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晚年回忆:淮海战役的失败,蒋介石要负主要责任!

2022-02-24     军武四分三十三

原标题:杜聿明晚年回忆:淮海战役的失败,蒋介石要负主要责任!

1948年11月6日开始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但它却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淮海战役爆发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至淮河的广大地区之上,在这一场很多个“最”的战役中,国共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整整约一百多万的人马在广阔的华东大地上交战。

随着国民党军的落败,解放军直逼长江,下一步就是解放战争最后的乐章“百万雄师过大江”。而在这场大战还没爆发前,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就精心筹划了一套方案准备在徐州地区打一场大战。

杜聿明精心设计的作战方案如果能够得到认真执行,那么国民党或许还不至于落得惨败,可是杜聿明的作战方案直接被蒋介石给否决了。杜聿明晚年回忆淮海战役时感叹如果按照他的作战计划部署就可获胜。杜聿明的作战方案是什么,又为什么会遭到蒋介石的否决?

今天博览历史就来带大家一起了解让杜聿明念念不忘的淮海战役。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文章,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

兵败淮海耿耿于怀

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生,可谓是“天子门生”,在裙带关系严重的国民党内,杜聿明能够步步高升,与他是蒋介石的学生这一身份有着莫大的关系。

国民党内有着不少能力出众的将领,他们大都是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之下脱颖而出的人才,譬如国民党内的张自忠、孙立人、王耀武等人,在抗日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无愧抗日名将的称号,这其中当然也有我们这期视频的主角杜聿明。作为国民党军中的一员猛将,杜聿明在解放战争中与解放军多次展开交战,最终兵败淮海战役,

刚被俘时,杜聿明内心极其绝望,甚至感到一丝不服气。为什么杜聿明不服气呢?这是因为他并不认为淮海战役的失败是由于他的指挥所导致的,甚至在淮海战役的不同阶段杜聿明也提出了十分合理的作战计划,但他这些作战计划都被蒋介石给否决了,因此淮海战役的失败,蒋介石是要负主要责任的。杜聿明后来回忆称,他是以赴刑场的心情去战场的。

在被派往徐州之前,杜聿明先是在东北战场上与解放军进行了一番较量。

1947年5月,北满的东北民主联军开始渡江南下,对着国民党军发起大规模的夏季攻势,在东北民主联军轮番的铁拳锤击之下,杜聿明接连遭到惨败,他日夜谋划,但却无力扭转战局,以至于忧郁成疾,灰头土脸地离开东北,前往上海治病。

1948年6月,杜聿明被蒋介石任命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虽为副司令,但由于徐州“剿总”正司令刘峙实在太过无能,因此徐州的国民党军皆是由杜聿明指挥。

在1948年的春天,杜聿明就给蒋介石出了个主意:“集中强大的机动兵团,吸引解放军攻击某一据点久攻不下,待其攻击顿挫时,出动机动兵团与之决战。”

当解放战争打到1948年时,不仅是解放军筹划着准备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就连国民党军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决战。早在1946年解放战争刚刚打响后,国民党军就自恃兵强马壮想要与解放军进行决战,但此时解放军还处在战略防御阶段,一边歼敌一边发育,等到敌我力量发生扭转之时,决战才会爆发。

1948年下半年,蒋介石采取杜聿明的这一作战方针,决定仅守郑州、徐州、济南三大战略要点,集中一切兵力妄图与解放军决战。而等到1948年9月底,国民党军在徐州附近的部队集合整补的时候,华东解放军率先发起了济南战役,并组织了强大的打援兵团。

9月17日蒋介石命令杜聿明率领第2、第13兵团从徐州出发北上驰援济南,但济南战役的进展实在是超出了国民党方面的想象。杜聿明指挥的第2兵团由商丘北援,在发现兖州附近有解放军强大的打援兵团后不敢北进。蒋介石对于济南的要求是必须死守,原本王耀武准备弃守济南,却被蒋介石给劝了回来。

