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这是一种关爱,但事实上,百分之九十的家长都会问错误的问题。
1今天的家庭作业很多吧?
许多父母在看到自己的孩子放学后,第一反应就是询问:“你的家庭作业多不多?”接着,就是催着她去做功课。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好像你一天回家,家人都会问:“你今天有多少活要做?”还需要加班加点吗?他会一直催促着你,让你尽快工作。
你有没有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不愿意马上就去工作对吗?
这样的行为,看起来像是在照顾自己的孩子,但其实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抗。小孩会顶嘴,会磨蹭,会坐不住,会沉默,会故意捣乱,以示自己的不满意或抗拒,甚至会影响到亲子关系。
2有没有被老师骂
小孩就像大人,爱听赞美,不爱被指责。一旦被老师训斥,就有可能导致对老师的厌恶,对学习的厌恶。
一而再再而三的询问,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被老师骂是正常现象的假象,或是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不好,家长会认为自己总是被老师骂。
信任和尊重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前提,父母要正确地理解和对待孩子被批评,不能提问不当,给孩子带来烦恼。
3.谁欺负你了吗?
离家后,家长们都会害怕自己的小孩会被人欺负,因此,他们常常会向小孩证实他们的担忧:“你今天被人欺负了吗?”
但这样的问题,却是一种很不好的暗示。这是很容易让孩子产生一种幻觉,认为自己在学校里,会被别人欺负。
这不但会让这个小孩与别的小孩,乃至与自己的老师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也会使这个小孩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为什么做家长的总怕我被人欺负?”难道是自己做的不好?
不要让孩子成为“受害者”
想象一下:当你还很小的时候,你对家人和周围的一切都太过依赖了。尽管校园的生活很精彩,但你还是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回家后,你高兴地扑进了他们的温暖的臂弯。
“你是不是被人欺负了?”
真的假的?你努力回忆今天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你微笑,摇摇头,然后对爸妈说你现在很好。
“是吗?”
难道是说的不对?你会开始想,这或许不是真的,或许不是父母想要的。所以,你那颗还没来得及分辨真实和虚幻的心,就开始变得迷茫起来。
“小明在作画,不小心把我的钢笔给弄飞了。”
“是吗?”真的?孩子以为他猜到了父母的想法,他们的眼神都在盯着你,你很幸福,这就是父母想要的回答?
“不错!他是个坏人!他老是打我,疼我了!”
“是不是很疼?哦,亲爱的,他把你弄到哪里去了?”
你这是在打我吗?你一开始有些紧张,然后小心地抬起手臂,拧巴了一下自己的小脸。
“好疼!”
“乖宝宝,疼你了,妈咪帮你揉一揉。”
母亲吻了你,她的拥抱很温暖。让你忽然感到:原来,谎言是这么美好;原来,被人欺负才是关心的第一步。
为了满足父母的虚伪需求,孩子必须将自己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父母。这就导致了,在上课的时候,她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享受乐趣,也不是学习技能,而是发现谁会“欺负”他们。而他看着别人那慌张的眼神,反而会让其他孩子觉得自己该“欺负”他,这就是吸引定律。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这个孩子就是真正的“受害者”。
一方面,孩子不但不愿再次上学,还会产生社交恐惧和行为退缩等不良反应;另一方面,他们在获取新的“本领”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把自己定位为“受害者”,从而对他们一生的价值观念和个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
EQ高的家长会问下面4个问题:
01今天有没有有趣的活动?
这句看似简单的问题,既能让小朋友愿意说出他觉得好玩的事情,促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家长对孩子这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在提出这一问题时,家长要注意自己的子女的心理状态。要是心情不好,你说的话他也不会听,所以要及时的帮他调整。
02你今天干了什么好事吗
这个问题,可以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引导,让他对自己有信心。
儿童能够做好的事情都是非常小的,家长要持续地激励并支持他们将这些小的事情做好,例如:帮助教师、帮助小朋友、拾金不昧、将一本书看完……
03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
家长应该从小就灌输这样的思想: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有什么话都可以跟父母说。
如此询问,能够理解小孩的难处,让小孩对父母敞开心怀。给予他忠告,给予他帮助,或与他共同承担,让他相信父母,并与父母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在孩子承认错误时,父母必须要冷静,否则,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和责备,只会让他以后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04你今晚有什么计划
家长要在很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做自己的事,例如,什么时候做家庭作业?什么时候开始练习?多提醒少督促,就能让她不那么烦躁了。
家长应协助子女制定计划,不断优化,使子女能有更好的生活与学习。
总结
今天,你可以试着说:“亲爱的,你今天开心么?”
“你有什么开心的事情吗?”
“你和同学们玩的是什么?”
“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哪位是你的好友?”
“你要不要跟我说说?”等等。
你今天问孩子的问题,可有问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