静,你动,它随你动,你展开思考,它会积极引导你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状态里。
你凝视水里霞光,霞光便借助水面魔术般在你眼前变幻成出缤纷钻石的模样;你镜头捉水里月亮,水中月会轻悄地在荷叶空隙间随意踱着步子与人游戏,乐此不疲;你富有诗意情怀,卧在湖面的荷枝荷叶最擅长用或凝练或凌乱的笔触将心思传达;你若是理性的哲人,那么,荷坚韧的意志、水不变的法则等诸多论点正静待你展开一场富有逻辑的思辨。
爱一个人,可以无理由,也可以有千百个理由。
爱大明湖,只因为它是朝夕相伴的大明湖;也因为,它的美与魅用百篇美文、千幅画作也难以穷尽其传奇篇章的万分之一。
月光中的明湖,斜阳彩霞里的明湖,荷花垂柳环抱的明湖,孤寂寒星下的明湖,或当季眼前脱掉艳丽夏装独剩满目萧条的寥落暮秋之明湖,无论它在什么境地下,都绝不缺给人以希冀的温暖之光。
湖畔,素爱与荷为伴的垂柳执意四季常绿,以明心迹;明灭的光影里,偶有新荷清芽跨越季节早早开始了新一轮生机;长亭外,古道边,常有三五一起围坐草坪上读书的少年。夏日里常频繁穿梭的画舫渐少,秋水里泛舟的远影尤显淡然。
几叶轻舟,轻泊在明净湖面,人随平湖静默。或特意将舟划至那无从理清头绪的黄绿相间的倦荷线条里,去与残荷为伴,趁着此时光线最为柔和,去细细感受那潇洒了一季的荷,究竟几分岁月收获,几分生命感慨,几分尘世间的留恋,抑或几分遗憾……
我静在湖前已许久,偶尔,一只飞鸟的孤影迅疾掠过水云间,旋即无踪;偶尔,巴掌样的白杨叶盘旋着投入湖面,不起一丝涟漪。
此时明湖正在夕阳彩霞陪伴下,与一场秋隆重叙话。
我,好想问明湖的荷:生命中是否有不可承受之轻,岁月中,又有哪些可堪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