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三千多年前的时候,征服印度的雅利安人为了保证自己血统的纯正,便发明了所谓的种姓制度。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来说,种姓制度算得上是一种陋习,因为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本身就是错误的。印度的种姓制度分为四个阶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以及被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的达利特(贱民)。
其实想要了解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生活习惯上的差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了解一些不同种姓所从事的职业就可以了。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的阶级,在古代的时候,由于婆罗门在印度的人数较少,因此他们很少从事世俗行业,大部分都是世袭的贵族和宗教领袖。
到了近代之后,婆罗门在印度的地位仍然很高,他们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很大,很多婆罗门都是当地的议员,同时婆罗门也出现了许多影响极大的政治家族,比如尼赫鲁的家族就是克什米尔的婆罗门贵族。即便是到了现在,婆罗门仍然是印度最“高贵”的人群,他们在接纳西方文化的同时,还会以印度文化守护者的身份来标榜自己。
而刹帝利则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第二阶级,在古代的时候,刹帝利主要是一群军人组成的小贵族,到了近代,刹帝利在印度军队的影响仍然很大,许多军官都是出身刹帝利。除此之外,刹帝利几乎还垄断了医生、律师、和工程师等高薪行业,在印度的医院中,百分之七十的医生都出身刹帝利,他们虽然在地位上比不上婆罗门,但是很多也都属于印度的“上流社会”。
如果说婆罗门在印度是“贵族”,那么刹帝利就是白领或者蓝领,而第三阶级的吠舍则是由小商小贩组成的,在吠舍这个阶级中,也能出现许多富商和资本家,但是他们想要成为成功的商人则要比婆罗门和刹帝利困难的多。
而第四阶级的首陀罗则大部分都是从事体力劳动和服务业的人群。而印度种姓制度中地位最低的达利特,我就不过多讲解了,我相信许多读者都了解过达利特在印度的悲惨生活。当然,也有许多印度低种姓的居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通过抓住机遇来成功逆袭,比如印度的总理莫迪就一直宣称自己来自低种姓的阶级。
现在的印度政府,虽然一直在淡化“种姓制度”带来的影响,但是对于很多印度的居民来说,他们嘴上虽然也会说不在乎什么种姓制度,但是一旦面临事业和婚姻的抉择之时,他们就会变得非常在意种姓问题。
如果在印度的街头询问一个高种姓年轻人是否在乎种姓问题,这位年轻人大概率会说不在乎,但是如果询问一个高种姓的印度年轻人是否会嫁娶一位低种姓的印度人,那么这位高种姓的年轻人就会变得犹豫起来。由此可见,在印度流行了上千年的种姓制度,对印度人的影响极大,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失的。
参考资料:《印度编年史》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c6YTXQBURTf-Dn53H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