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让文物“活”起来,优秀文物成为文化交流的“金名片”

2019-10-12     国家人文历史

文|李思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莫高窟考察文物保护工作

习近平指出,在文物工作中,要“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各级文物部门要不辱使命,守土尽责,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深有体会,他对《国家人文历史》记者表示:“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各项工作,比如考古学、文物保护等等,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下,更强调让文物要在当代社会发挥作用,用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让文物活起来’。这是我们在认识上、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非常重要的一个进步。另一方面,考古工作、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社会性的工作,也需要我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

的确,文物作为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珍贵遗产,需要在当今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除了辽宁丹东“致远舰”沉船遗址和四川彭州江口沉银遗址等考古发掘取得重要发现之外,发掘和保护红色文物,更成为十八大以来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亮点。据统计,近年来全国登记革命旧址3万余处,基本摸清了革命文物的“家底”。随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一大批重要的革命旧址获得抢救修缮,并且对外开放。一百余处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近300处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参观人数每年突破8亿人次。从2016年起,以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国家文物局启动了“长征——红色记忆工程”,将长征文物保护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一批重要长征文物打造成红色旅游经典品牌。与此同时,抗战文物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大力投入。这些红色旧址、文物的整理和保护,不仅为开展红色旅游,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提供了助力,更重要的是,正是通过整理和发掘这些红色文物,向全国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2017 年3月27 日,“ 秦汉文明”特展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拉开序幕。

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博物馆建设也迎来了新高潮,陈列展览和社会效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截至2016年,全国拥有的博物馆数量已达4873家,是1978年的13.8倍,1949年的232倍,而且还在以约每年200家的数量增加。不仅是国有博物馆,全国非国有博物馆获得了高速发展,从2011年起,仅5年时间数量就从535家增长到1297家。其中,像四川省建川博物馆,就从17个馆增加到2017年37个馆,平均每年新入藏30万件藏品,连续五年已有100多万件藏品新入藏。据统计,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近3万个,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约11万次,参观人数每年约9亿人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中央财政还每年约投入30亿元,为全国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提供经费,并且健全博物馆功能,提升陈列展览水平。馆藏文物展示保存条件全面跃升,可移动文物修复取得新进展,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实现突破,五年累计完成1000余项可移动文物修复和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项目、修复4万余件珍贵文物。不仅如此,2018年伊始,《国家宝藏》和《如果国宝会说话》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更是成为新时代下博物馆文物保护宣传工作的新突破。通过这种方式,文物保护工作者做到让文物“活”起来,有效地提升了文物保护的社会关注度,使得文物保护工作的全社会参与成为现实。

随着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完善,中华文明的众多优秀文物,不仅在国内起到了普及中华文明、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金名片”。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中国文物系统每年平均举办文物出入境展览约100个,一些对外展览更是成为中国对外宣传的“国家名片”,如赴法国展览的“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赴美国“秦汉文明”展;赴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赴日本的“三国志特展”等,所到之处无不激起当地民众极大热情,成为宣传中华文明、彰显中国软实力的最佳“外交使者”。

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未来,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还将继续前行,不仅会让文物“活”起来,还会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在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上行稳致远、再上新台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X-JxG0BMH2_cNUgLs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