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万元户,那肯定是妥妥的超级富豪,每天沐浴在大伙羡慕嫉妒恨的眼光中。因为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候的万元户人数甚至比现在的亿万富翁还少。
不过如果把时间进度条再往前拖到60年前,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如果你是万元户的话,可能就不是那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了。相反,还每天过得心惊胆颤,深怕别人知道,每天还得想方设法去藏匿甚至毁掉这些财富。
不过,同样的时间点,在地球的其他地方,也会有不同的境况。
比如60年前的美国,作为万元户(1万美元)就没有这种担心。可能有人会说,在经济极为发达的美国,就算拥有1万美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不担心,也没什么好自豪的。
那么,事实上,1万美元在60年前的美国,算不算有钱人呢?
有没有钱,不是看账户里余额的数字有多少,而是看能买到多少东西。就好像曾经津巴布韦人的银行卡中,动不动就几百亿上千亿的余额,但实际上每天买个茶叶蛋都够呛。
好,我们来看看60年前的美国,1万美元可以买到什么?
查了好多古资料,终于找到一个那个时代美国的一些主要消费品的价格,如下图:
大概翻译一下:
一套新房——$8,450(请注意,这里用的词是house而不是apartment,也就是说这个价格能买到的房子小别墅)
平均年收入——$3,216 (这里没有说明是个人,还是家庭收入)
一辆新汽车——$1,511
平均月房租——$75
哈佛大学一年学费——$600
一张电影票——$0.65
一加仑汽油——$0.18
美国国内邮票——$0.03
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一万美元在美国可以买到一栋新的小别墅和一辆新汽车,剩下的钱还可以看60多次电影。
这就是妥妥的可以满足有车有房有浪漫的物质基础啊,而且还是全款的那种。
这要是放在现在,怎么说都得是百万(美元)富翁以上的级别吧。
开一下脑洞,如果有美国人从那时候开始炒房,到现在能赚多少钱?粗略地估计了一下,大约是100倍,也就是投入1万美元,现在大概能赚个100万美元。
这样的收益率算不算高呢?如果放在我们中国,按照这十几年的房价发展来看,肯定不算。
不过对于老美来说,除了次贷危机前那几年以外,他们对于炒房这事并不是很追捧。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玩金融投资,比如股票、基金或者衍生品之类的高收益高风险产品。
大伙都知道,这种风险投资品,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一夜败光。当然,如果理性一点的,坚持长期投资的观念,能挑到那些可以发展为“百年老字号”的股票,一般都可以赚不少钱,甚至可以“吓到自己”。
《华尔街日报》在今年年初就报道过这么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1961年,一位住在纽约名字叫做“Michael Boyle”的年轻人,他继承了父母留下的生意。不过没有经商天赋的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公司经营一落千丈。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便决定卖掉企业,拿到了3万美元的现金。
在无意中,他接触到了巴菲特,对这位华尔街新秀的“价值投资理论”极为推崇,也非常看好巴菲特新成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于是,他便拿出1万美元买入伯克希尔的股票,将其交给巴菲特去打理。
看着每年拿到的高额分红和不断增长的伯克希尔股价,Michael Boyle便决定将这家公司选定为自己“价值投资”的目标,将一开始投入进去的一万美金当成超长期的定期存款,从不套现。
到了2021年,Michael Boyle不幸病逝。律师在整理他的遗产时,发现当初他那1万美元的伯克希尔股价,已经价值1.4亿美元。有投行的分析师做了一个估算,如果加上每年获得的现金或者其他形式的分红的话,Michael Boyle当初将一万美元交给了巴菲特,已经变成了2.1亿美元,而且还是随后那种。
按照美国现在的房价和车价,两亿美元可以买上百套豪宅和上百辆豪车了吧。如此看来,巴菲特比炒房稳一百倍?
当然,世界上就只有一个巴菲特,也只有一个伯克希尔·哈撒韦,并且不是每个人都是Michael Boyle。有伯乐的眼光很难,能坚持数十年就更难了。对于更多人来说,他们在股市上更多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所以,这等传奇故事姑且听听了事,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