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挥官:计划先吃掉印度一个旅

2023-06-04   陈坤说历史

原标题: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前线指挥官:计划先吃掉印度一个旅

1959年11月,我国党政军最高决策领导干部,在杭州会议上就中印边境问题做出讨论。会议上毛主席听着雷英夫报告,脸色非常难看。

此前印度不断挑衅我军,试图跨过中印边境原定界线,向前推进,侵略我国领土。他们的做法,让我国颇为担忧。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中印边境问题,一直抱着友好互助的态度同印方进行交涉。而印度方面却对此置之不理,不断派遣军队前往中印边境前线。

截止到1959年,印军已经越过原定边境线修筑43个据点。

毛主席听闻前线情况之后,提出:

实行隔离政策,我军向后撤20公里,避免不必要损失!

1960年我军再次下达非常措施,

在实际控制线20公里范围内做到不开枪、不演习、不打靶等要求。

国际社会上普遍表示,中方在中印问题上保持的理性、克制确实非常让人惊叹。

我国一边在前线上保持克制,一边派周总理前往新德里,就边境问题达成合理谈判。

1960年4月总理向尼赫鲁提出,要求双方重回谈判桌上进行友好协商。对此尼赫鲁表示不闻不问,拒绝中方政府的请求,向我国提出大面积领土索取要求。

1962年6月,印度加快派往前线部队的速度。截止到8月印军在我国境内部署有100多个据点,以脸对脸、面对面的方式同我军对峙。我军忍无可忍,张国华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向北京提出要求:

“我部计划先吃掉印军一个旅!”

“亮剑”计划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一直同印度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双方同为亚洲大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在外交政策的大体方针上也聊得来。

原本以为印度将会是中国在亚洲的朋友,不料印度趁我国忙碌于朝鲜战争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时候,向中方提出无理要求。尼赫鲁向周总理写信索要同印度接壤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

尼赫鲁之所以如此强硬,源自于自己的原宗主国英国赋予的“法理主权”。

1914年英属印度外长麦克马洪单方面宣布同中方划分边界线,对中印长达3500公里的边界作出划分(设“麦克马洪线”)。对此我国中央政府和藏区地方政府表示,无论如何也不能够被接受。

英国不再具备印度的统治权,印度接过英国的衣钵,继续叫嚣“麦克马洪线”的合法性。印度的要求,无论如何也无法被我国政府接受。印度趁我国忙于国内政务、朝鲜战事,不断派遣军队前往中国领土,设立哨站、据点表示“主权”。

中印边境——麦克马洪线

我国多次表示,

希望印度放弃无理取闹的行为,回到谈判桌上和平、合理地商讨边界问题。

印度断然拒绝之后,我国在1962年10月18日召开会议,讨论中印边界问题如何处理的问题。

会议上,外交部派出章汉夫、乔冠华两人就边境问题做出分析报告。周总理在报告过后,向党政军各界领导人做出分析报告,认为此时将不得不做出自卫反击。

主席最后拍板决定:

“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我们做出反应,边境才能安定下来,和平解决才有希望。”

至此我国最终决定,在保持友善谈判的外交态度外,在前线要展开自卫反击作战,给予印军回击。

临危受命

毛主席确定大体方针之后,开始不断传唤张国华进行讨论。张国华是藏区军区总司令员,也是藏区大小事务的直接管理者。毛主席问他:

“听闻印军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得赢?”

张国华拍胸脯向主席说道:

“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主席听到这里,才彻底对中印边境问题放下心来。他嘱咐张国华,同总参共同拟制作战计划,一定要精心布置。

得知张国华即将回到边防备战,贺老总和陈老总找到张国华,给这位曾经的老部下一些自己战场的建议。

陈老总表示:

“要挑兵选将,干部要保障有不错的军事能力,还要有政治头脑。”

贺老总补充道:

“碰上临阵脱逃的,要抓回来,严格执行战场纪律!”

除去两位老将之外,中共常委对张国华也是非常关心。决定在中南海召开会议,询问张国华战场筹备情况。

中共常委会议上,毛主席先是同张国华交换意见表示:

“作战速度一定要快,避免无意义的消耗战。战役打响,便直插对方指挥所而去!”

