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歌手李玟去世的消息震惊了无数人,“抑郁症”“焦虑症”顷刻之间也变成了高频词汇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许多糖友甚至来就诊时会前来咨询:“大夫,我最近时常感到睡觉睡不好,总是没精神,我是不是也得了抑郁症?”“大夫,我最近做好多事情的时候总是感到乏力,我是不是也需要看看心理医生呢?”“工作压力好大,每天都处在崩溃边缘,血糖甚至都受到了影响。医生,我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在这里我要告诫糖友,控制血糖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心理健康问题。
01
糖友抑郁焦虑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倍
糖友都很熟悉的“五驾马车”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血糖监测、教育与心理治疗,其中心理治疗是我们平日里很容易忽视的一项。《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也提到,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2倍,约2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状况。
焦虑相关障碍在糖尿病患者身上也很常见,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躯体变形障碍、强迫障碍、特定恐惧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糖友若合并有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治疗的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也会增加医疗保健的支出。
02
5方面会导致糖友出现心理疾病
什么原因会导致糖友出现相关心理痛苦的问题呢?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
1.低血糖症状与严重的焦虑表现重叠,使得有些糖友难以区分焦虑症状和低血糖症状。
2.有些糖友在知道自己确诊为糖尿病后,心情十分焦虑低落,更有甚者会因为自己患上糖尿病而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
3.部分糖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过低血糖症状后对低血糖十分恐惧,这也会造成有些患者不敢将血糖控制在目标值之内。
4.患上糖尿病后不能像以往一样随意吃喝,糖友在社交活动中比如聚会过程中服用降糖药物治疗或者打胰岛素治疗感到难为情、出现尴尬情绪,或者因此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久而久之出现情绪低落,孤独封闭,痛苦不适。
5.有些糖友确诊为糖尿病后有病乱投医、急于根治,不遵医嘱,甚至去非医疗机构找寻偏方盲目治疗,或者不规律用药导致血糖不能控制在达标范围,或者长期血糖波动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走路不稳、视物模糊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等,更加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导致心理问题甚至抑郁、焦虑状态。
03
心理状态评估应始终贯穿糖尿病治疗
以上这些原因也许只是糖友出现心理问题的冰山一角,那我们需要怎么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呢?首先,心理状态的评估应该始终贯穿糖尿病的治疗,尤其是对有抑郁焦虑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在病情变化(如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或存在其他心理社会因素时,应特别注意情绪的评估。其次,糖友要正确认识糖尿病,学会接纳、理解糖尿病。糖尿病作为目前极为常见的慢性病,只要科学合理地对待它,平时的日常生活并不会受到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寿命近年显著提高,已接近一般人群。再次,要合理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糖友遇到负面情绪时,要学会及时化解。平时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包括抗阻运动、打破久坐、保证充足的睡眠等均对糖尿病的管理至关重要。在遇到难以化解的不良情绪时,也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主动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将不良情绪扼杀在萌芽之中。最后,在面对自己难以解决的心理困境时,要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有经验的精神科医师的帮助。
糖尿病是“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所以无论是糖友自身还是糖友的家人朋友,都要密切关注其心理健康,如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希望糖友及其家人朋友,都能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保持好心情。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内分泌科 王潇颖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崔丽梅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