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十一月,李元昊率大军突袭保安城(陕西省志丹县)。本来这是一场绝对碾压式的战斗,却不料被一名横空出世的英雄搅黄了李元昊的美梦。
西夏经过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三代人的努力,终于有实力开始叫板大宋了。景祐五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兴庆府南郊筑坛,正式登基称帝,建国号“大夏”。
作为大宋以前的小弟,李元昊像个暴发户,多少有点小自卑,希望宗族国能承认自己的合法性,于是他给宋仁宗写了一封信。
这种事用脚后跟想都能猜得出结果,宋仁宗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时又“赏赐”他四件大礼:赐给你的皇姓收回;赐给你的官爵没收;宋夏边境贸易停止;张榜悬赏你的人头。
李元昊很生气,给脸不要是吧?他又给宋仁宗写了一封信,一边宣布断绝双方的使节往来,一边用傲慢的语气侮辱大宋朝廷,结尾又表示希望能和解。
这个李元昊是个狡猾的家伙,他试图一箭双雕:激怒大宋挑起战事,又摆出一副渴望和平人畜无害的模样。
而事实上,他的小动作已经同步展开了——拉拢招降大宋边关将士。
保安军巡检刘怀忠就收到了李元昊的一份厚礼,金银财宝、高官厚禄,诚意满满。却不料刘怀忠不吃这一套,反手直接砍了李元昊的使者,还砸烂了金灿灿的大印。
李元昊勃然大怒:你个小小的保安军巡检竟然这么不给面子,那就灭了你!于是李元昊令旗一挥,数万大军直插保安城而来。
保安城不大,也就一两千守军,根本抵挡不住西夏军,刘怀忠赶紧向鄜延路钤辖卢守勤发出增援请求。
卢守勤扒拉扒拉手上的兵力也是捉襟见肘,但也不能见死不救,于是他向距离保安城最近的一支队伍发出了增援令。
那支队伍驻扎在保安西南八十里的一个兵寨,人数二三百人,将领是个没品级三班差使、延州指挥使,名字叫“狄青”。
我们的主人公出场了,是的,此时他还不算“官”,只能算是基层的“兵头”吧。
狄青是山西汾州人,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十几岁时,狄青跟乡人发生械斗,被官府抓入狱,并被刺字后发配京师汴梁充军,从此变成一名职业军人。
由于狄青从小精通骑射,因此被分配到御马直充当骑兵。“御马直”隶属于“拱圣营”,属于皇家卫队性质,是一支精锐部队。
后来,狄青又被提拔为“散直”。散直即侍从人员,就是在皇宫内院值班的侍卫,离皇帝的距离比较近。
这个小小的进步,他整整用了十几年,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吧。
李元昊称帝的消息传来,朝廷传出强烈的讨伐声音。为了充实前线,枢密院决定从禁军中选拔青年才俊到前线效力,狄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踏上了新的征程。
连狄青自己也没想到,机会来得这么快。接到增援命令的他,立刻率领士兵们直奔保安城。
西夏军正架着攻城器械对城上猛攻,按照双方军力对比,估计用不了一个时辰就可以解决战斗了。
眼看刘怀忠他们就要顶不住了的时候,城外西南角的山岗上突然冲出一支二三百人的队伍,他们如下山猛虎,像一支利剑刺进了西夏人的后背。
领头的那位打扮有点吓人,他披头散发,面戴铜具,双手各执一并短刀,嗓子里发出虎啸般的吼叫。所到之处双刃翻飞,血光四溅,无人敢当,如同杀神下凡一般。
李元昊被这支突如其来的队伍打懵了,尤其被他们的勇猛震惊了,很快夏军一片混乱,阵型随之大乱,再也没法收拾。
“青临阵披发带铜面具,往来奋击,元昊知不敌,解围退。”
就这样,李元昊稀里糊涂地输了,他们丢下无数攻城器械,慌不择路地撤出了战场,保安城之围顺利被解开了。
这一战,狄青声名大作,战后论功行赏,“青功最多,故超四资授官”。在军队混了十几年,30岁的狄青终于有了品阶。
心惊肉跳的西夏人战后四处打听,那位“杀神”到底是谁,终于得知此人姓狄,是一位指挥使,因此他们给狄青起了个绰号——狄天使。
此后的三四年间,狄青先后参与二十五次战斗,每次他都身先士卒,每战他都是标志性的披头散发、铜面具。逐渐地,原先那些对西夏军存在畏惧心理的将士们,在他的感召下也变得勇猛起来。
当然,这几年的战斗也给狄青身上留下了八处箭伤。尤其是安远一战,他受了很重的伤,但面对增援的夏军,他一跃而起,再次带头冲入敌阵。
“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
几年下来,狄青不光成了战友们心目中的英雄、夏军最畏惧的杀神,连泾原、秦凤两路经略安抚司判官都知道了狄青的大名,并将他推荐给了宰相韩琦和范仲淹。
而此时的狄青,只不过是一个最低级别的基层军官指使。
韩琦和范仲淹慧眼识才,他们认定狄青是个军事奇才,范仲淹甚至亲自当老师,教他读书学习。这段经历非常重要,从此以后狄青变成一名好读书的人,完成了从猛将到帅才的转变。
有三位朝廷大佬的赏识,狄青的仕途开了挂,伴随战功,他仅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就从指使升任枢密副使,后又升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枢密使是枢密院的一把手,“权侔于宰相”,亦称“枢相”,是掌管国家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北宋时期以文抑武,枢密使和枢密副使都由文官担任,狄青能出任枢密使打破了北宋的基本国策。
这件事既是狄青的幸运,也是狄青的不幸,从此以后,他成了文官集团防范和排挤的对象。
尽管宋仁宗一直坚持认为狄青是忠臣,但以文彦博为首,却以“太祖当年也是周世宗的忠臣”为由,在宋仁宗的心里扎下了一根钉子。
狄青非常不满,对此文彦博直言不讳:“朝廷就是不信任你。”
嘉祐元年(1056年),狄青因为一次离奇的搬家事件被免除了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陈州知州,被踢出了权力中枢。
此后的几个月里,狄青担惊受怕,每次听到有使者来,总是下意识地认为是来害他的,加上心情极度郁闷,生了毒疮,于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病逝,享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