邓小平同志也多次询问张国华,

粮食是否充足?把握是否够大?地形地势是否足够了解?

在张国华给出满意答复之后,各位领导才放下心来,决定放手让张国华回前线备战。

深夜,张国华登上了飞机前往拉萨。此时他的头疼得厉害,身体情况非常不乐观。张国华身体大不如前,长期深居内地养病。若非是印度动作频频,严重影响我国的领土安全,党和军队是不忍心让张国华带兵指挥。但是只有张国华了解藏区情况,熟悉如何在高原上制敌,只得让他带兵挂帅为国再征战。

毛主席的支持

为求面对战场情况,我军决定组建藏字419部队。

藏字419部队,一开始只是西藏前进指挥部的代称。但是随着局势的改变,藏字419部队成为实际作战部队。藏字419部队下属三个步兵团,系我军在藏区作战实力最为强劲的生力军部队。

藏字419部队

藏字419部队成立后,前线各级指挥官前往拉萨进行讨论。

如何向印军进行作战,军队内部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声音。

一些将领认为,我国缺乏对印军的了解,应当等待所有部队准备好再做打算。

并且提出,

我军作战应当加以控制,不适合展开全面作战。先降低标准,打掉对方的一个营便撤军。

这种观点,遭到阴法唐、张国华等人的质疑。阴法唐政委表示,战役发起的时间并不适合延迟。

阴法唐在会上做出分析,419部队将会以隐蔽的形式埋伏在山林之中,寻求一招制敌的机会。整个作战部署,时机把控非常重要。若推迟两天再战,我军就无法保障突然性,并且伏兵也将会出现疲劳的情况。

两种观点僵持不下,决定将其编为报告交由北京定夺。

北京方面在了解到情况之后,也有不少人提出张国华太过冒险,应当保守作战。毛主席仔细分析局势,在会议上严肃地说道:

“张国华是前线指挥员,让他打嘛!打不好重来!”

张国华将军

这句话让张国华非常激动,这表示主席对他充满信心,毫无半点担忧之情。在前线作战干部会上,张国华严肃地对将领们说道:

“我们不要害怕伤亡,要打得好、打得快、速战速决。务必全歼!哪个搞不好,要追究哪个人的责任!”

王牌部队溃败

做好准备的张国华,指挥藏字419部队向克节朗地区推进。克节朗地区驻扎的印军部队,系印军手上的精锐部队——第7旅。

这支部队被尼赫鲁视为自己的王牌,曾经在二战期间随蒙哥马利征战欧洲战场、北非战场、东南亚战场,有十分充足的作战经验。

张国华意识到,若要实现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击溃第7旅有着举重若轻的意义。但要想一举击溃第7旅,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克节朗地区属于山地高原地形,树木繁茂、地势陡峭,对于进攻方而言非常不友好。了解到张国华可能将会面对多重困难,刘伯承致电老部下张国华,询问对于攻占克节朗地区的具体规划。

印度王牌军队——第七旅

张国华简单交代情况之后,刘老总将第7旅的阵地比喻为“铜蛇”,向张国华交代印军阵地的特点。

在刘老总看来,印军的阵地有“铜头、锡尾、背紧、腹松”四个特点。认为张国华指挥作战,要使用正面作战、翼侧迂回两项战术,积极拿出协同战术制敌。

张国华将刘老总的建议编为具体作战方案,开始对印军展开作战。我军将章多敌军团团围住,由157团1营完成包围圈封锁,将印度第7旅困在克节朗山地上。此时印度第7旅进无力突破,退无路可走,陷入非常尴尬的局面。

张国华迅速要求1营从悬崖峭壁深入敌后,绕路包抄前往章多城下。眼见我军突然出现在章多城下,印度第7旅军心大乱,纷纷放下武器向我军投降。

第一次战役当中,我军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实现歼灭三个旅的战绩,生擒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辛格。

