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美人的情欲大片,每一分钟都让人欲罢不能

2023-10-09     独立鱼电影

原标题:顶级美人的情欲大片,每一分钟都让人欲罢不能

嘿,又到了每周日奇情专栏的时间了。

俗话说,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8天的假期说没就没。

更要命的是,连续7天的工作日紧随而来。

尤其是此时此刻。

明明已经工作了两天,却猛然发现明天又是星期一。

在这样的情绪之下,鱼叔想起一部十分应景的老片。

它有许多别名,其中一个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忧郁的星期天》

电影的女主,则是欧洲顶级美女演员,艾丽卡·莫露珊

她曾凭借这部电影火遍全球,成为无数人的梦中情人。

今天的专栏,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她的神颜。

以及这部凄美浪漫的爱情片——

《布达佩斯之恋》

Gloomy Sunday -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布达佩斯之恋》这个名字,的确比《忧郁的星期天》要来的浪漫。

但我倒觉得,后者更符合故事的本色,也是原著小说的名字。

小说的创作灵感,则来自于一首1953年发表的同名歌曲。

这首曲子可不一般。

是网传世界三大禁曲之一

为何被禁?

据说,这是一首“可以杀人的歌曲”

有传言,自打这首歌被发表,先后有100多人因为听了此曲而自杀。

1936年,一名匈牙利的制鞋匠在自己的公寓自杀。

警方调查时,发现现场的遗书中有一段《忧郁的星期天》的歌词。

接着,匈牙利的一个酒吧中,乐队演奏完这首歌曲,一个青年大喊“我受不了啦!”。

而后掏枪自杀。

后来,歌曲传到德国、英国、美国等地,这些地区也陆续出现与之相关的自杀消息。

当时不少欧美的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乃至灵学家都在研究这首歌曲的“魔力”,但并未有任何定论。

于是,英国BBC电台决定禁播《忧郁的星期天》。

到了2004年,央视的《社会记录》栏目,还专门做了一起有关这首歌曲的节目。

可见这首歌的威力之大。

不过,以上这些还都是传言。

在电影中,却实打实地有100多人因为这首歌而自杀。

起先,这些人还都只是沉迷这首曲子的婉转哀怨。

可在一遍遍细品后,却好像感受到无尽的悲伤与痛苦,便在音乐中自杀。

因此,人们都称之为“受诅咒的曲子”

究竟是谁诅咒了《忧郁的星期天》?

是一段有违常理的感情

上世纪30年代,在布达佩斯的一家餐厅里,有一名美艳四方的女招待伊洛娜

不少来这里用餐的客人都是冲着她而来的。

其中也包括一名德国商人,汉斯

为伊洛娜狂热的他在离开布达佩斯的前一天直接向伊洛娜求婚。

可惜被婉拒,心碎的汉斯直接跳河自杀。

好在被餐厅的老板救下。

这位老板也是伊洛娜的情人。

老板与伊洛娜本过着幸福自在的生活。

直到一位流亡而来的钢琴师,来到餐厅应聘。

用一首动人的钢琴曲,赢得了餐厅的工作,同时也拿下了伊洛娜的心。

碍于老板,两人只是放任情愫蔓延,没有展开实质性的行动。

直到伊洛娜生日这天。

老板当着全餐厅的宾客,以宣誓主权的姿态送伊洛娜礼物。

见此,钢琴师再也按捺不住自己。

他弹奏了一首专为伊洛娜所作的曲子,将自己所有感情付诸于其中。

这首曲子,就是《忧郁的星期天》。

动人的旋律打动了餐厅的所有人,当然也包括伊洛娜本人。

在回家的路上,她难以自制地吻上了钢琴师,就在老板的面前。

面对着样的情况,老板居然没有生气。

他甚至表示了对“情难自已”的理解,还主动给了伊洛娜选择的机会。

不出所料,伊洛娜选择了与钢琴师共赴热烈。

不过,这并不代表伊洛娜与老板的关系就此结束。

二人都放不下彼此的感情。

而钢琴师也不忍心因为自己,破坏了他们的关系。

于是,三人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共识,构建起一种微妙而平衡的三人关系。

情欲的快乐,也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加倍浓厚。

三人行,情欲电影的偏爱。

鱼叔之前和大家聊过的不少部电影,都带有这样的元素。

像是《天使的性》和《你妈妈也一样》。

的确,本该是两人的感情发生在三个人之间后,纠缠、微妙、混乱的关系足以刺激观众的情绪点。

《你妈妈也一样》

而这种不受道德约束的关系中所展现出的爱欲与人性,更值得深思。

像是那部经典的《祖与占》。

六十年前的老片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用三人行对道德进行重塑。

而是彰显了女性意识存在。

区别于其他将女性作为客体的影视“惯例”。

这部电影则是将女性作为主体,在纠缠的关系中诉说女性的欲望与野心。

《祖与占》剧照

《布达佩斯之恋》亦然。

它同样借由三人行,展现出人们对爱情的“贪心”

在伊洛娜和钢琴师互通心意的那天早上,他们在市场遇到了购买材料的老板。

老板看着甜蜜的二人,说:

