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被称为“长江鱼库”,其年产量最高为1.6亿斤。十年禁渔已经过去了两年,里面的鱼有多大?
洞庭湖虽有着“800里洞庭”的美誉,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据水利部门的测算,洞庭湖的实际面积为2740平方公里。
是我国仅次于鄱阳湖的第二大淡水湖,如果加上 湘江、沅江、资江、澧水四条河流,还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的1.878万公里洪道面积,就足足有4040平方公里。如此巨大的洞庭湖,不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通江湖泊之一,更是各种鱼类的天堂。
洞庭湖平均水深六米,那里面最大的鱼能长多大?洞庭湖的渔业资源可以说是非常丰富,根据不完全统计,洞庭湖流域一共生活着117种鱼类,但在21世纪已经灭绝了十种,仅剩107种。
其中最常见的草食性鱼类,如四大家鱼、鲤鱼、鲫鱼等。也有中华鲟、鳡鱼、瓦子鱼等大型肉食性鱼类。
得益于天然资源的优势,洞庭湖一直都是长江的鱼库,这里出产的鱼,肉嫩味美,没有土腥味,深受各地市场欢迎。据水产部门统计,1950~2000年是洞庭湖渔产业最富饶的时期。这50年里渔获产量基本都在1万吨以上,而1996年的产量是历年来最高的,捕捞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8.2万吨,也就是1.6亿斤。
其中二三十斤的鱼更是数不胜数,八九十斤的大青鱼偶尔也会捕获到。2018年,更是有渔夫在三江口捕捞到一条体长1.5米,重达104斤的瓦子鱼。
你认为这样的体型重量的鱼算是最大了?可这并不是洞庭湖发现最大的鱼。
长江禁渔十年,洞庭湖内最大的鱼有多大?
过去有人曾用“猪大三百斤,鱼大无秤称”来比喻鱼可以长得很大。那究竟多大的鱼才算“无秤称”呢?1931年,人们在洞庭湖中就曾捕捞到一条1125斤的中华鲟,这是淡水湖中准确记载的最大的鱼,也是洞庭湖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鱼。这比1997年渔民在洞庭湖误捕的那条560斤的中华鲟还要一倍。
中华鲟是我国长江流域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它是一种古老的洄游性鱼类,在20世纪60年代,中华鲟捕获量较大,成为了重要的渔业资源。70年代时,长江里的中华鲟繁殖群体,更是能达到1万余尾,但自从80年代葛洲坝截流后,中华鲟产卵洄游途径受阻,3年内幼鱼数量急剧衰退,导致资源量减少97%。数量更是骤减到2176尾,2000年仅有363尾,2010年仅剩57尾。此时中华鲟的种群数量,已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处境。如果再不加大力度对它们进行保护,中华鲟也会像曾经的白鲟那样走向灭绝。到时候,我们的后代如果想要了解中华鲟,就只能去博物馆看了。
洞庭湖除了曾发现过中华鲟这种大鱼王之外,还有出现过白鲟,白鱀豚等珍贵物种。但这些物种都因受到长江渔业捕捞、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等影响,也同样面临着灭绝的危险。而白鱀豚在2007年已被宣告功能性灭绝,从此失去了踪影。但人们更愿意相信白鱀豚只是暂时躲起来了,等长江流域的环境好转侯,它就会回来的。
洞庭湖除了发现过白鱀豚,还出现过同属鲸豚类的江豚,但江豚的处境也不容乐观。禁渔之前,长江流域存活的江豚已不到1500头,而洞庭湖水域仅剩200头左右。白鲟更是在2019年时,就被宣告永久性灭绝。这也是长江流域实施“抢救性保护”的开端。总的来讲,中华鲟是洞庭湖最大的鱼类,至于洞庭湖以后还会不会有比之前发现的1125斤中华鲟更大的鱼,就有待世人的发现了。
洞庭湖曾发现最大的鱼有1125斤,如今实行了十年禁鱼,里面最大的鱼有多大呢?
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实行,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大有好转,如今“十年禁渔”计划未到两年就已初见成效。
长江特有鱼类也从32种增加到了37种。如今洞庭湖中虽然还没有发现过超过千斤的中华鲟身影,但是20年未见的管鱼在洞庭湖被重新监测出来,到现在,刀鱼也可以上溯到长江中游和鄱阳湖。洞庭湖附近的村民,经常可以看到乌泱泱的鱼群在到处乱窜,村民猜测应该是湖中的大鱼或江豚在捕食。
因为最近的洞庭湖中,已经出现了不少的江豚成群结伴地在湖中嬉戏,偶尔有几十斤的大鱼跳出水面。
除了洞庭湖之外,多地也有江豚频繁出现。2022年以来,长江南通江苏段就出现了30余次,累计数量超过120只的江豚。去年丹江口水坝泄洪的时候,同样出现了不少体长一米多,重量接近100斤的超级大鱼,说明十年禁渔已初见成效,十年的禁渔期,足够大多数鱼类进行两至三个世代繁衍,十年之后,几十斤,上百斤的大鱼也将随处可见。可能长江十年禁渔期过后,功能性灭绝的白鳍豚也会成群结队地归来,出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