再战印度

第一次战役顺利结束后,419部队按照党和军队高层的指示,暂时停留在前线防备。

我国再次发出国际声明,邀请印度政府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

印度方面拒绝我国的友善提议,要求继续开战。尼赫鲁之所以如此硬气,是因为肯尼迪已经承诺将给予他10亿美元的援助。

11月3日,美军向印度提供的武器弹药、通讯装备到位。印度认为自己实力大涨,宣布进行全国总动员,要求印军主力开拔瓦弄。

我军虽然暂未发起大型进攻,但是张国华在了解到印度动作频频之后,要求工兵部队加班加点赶制从错那至达旺一线的战备公路。

我军在中印边界作战,实际上对于我国而言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国的军备物资运输依赖原始运输手段,相较于印度汽车、飞机运输的手段来说,我军的后勤补给系统太过松散。此次临时建造战备公路,也是为求解决战场运输能力不足的情况。

我军工兵耗费22天,在青藏高原之上奇迹般建立好战备公路。时至今日,这条公路依旧在青藏高原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1月14日,恰逢尼赫鲁生日,印军决定在瓦弄地区发起进攻“献礼”尼赫鲁。面对印军进攻,我军并未急于应战,而是先行对印军作战方式进行分析。

我军看到印军作战,常常出现前重后轻、侧后兵力部署不足的问题。我军决定派出兵分三路,将印军阵地打散。

一部同印军头部主力作战、二部在印军左右两侧展开进攻、三部兵力绕后迂回,断掉印军进攻退路。三步齐发,印军阵地一触即溃。

从11月18日清晨开始,西山口一线印军开始向后撤退,妄图同迂回后方的第11师两个团展开决斗。

全线败退

18日8时藏字419部队出现在印军右路,经过数小时的战斗,印军一个旅全线败退。419部队继续深入,直插公路一线而去。

印军驻扎在德让宗一线的第65旅见事态不妙,撤出阵地向邦迪拉地区撤退。印军节节败退的消息传回新德里,尼赫鲁脸色铁青,决定调出第20枪骑兵联队坦克连空降丁如泽机场,向莫尔多一线设立防区。

得知印军调遣主力部队进入边境战场,我军迅速向前突击剑指丁如泽机场。

中印战争,我军炮兵阵地

18日下午,我军炮兵部队依次对丁如泽机场、莫尔多展开炮火进攻。印军大量军资装备受损,坦克连战斗实力大大下降。我军继续向前推进,逼迫坦克连从莫尔多通道撤退至楚舒勒村。

20日凌晨,我军先后占领5号、6号、7号阵地,逼迫印军后撤至河西南方印控区。

第二次战役我军用三天时间,全面击溃斯潘古尔湖以西地区印军据点,缴获弹药6万余发,重创印军守备部队。两场战役全线失败,让尼赫鲁面对众议员时好不难堪。我军决定暂缓进攻,等待外交部交涉结果再做打算。

11月21日我国政府再次发出友好声明,提出三项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建议。

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主动放下兵戈呼吁印度回到谈判桌上,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我国派出军队,最为主要的目的是守护中国领土,保证我国领土的完整性,而非美方揣测的侵略、挑起战事。

战后印度国防部作出报告,中印边境战争当中印度共死亡1383人,失踪1696人,被俘3968人。

随着我国陆续撤出作战区域,此前逃窜至密林区域的印军纷纷走出。根据前线战士回忆,至少有5000-7000名印军士兵得以生还。他们在回到印度驻扎点后,纷纷向护士表示:

“请告诉我的家人和朋友,请不要再同中国打仗.....”

被我军释放的印军俘虏

1963年2月张国华奉命奔赴北京进行工作汇报。在会上,张国华将情况尽数报告给毛主席。

毛主席高度肯定入藏作战部队的表现,也向张国华提出新的建设要求:

此次战役当中面对印军,我国作战部队依旧是按照老思路安排战术,缺乏现代化作战思维。

毛主席提出加快建设藏区,完善部队运输体系、健全军种建设三大要求。

会后罗瑞卿将参战部队艰苦奋斗的情况报告给毛主席,主席大喜过望说道:

“撼山易,撼解放军更难!”

面对现代化的印军,我军再次拿出优秀的战绩向世人证明,作战并非只靠精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