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 | 浔阳街巷——大中路沿线区片地名概述

2023-04-26     冯晓晖

原标题:张廷 | 浔阳街巷——大中路沿线区片地名概述

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老一辈九江文史专家们的文章,为的是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添加分段和图片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发于“浔阳叙话”公众号,再由编者的公众号“冯晓晖”转发。

本篇选自2021年出版的浔阳文史参考资料丛书《浔阳街巷》。

张廷(作者像)

题记:大中沿线区片地名,是为九江这座城市的一方地标符号,它拥有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极具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

任何一座城池内的道路规划,原则应为四通八达,道路宽窄适中,人们进出城方便,宜于物资运送、行车顺畅。而中心街又是城池主干道,全城的枢纽,代表着全城的气魄。

自明代开始,以九江府署驻地为中心,西面主干道称:“府治西街”,东面主干道称:“府治东街”。清代中后期又划分为“西门外大街”“府前正街”“府城东大街”三段。清末民初,则较为明确划分西门外至龙开河为:“西门外正街”,西门内至八角石段为“西门内正街”,八角石至东门口为“东大街”。自九江府拆城修路后,基本上以西门口为中心,分别称谓“城里正街”和“城外大街”。1928 年贯穿东西街道后,正式命名:“大中路”。

然而,以大中路沿线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区片地名,始终口口相传至今,与此同时它们也传承着九江大中路地域文化的古往今来!

八角石·八角市

八角石,又名八角市,它是明朝以来保留至今的历史遗留区片地名。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率红巾军攻克江州,元朝江州总管李黼在城东门内巷战中被刺坠马身亡,事迹见载《元史·列传》。

据明朝《嘉靖九江府志》考证:“李黼骂贼死于其(八角石)上,民不忍易”。又据清代《同治九江府志》记载:“黼与贼战,坠马死,尸投井中”。于是后人感佩其尽节忠烈,便在大街之东“四牌楼之八角石”旧址建“李忠文公祠”,并封井立碑刻上“元总管李忠文公黼尽节处”,周围还护有石栏。

清朝雍正年间,九江知府蔡学灏又建八角护碑亭。因亭为八角,又地处闹市,且与原遗迹“八角石”谐音,所以民间俗称此区片地段为“八角市”,此后又历经了嘉庆年间的重修,咸丰年间的兵火,同治年间的重建。(参见《同治九江府志)

1928 年,九江市长张远西主持放宽修筑九江府署东西大街时,八角石地段的八角亭也得以修复;并供奉都天菩萨神座于亭内,此地段也作为大中路的东端起点。1930 年,为再次放宽修筑八角石地段马路,“此亭拆毁,井亦淹没”。(参见 1932 年版(九江指南》)

六角石·塔公祠

六角石,据考证为明代崇祯年间,赵家花园第三代园主赵光抃为改造扩建赵家花园时所弃之遗物。

清代顺治二年(1645) 九江发生“乙酉九江兵变”,第四代园主赵是夫力保藏进园内避难的居民,事后得以生存的居民纷纷落户赵家花园西侧空旷地段。为感谢搭救之恩,居民爱屋及乌的将赵家所弃一块六棱巨石保存下来,从此口碑相传,人们习惯称此地段为“六角石”。(参见郑绶笙 1965 年编《九江小志·纪事》)

清代咸丰五年(1855),湘军名将塔齐布病故于九江军营中,谥号忠武。三年后由曾国藩奏请、李续宾监修,在德化县城内六角石地段建有“塔忠武公祠”,简称“塔公祠”。该祠在辛亥革命时,改为地方自治会驻地,1927 年前后又为国民党九江市党部所在地,今为柴桑小学。

原塔公祠“前有六角石,故名其地段为六角石”,1928 年放宽修筑东大街时,“石亦移去矣”。(参见 1932 年版《九江指南》)从此,六角石、塔公祠习惯上同属该地段区片名。上世纪六十年代此地段居委会也沿用了六角石名称至今,其所辖区域更广。(参见 1987 年版《九江市地名志》)

四埠头·四码头

四码头,旧名四埠头。其区片位于大中路与庾亮北路十字交汇地段。早在清朝末年,九江府城内外逐渐形成了以民夫搬运皇粮、课银、货物为主的城镇陆地码头。因与水运码头有别,俗称“旱码头”,它们依次为:大码头、张官巷、西门口、四码头、九华门等五处(参见《九江交通史资料汇编》)。

码头者,旧称“埠头”、四码头因地处西门内正街十字路口,素有“商贾云集四通八达”之誉。另外,其在五大“早码头”中排行第四,故旧称“四埠头”。1930 年,九江城区街道作了一次“调整改换称谓”,“四埠头”改换名称为“四码头”沿用至今。

西园·梅绽坡

西园,这是一处以方位命名的区片地段,它东起庾亮北路,南至大中路,西接环城路,北临滨江路,面积约 0.5 平方公里,为九江城区中心最大的居民聚居区。2003 年 3 月开始全面拆迁,至今未有保留、恢复或沿用该地名。

西园地名的由来,据说“明清时,此处为大花园,因傍九江府西侧,称西花园。后府署迁址重建,花园被毁逐渐成为居民区。1918 年官府拆府署旧房卖地基,西园之名沿用至今”。(参见 1987 年版《九江市地名志》

早在宋代的地方文献中,曾有记载:“嘉定已已(1209) 五月辛亥。余里居晚浴,散步西圃,瞑色将至”,“今(浪)井在衙城内之西圃”。前者为岳飞后裔岳珂之言,后者为南康军守陈舜俞之言。如果我们将今日浪井来定位,并对照文献来相互佐证,就可得出:西园的古地名可能就叫西圃。(参见岳珂《桯史》,陈舜俞《庐山记》)

