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M7销量紧追理想L7,该紧张的不是理想,而是BBA!

2023-11-25     汽车扒一扒

在一次次不造车的肯定回答中,余承东成为了车圈男神。

只花了5亿就升级而来的问界M7已经爆单了,和一年前赛力斯头疼的卖不出去车相比,今年赛力斯头疼的点则在于,如何快速把这接近10万台问界M7订单交付出去。

最近数据显示,细分市场中问界M7销量直追理想L7,成为中大型电动化产品的TOP2级产品。

市场中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是电动化市场似乎是一个存量市场,是一个此消彼长的生存土壤,理想系产品一定会因为新的对手出现,而被抢走很大一批订单,继而出现销量下滑的局面。

但事实却不是如此,理想的增速在短期内很难被遏制住,即便30万级电动化竞争者越来越多,依然不影响其不断拉升的销量。

电动化的优势如今越来越明显,除了更好的动力驾驶感受之外,更大的尺寸、更好的科技感、更出色的生活方式,都是此前燃油车给不了的。

未来的技术进化方式一定会分流,20万以内越来越注重基本面,续航、充电、可靠性,20万以上产品越来越注重电动化的高品质出行格局,自动驾驶、核心技术推动。

聊了半天,该提到核心词了,BBA。

20万以上过去是BBA的市场,理想的增量就是从BBA而来,AITO的增量同样是来自于BBA,从终端上就能找到直接的答案,BBA降价幅度来得非常快,而且降幅超出预期。

此前不可一世的宝马3系,如今的320版本终端价格已经降到24万左右,即便是所谓的奔驰一哥,C系的价格也已经狂跌。

二线豪华品牌更是直接沦陷,凯迪拉克CT5的终端价格已经跌到20万左右,从运营角度来看,如果不是这些豪华品牌遇到了增量的压力,是绝对不会如此出让利润的。

20万以上的消费格局,过去只有BBA的燃油车可以选择,“另辟格局”的似乎只有丰田THS混合动力架构的雷克萨斯ES300h。

想买30万以上的电动车,在5年前就是个玩笑。

但在今天则完全不是如此,大量的PHEV、EV、REEV产品越来越多,燃油车消费者被大量、快速分流,BBA的损失最为明显。

虽然它们保住了基本的销量面,但平均销售价格却已经明显下滑。

企业在遇到震荡的时候都会先开启降价策略,如果降价策略失效的话才会体现在销量上,BBA目前扛住了第一波电动化的冲击。

所以我说,问界M7抢的其实不是理想的销量,而是BBA的市场,先让BBA没有增量,再让BBA没有存量。

当我们退一步来看BBA的40万以内产品时,包括5系在内的所有豪华车,其实更多的是在兜售品牌价值,在产品端的价值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

举个大概率会被喷的例子,其实在很多人眼里,15万的君威和40万的宝马5系,其实在使用感受上没有明显的差距,它们的差距只存在于配置、加速和品牌上。

虽然容易被喷,但却是一个无法反驳的事实。

严重的溢价,在当下的乘用车市场中其实也在疯狂的挤压BBA的水分,因为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动化产品开始出现,动力表现、科技表现、生活方式都在有着新的惊喜出现,这逐步释放了BBA的价值。

尤其是在85后、90后已经全面进入高端消费市场的今天,20万以上的高端车市场BBA存量战已经打响,想要在未来3年-8年的市场中竞争中国电动化品牌,BBA要做的不仅仅是降低价格,还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af89a80490cef1fb9b232ef1f8bd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