解放军历经8昼夜的激战,在徐州、青岛之敌还来不及集结完毕北援的情况下,全歼守敌攻克济南。蒋介石甚至亲自乘坐飞机到济南上空观察后才敢相信济南已被攻克。

济南战役结束后,杜聿明已经认识到争夺中原的重要性,于是他提出《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准备主动出击先发制人。杜聿明总结了以往国民党军的失败教训,认为之前“以一定的兵力坚守主要战略要点,吸引解放军攻击,待其攻击受到顿挫时,再以强大的机动兵团由外线增援”的作战计划已经被证明了不能成功。

如今解放军的攻城能力不容小觑,于是杜聿明计划集中徐州的主力部队趁解放军中野、华野东西分离之际,攻击华野的一部分,以振奋士气。

筹备计划遭到否决

杜聿明首先判断了敌我双方的兵力,解放军这边兵力约60余万,国民党军这边约70余万,且解放军装备劣于国民党军。在战场双方态势上,9月24日解放军攻克济南后,并没有发动攻势的行动,中野主力在豫西整补,华野主力在鲁中及鲁西南地区,预计再过二十天或一个月后解放军就会发动攻势。

国民党军这边主力集中在苏北一带,以徐州为中心,且济南战役徐州的国民党军来不及参加战斗,因此仍有充沛的力量。综合各种情况判断,杜聿明对于自己这个主动出击的作战计划十分有信心。

杜聿明计划在中野华野东西分离时,主动寻求华野一部一举击灭,由华中的国民党军牵制住中野阻止其增援,以徐州的国民党军向华野主动进攻。杜聿明的重点是让华野和中野不能会合,而我军淮海战役的谋划就是让中野和华野共同配合。

但当9月30日杜聿明兴冲冲地带着这份计划飞往南京交给参谋总长顾祝同核定时,顾祝同表示他做不了主,让杜聿明上北平去找蒋介石,此时蒋介石正在北平督战,东北战场上辽沈战役已然打响。10月2日杜聿明飞往北平,晋见指挥东北战事的蒋介石。但此时蒋介石正为东北战事而头痛不已,哪里还顾得上考虑华东的战事,等到第二天蒋介石才批示“此案可行,交顾总长核办。”

回到南京后,杜聿明又征得了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的同意,终于杜聿明带着这份作战计划回到徐州,并于10月7日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召集各兵团司令进行商讨,准备于10月15日开始行动。此时解放军这边,粟裕还正在和中央商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部队也处在休整时期,如果杜聿明提前发动了进攻,那么华野就要被动迎战,一切都成为了未知数。

10月15日,邱清泉、孙元良、李弥等3兵团做好了进攻准备,企图在兖州、济宁等地寻找解放军一部发动进攻。15日清晨,杜聿明正上车准备出发到前线指挥,突然蒋介石在南京打来电话,命令他不要执行这一计划,紧急乘飞机到东北去“救火”。

此时辽沈战役进行到关键时刻,东野对锦州发起了攻击,并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为了挽回败局,蒋介石紧急将杜聿明调往沈阳。10月15日,杜聿明从徐州飞往沈阳,次日,锦州失守。杜聿明想要发动他的作战计划,但蒋介石可顾不上什么徐州。杜聿明的作战计划就此泡了汤,徐州的国民党军从杜聿明离开后至11月6日淮海战役发起前的这21天时间里,一直停止在原来的状态没有丝毫动作。

东北战场国民党军已然落败,蒋介石这时才开始想起来徐州,于是匆忙制定出了一个《徐蚌作战计划》,在指挥官上蒋介石希望白崇禧担任总指挥,但白崇禧却坚决推辞,蒋又希望杜聿明来指挥,可杜聿明又被他紧急调往了东北,于是最终以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11月5日国民党军召开军事会议,部署该计划,命令各部回去行动,但他们不知道此时已经来不及了。

