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有一天你垂垂老矣,老伴儿也早已离开人世,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是孤独寂寞、绝望至极,还是形单影只、备受排挤呢?
我想,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存在,但还有另一种生活值得期待,那就是:过好自己,自由自在。
因为生命本来就是一场孤独之旅,他人都不过是过客,人生不只在年轻时恣意盎然,在晚年时也自有精彩之处。
如果你的心境无比开阔,眼光放得长远,日子也会渐渐明朗起来。
正如在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之中,男主角福贵就在故事最后失去了老伴儿、孩子、父母,一个人走完了下半生。
不同的是,现实中很多人都以痛苦为伴,而福贵却无比坚定坦然,因为他早就意识到生老病死乃是人间常态,人这辈子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相信很多人都是在教材里第一次读到《活着》的故事,里面节选的是当时福贵已经孤身一人,与老牛为伴的片段。
配合着教材里特有的插图,品味着其中忧郁孤独的氛围,总觉得福贵的人生是那么艰难,晚年的时光又那么落寞。
但如果你真的读过这本《活着》就会发现,艰难是注定的,而落寞只是我们的自以为是。
在这本书里,余华刻画了普通人必须要走过的一生,从年少轻狂到逐渐成熟,从呼朋引伴到孤身一人,从恣意昂扬到老之将至。
跟随福贵的一生,就仿佛回顾了自己的前半生,又预演了自己的后半辈子。
这本书并不像其它书那样讴歌英雄的光环,但同样给人无可替代的精神力量。
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普通且渺小,终其一生都像福贵一样,一边受苦一边在苦中挖掘出一丝甜。
其中最难以接受的,大概就是生死离别,每每想到爱人可能会先一步离去,便更害怕以后的日子将彻底坠入孤独之中。
可《活着》会告诉你们,这本来就是生命的常态,你我很难躲得过去。与其站在原地痛哭流涕,倒不如选择接受。
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没有人能陪伴你一辈子,父母会离去,爱人也可能与你分道扬镳,孩子们早已有了自身的轨迹,不可能时时陪伴你。
我们这一生,孤独地前来又孤独地离去。孤独就像是你嘴角的痣,从未离开,只是从前的你并未意识到而已。
人老了,老伴儿先走了,能依靠的其实只剩一个人:自己。
如果说,年轻时的福贵还能够和妻子相爱、和孩子相处、和朋友相交,来打消一部分孤独的话,那么晚年时的他就彻底站在了孤独面前,无处可躲。
相信你也是如此,越是临近衰老的年纪,越意识到孤独是那么无可逃避,仿佛全世界只有自己。
但那又如何呢?人这辈子怎样都能过,和一群人携手向前很快乐,独自一个人走完后半场,也未必不会幸福。
就像《活着》中的福贵,最后只有一头老牛和他作伴,但福贵并失望。
他早就做好了准备,开始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他看起来那么孤独,实则心里装满了爱和回忆。
独自前行的生活,并没有那么让人无奈,它给了你没有边际的自由,而你前半程的经营,也在内心不断闪动着。
爱不会随着时间而退却,它永远治愈人心,热爱生活的人从来不会被分分合合所打败,他们永远有从头再来的能力。
孤独不可消弥,却能在孤独里找到自己,这或许就是《活着》里最深刻的主题。
活着本身就充满着无限可能性,你若是想要精彩幸福,它就不会让你失望。
可见《活着》这本书的深刻性,它从福贵一路走来的经历中,把人生的意义、孤独的本质,一点点植入人心,等你读懂了,自然就明白到底该如何选择。
在晚年之路上,许多事都可以节省,唯独读书不能省。
因为越是到这个时候,人的思绪越是复杂,越试图找到出路,而读书就是让你开阔眼界,寻找答案的最好方式。
尤其是读《活着》这样的经典好书,它把一切娓娓道来,让你豁然开朗。它用自身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装点你的人生,为你驱赶晚年时的万般无聊,同时丰富你的思维,由内而外地提升自己。
你还可以把这本豆瓣9.6分,被教育部力荐的神作推荐给孩子,用金钱传家不如以耕读传之,留给孩子的智慧和书香气味永远比金钱更具影响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