每个人都想一箭双雕。

一是肉体,一是心灵。

伊洛娜与老板在一起四年,十分合拍。

工作上。

两人一主一次,一外一内,一柔一刚。

将宾客服务得周到,也将餐馆经营得红火。

肉体上。

伊洛娜爱极了老板的体贴与热情。

也十分享受与老板在温度适中的浴缸里探索快乐。

但两人却在心灵上,总是欠缺些什么。

伊洛娜也是学习音乐出身,只是因为各种缘故不再继续。

她依旧会留恋音乐带来的触动,看到好钢琴忍不住弹上一弹,获得一些心灵抚慰。

而老板擅长的是美食与生意,对音乐并不在行。

他只知道,一架好钢琴可以让餐厅增色不少,但音乐太好,也容易让人们忽略餐厅料理的美味。

钢琴师的到来,却完美地回应了伊洛娜在心灵上的需求。

从第一次听见他的琴声后,伊洛娜就明白知音出现了。

钢琴师手指尖跳动出的音符,是老板永远说不出,也不懂的情绪。

灵与肉的平衡,听起来像极了《布拉格之恋》的故事。

两部电影甚至连片名都如此相似。

不过,比起前者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关系,《布达佩斯之恋》中的三人行又有些不同。

伊洛娜、老板与钢琴师之间,几乎不存在纠结与痛苦。

三人的关系极其和谐

在头一次看到自己的情人与别的男人亲热时,难过必然涌上老板的心头。

但或许出于商人的本能,他很快明白:

分成两半的伊洛娜对我而言,总比没半个好。

更何况,他也是真心爱着伊洛娜。

而对于钢琴师而言,老板则具有栽培之情。

如果不是老板利用自己能力,帮他谈成录制唱片的机会,自己也不可能凭借《忧郁的星期天》一炮而红。

加之,他也清楚地明白,自己只有热情与理想,并不懂市场与经营。

因此,他也是打心眼里,佩服和敬仰老板的能力与担当。

至于伊洛娜,她就像一条纽带,一座桥梁。

连接、承载着两位男士的情感,并给予反馈。

实际上,在原著小说中并没有伊洛娜这一角色,她是电影的原创

而她的存在,就让电影故事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有了象征:

伊洛娜代表感情。

钢琴师代表理想。

老板代表物质。

当他们相遇后,就形成了完美的关系闭环。

观影中,我常多次感叹这三人关系的融洽与美好。

更何况,还是发生在战争时期。

此时,连蜡烛都成为了只能偷偷买卖的“违法”物资。

三人之间的情感依旧稳定柔和。

这样美好的感情,在特殊时期下,就像人们心中最温暖的光亮。

然而,电影并没有让这光亮一直存留。

钢琴师后来以令人心痛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自杀了。

因为忍受不了德国纳粹的羞辱。

爱情,并不是《布达佩斯之恋》的核心表述。

战争对人性的考验才是。

因为战争爆发,餐厅里常见的食客越来越少。

取而代之的,是喝得醉醺醺的德国军官。

还记得开头我提到的那个德国商人汉斯吗?

他就是其中一员。

在离开布达佩斯时,汉斯将其当做手足兄弟,势要在将来报答救命之恩。

可当汉斯真的回到布达佩斯时,却变成了一名高傲的纳粹军官。

他虽然嘴上依旧将老板当做朋友。

但在公开场合,还是要求他尊称自己为上校。

用餐期间,他还要让老板讲笑话来取乐。

老板不得不照做了。

因为他是犹太人

二战期间,大约有60万名匈牙利犹太人被杀。

老板需要向身为德国军官的汉斯寻求庇护。

之后,他又要求钢琴师演奏《忧郁的星期天》。

汉斯的态度中,充满了蔑视与羞辱。

而钢琴师则因为自尊与对德国人的厌恶,拒绝演奏。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汉斯几乎要掏枪的时刻,伊洛娜走了出来。

她拿起钢琴师为这首曲子写好的词唱了起来,并请求钢琴师为了她弹琴。

老板与伊洛娜这一系列妥协行为,敲醒了钢琴师。

他无法忍受自己看着最亲近之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自己这样做。

于是,他选择离开。

钢琴师的死亡,也让老板明白了《忧郁的星期天》传递的信息——

要有尊严的活着

我想那首曲子是要说,人人都有自己的尊严。

我们会受伤,会受屈辱。

这些都熬得过去,只要我们还保有一点自尊。

但只要再有人对我们当头倒下一桶屎尿。

或许告别现世是比较好的选择。

拥有自由,就是一种尊严

当钢琴师不再拥有弹琴的自由时,他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所以他和世界说了再见。

而老板呢

虽然他本人受到了汉斯出于“友情”的保护。

但却得知了,汉斯通过“拿钱买命”的方式,帮助有钱的犹太人避免被抓进集中营的事实。

他明白,自己的自由也要走到尽头。

而汉斯之所以会庇护老板,也不是因为报恩。

是为了获得伊洛娜的信任,从而得到她的肉体。

老板最终还是被拉上了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

面对前来求救的伊洛娜,汉斯终于撕开了自己伪善的面具。

一直以来,在性爱上都是热烈、大胆的伊洛,在面对汉斯时却一直蜷缩着身体,捂着胸口。

此时,她的尊严也伴随着失去自己身体的自由而碎落一地。

只是,伊洛的牺牲并没有起到作用。

汉斯当着老板的面,带走了另一个交了钱的犹太人。

望着汉斯离去的身影,站在火车上的老板却露出了笑容,因为他最终没有妥协。

荒谬的是。

在战后结束的几十年后,没人记得这些为了尊严死去的人们。

却大声赞颂汉斯是在战时拯救了百名犹太人的英雄。

将这种错位,再听《忧郁的星期天》,就有了不一样的意味。

杀死人的,从来不是一首歌。

而是践踏尊严的时代与扼杀自由的权力。

不由得想起康德一句话:

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助理编辑:旺达的托马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a5acb86cf2cc5834e0e149f555b2c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