11月6日解放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淮海战役,一时间徐州方面乱作一团。

11月8日杜聿明从葫芦岛指挥完毕回到北平,在与傅作义吃饭时,杜聿明得知何基沣(feng)等部起义了,杜聿明心底涌出一股恐惧感,他急于了解徐州情况,当晚便飞往南京找到顾祝同。杜聿明问“为什么徐州附近我主力不照徐蚌会战计划撤退到蚌埠呢?”顾祝同回答“来不及了。李延年未撤退回来,共军就发动攻势了。”

此时杜聿明顿感大势已去,他觉得徐州战场就如同一个刑场,自己去了不是被打死就是被俘。但杜聿明还是被蒋介石派往徐州,任务是解黄百韬之围。

穷途末路败局已定

到达徐州后杜聿明了解完战况判断华野主力目前不是直接进攻徐州,而是希望集中主力消灭国民党军兵团,以有利打援,因此可以大胆调兵。

杜聿明相应提出两个方案,一个是大胆地让黄兵团坚守碾庄,13兵团守徐州,第2、第16兵团会合先击破中野,关键就在于黄兵团是否能坚守住一段时间。而中野的力量要比华野小,且在淮海战役之初兵力集结也尚未到位,如果国民党军集中三个主力兵团来围攻中野,兵力上是占据优势的。

但这一方案遭到了刘峙的坚决反对,反倒是杜聿明提出的保守方案,得到了刘峙等人的认同。那就是以16兵团守徐州,第2、第13兵团全力解黄百韬兵团之围。但国民党军在解放军的阻击之下根本难以打到碾庄,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在碾庄被歼灭。

11月23日,杜聿明和刘峙到南京开会,蒋介石又采纳了新的作战计划:徐州方面主力向符离集进攻,孙元良、黄维兵团向宿县进攻,南北夹击以打通徐蚌间交通为目的。蒋介石对杜聿明说“你回去马上部署,向他们进攻。”杜聿明却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果孙元良和黄维兵团兵力不足打不通,那黄维兵团就有陷入重围的危险。

杜聿明建议抽调5个军的兵力加入战斗。蒋介石表示5个军不行,两三个军还能想办法调,他让杜聿明先回去部署进攻。其实当时蒋介石已经无兵可调,而眼看蒋介石许诺的援军迟迟未见,黄维兵团本想去救黄百韬,自己反倒也被解放军围困。

11月28日杜聿明来到南京,与顾祝同商讨如何挽救战局,杜聿明质问为何说好的援军一个军都不见。顾祝同满脸愁容地说“你不了解,到处牵制,调不动啊。”杜聿明急了“既然知道不能抽调兵力决战,原来就不该决定要打……目前挽救黄维的唯一办法就是集中一切可集中的兵力与敌人决战,否则黄维完了,徐州不保,南京亦危矣。”顾祝同也十分丧气地说“老头子(蒋介石)也有困难,一切办法都想了,连一个军也调不动。现在决定放弃徐州,出来再打,你看你能不能安全撤出?”

杜聿明表示要放弃徐州就不能打,要打就不能放弃徐州。唯有让黄维坚守以牵制敌人,徐州的部队果断撤出不再恋战。蒋介石对此表示同意。

杜聿明率部准备撤退,我军迅速对其发起追击,拦截。没想到除了解放军不想杜聿明撤退,就连蒋介石也横插一脚。

1948年12月3日,杜聿明率部按计划向永城方向撤退,途中突然接到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蒋介石推翻之前制定的放弃黄维的作战计划,命令杜聿明停止撤退转而去解黄维兵团之围,杜聿明尽管知道蒋介石此举必致全军覆没,但杜聿明担心自己撤退而不按照蒋介石的命令行动,战后蒋介石必会把战败之责完全归咎于他,到时候也难逃一死。

战亦死,不战亦死。杜聿明选择服从命令,掉头折返继续向解放军发起进攻,随即他也被解放军围困。

1949年1月9日杜聿明趁着夜色突围,10日凌晨杜聿明被解放军俘虏。经过教育改造,杜聿明重新回归社会,度过了他的后半生。而淮海战役的失利,使得蒋介石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国民党的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本期文章的朋友点赞评论关注支持一下吧,咱们下期再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a3b3ff64d4824a21d0530694c785a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