另外,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九江城区内地名作了一次调整。有当时文人作《浔阳竹枝词十首》,其三曰:“南北西园梅绽坡,新改地名莫教讹。个中不少风流债,破落人家小户多”。从此,大中路中段南北两大居民区格局存在近八十年。随着城市现代进程,如此格局逐渐在改变。(参见《九江竹枝词辑钞》)

西门口·西门内·西门外

西门口在明、清时期,曾是九江府城“湓浦门”“迎恩门”的所在地。随后在清代咸丰年间一度毁于战火,再经清代同治、光绪两朝复建、修缮,又依照地理位置和传统称谓,重新予以命名为“西门”。民间又有“西门内”“西门外”“西门口新城门”等区片地名之俗称。(参见《同治德化县志》《九江小志》)

西门口系原城内通往江边码头及龙开河的主要通道,也是清代九江府五大陆地搬运码头之一。其城门内外商贾云集,店铺作坊毗邻。城外街道旧称“西门外大街”,城内称“西门内正街”。

时在 1913 年,“九江城自治会”就曾提出拆除西门月城,“以便通商往来”。再于 1925 年,九江镇守使邓如琢主持拆除西北隅城楼及城墙,并在其基础上修筑“环城路”“滨江路”。1928 年,市长张远西、吴照轩相继放宽修筑原城门内外东西大街。同时由公安局捐资,在城门旧址建四方亭台式钟楼一座,一时竟为九江城区商业中心地带标志性建筑物,该钟楼又于 1954 年拆除。(参见《九江交通志资料汇编》《九江城建志》)

张医官巷·张官巷·交通路

交通路,东通孤溪埂,南通甘棠湖,西通湓浦路、北接大中路。明代此地称“张医官巷”,清代简称“张官巷”,(参见同治《九江府志》)。1925 年改称“交通巷”。其北面巷口与繁华的大中路接壤处,旧时市民习惯称为“张官巷口”“交通巷口”“交通路口”。(参见《九江市地名志》)

1973 年,城区道路再次放宽,交通路的两旁分别种植“广玉兰”花树,一条北起滨江路、中穿大中路,旁通湓浦路和孤溪埂,南与浔阳路交汇的新交通路一改原貌,而且成为新型商业区。但至今市民始终习惯称交通路与大中路交汇地段为“老张官巷口”“交通路口”。

中洋街口·内洋街·湓浦街

中洋街口,也称洋街口,后改称湓浦街,俗称湓浦路口,它是一处带有典型近代殖民主义色彩的区片地名。

清代咸丰十一年(1861),清政府“钦命江西等处承宣布政史司张集馨”与英帝国“钦差大臣右参赞兼领事官事务巴夏礼”签订了《九江租地约》。从此,“所有界内民房、铺户、栅等间”纷纷拆除,原有湓浦港也被填埋,并修筑了街道,因与“外洋街”平行走向,人们习惯称为“中洋街”或“内洋街”。

1927 年九江收回英租界,中洋街改称湓浦路。1966 年改称反帝路,1980 年恢复旧称至今。(参见《九江通商口岸史略》《湓浦街志》)原中洋街东接大中路,其地段市民俗称“中洋街口”“洋街口”“湓浦路口”。旧时店铺林立,商业繁华,至今保留有多处近代史遗迹。

庐山路·滨河街

庐山路口,地处西门外大街西段,它是继西门口外最繁华之一段,行业齐全巨商名店纷纷落户在此。当年庐山路的分段修筑和贯通,曾有九江总商会领衔募捐,徽商绸缎业金额首举,其次为茶栈业、瓷器业、钱庄银楼业、京广洋货业。当然,这条路的修通,与这些行业在庐山发展经营也有颇多利益,而总商会募捐委员会便在此地段设有三个办事处。(参见郑绶笙 1965 编《九江小志·商业》)

庐山路,始建于 1917 年。至 1928 年前,大中路南面称“庐山路口”,北面称“滨河街”。1930 年后调整为北起外洋街,中穿中洋街,贯通滨河街,再过大中路,南接新坝街。此路旧时为市区通往庐山北麓莲花洞的主要道路。

铁桥头·老桥头

铁桥头,原指大中路西端与龙开河铁桥交接地段,北面临近大码头商业贸易区。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中路西端跨桥延伸,市民也习惯改称“桥西头”和“桥东头”之分;又由于有别于 1959 年新建成的浔阳桥(后改为朝阳桥),所以又有“老桥头”之俗称。另外,还有“大桥头、铁桥西头、铁桥头横街、铁桥头西街、铁桥堍,”等等区片地名。(参见郑绶笙 1965 年编《九江小志·纪事》)

铁桥头区片地名,因龙开河铁桥得名。该桥始建于 1927 年,设计者为九江张远东,施工方为上海慎昌洋行。1938 年,日寇攻陷九江,铁桥西端曾炸塌坠落河中,后修复通车。1949 年后,铁桥曾经三次大维修。1970 年,因桥梁钢架锈烂不能承载,始着手拆除改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并命名东风桥。1995 年,为填平龙开河,双拱桥也被拆除,但老的区片地名始终在市民记忆之中。(参见《九江交通志资料汇编》)

读后记:张廷老师的这篇是《浔阳街巷》一书中的综述性文章,对大中路沿线片区的地名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对其中各个街巷历史的更详尽的讲述,大都由独立的篇章来完成。本系列已发布《张廷 | 浔阳街巷——丁家场·丁家场巷》《张廷 | 浔阳街巷——都府巷·督府巷》等,其余部分将陆续刊登,敬请期待。

浔阳叙话:展示九江文化,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c9a9dade1bb626554c99968e038d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