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周杰伦打榜赢过蔡徐坤,是打击了这虚妄的时代,还是被绕进去了

2019-07-24   萝严肃

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

mszhangziyan@foxmail.com

因为一个“周杰伦微博数据差”的问题而引发打榜大战,终于在昨天落下帷幕。

粉丝加上庞大路人军助力周杰伦超话登顶,周的超话影响力超过1亿分,打破微博记录。




周杰伦粉丝经过限定一周的打榜意满而归,表示玩过这次就算,以后再也不约。




此前在微博超级话题榜上长期位居第一的是蔡徐坤。

经此一役,蔡徐坤粉丝联合发声明表示,退出微博各项数据榜单的竞争,今后将把数据重心放在舞台、音乐、时尚、品牌等方面。



——我第一眼看成了蔡徐坤粉丝宣布以后不做数据了,仔细看看发现还是做数据,那意思就是有蔡徐坤内容的还是爆转,在微博打榜免了。

事情是这样的,7月16日也就是上周二,网络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周杰伦微博数据这么差,为什么演唱会还难买啊?”


微博有人转载了这个帖子,转发出去五万多条,过于震撼。







最终这个帖子的现场


只在流量思维里消费的年轻人,想法已经完全本末倒置:“他的粉丝总不会什么也不干吧?”“演唱会这些东西要和粉丝挂钩的。”“大家专辑销量都差不多,就觉得数据也应该差不多。”


小妹妹,粉丝们之所以做数据是因为那些爱豆的歌除了粉丝没人听,演唱会除了粉丝没人看,代言除了粉丝没人在意甚至很难有普遍的号召力。

而一个真正的大明星,出歌大家都爱听,演唱会不是粉丝也会有兴趣看,代言只出一个形象就行了,一家老小谁不知道那是周杰伦代言的电动车!(没有黑周杰伦的意思。)




然而这件事的衍生结果是,周杰伦粉丝们忽然中二病发作燃起了熊熊斗志,不就是打榜吗,我们也打!

大多数周杰伦粉丝是连超级话题都不知道,最初不断有杰迷发博求问“怎么打榜”,迷茫又彷徨。



教程出炉的那一刻,我也被震撼到了,原来做数据三个字,这么麻烦!我还以为是每天带超级话题发安利就好了!


像很多流量粉丝一样,控评文案送到了


催数据贴的表情包也应运而生。



粉丝互相指导发帖格式


互评攒积分


周杰伦的超话排名,从17日从超话60名开始,一路畅通无阻地上升。


到了20日早上歌迷网官方微博传来捷报,已经上升到排名第二。


但是,到了第二名就停住了,始终超不过蔡徐坤。

之后这一天的双方粉丝的激战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甚至有“微博720事件”这一说法。

一开始蔡徐坤的超话影响和周杰伦影响力都是1千多万。周杰伦粉丝不断追赶,可是蔡徐坤的影响力就是稳稳拉开周杰伦10万的差距。


双方从两千万升到三千万、升到四千万都是如此,周杰伦粉丝硬是嗑了一天都没将超话第一嗑下来。



到20日晚上,短暂出现过周杰伦排名超越蔡徐坤的画面,但是随后又被蔡徐坤粉丝反超。双方激战如此,导致夜间微博服务器几次瘫痪。

蔡徐坤粉丝的守榜能力之强让周杰伦粉丝感到一丝绝望,甚至发出天问:怎么我伦永远跟蔡徐坤保持着10万差距呢?


还有周杰伦粉丝怀疑有打榜黑幕。


实际上,蔡徐坤粉丝里的资深数据粉丝都是身经百战,都是存好了积分的,会看着抛分保持个10万差距。


于此同时呢,因为周杰伦冲榜事件屡屡上热搜,早就引起更多周杰伦粉丝与路人的关注。


眼看超话榜上,周杰伦超不过蔡徐坤,就有很多路人都来助力。

帮助周杰伦冲超话人越来越多,终于在21号凌晨,正式传来周杰伦超话登顶的消息。


而此后,大家为周杰伦冲热搜的热情也还是还停不下来。

21号当天,包括林俊杰、郎朗、李现、陈赫、林更新、刘畊宏、蒋梦婕、郭艾伦等等明星都开始给周杰伦打榜,带起更多的路人参与。


众人拾柴火焰高,最终周杰伦超话影响力在今天凌晨突破一亿,打破微博记录。

而蔡徐坤在追到5700万时已经处于放弃状态。


最终,在强大的路人参与度下,周杰伦达成超话数据破亿成就。




————————

在这次超话“坤伦巅峰之战”的背后也有一个长期的问题,太多流量的粉丝沉迷于数据,给日常生活里的娱乐消费造成了很多罗乱。

前面吴亦凡闯美,粉丝集资给美区iTunes榜单注水。


后有蔡徐坤微博一亿转发,粉丝买数据、流量造假被批,登上央视新闻。






上个月,帮助蔡徐坤微博获得1亿转发量的幕后推手“星援”APP被查封。

该app仅仅是接单刷流量,半年吸金800万。。。




给周杰伦打榜的群众运动,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之前微博作家榜的搞笑事故(复习指路),一开始无人在意这个榜只有卖腐伪作家粉丝在打投,江南无意中给自己投票引发了粉丝投票,继而所有知名作家都被打了上去,足可见在“作品流传度”方面,路人随便一点击就能毁掉粉丝的“做数据”。


但两件事有个显著差异是:操作难度。

作家榜是点击就投票,最多20票,就算你有好几个想投的作家,顺手点点就完了,不然也没有江南手滑点一下给自己投票就被粉丝发现的意外了。


而超话排名这个事情,我是经过了周杰伦粉丝打榜事件,才知道竟然有这————么复杂,要找到超话入口,关注,领取积分,做任务,最后还没完,要送分……我的天哪。




每天忙这些有什么意义!




我不想说流量的粉丝每天都很闲竟然在做这个,但我非常非常质疑这套操作的意义。

用社交网络上的数据来权衡一个艺人的热度,没问题。

如果有个合理的算法,我相信会体现出来这种结果:普通受众关心的是有国民度的演员、歌手、主持人,而且艺人热度跟他们的作品和新闻点相关;新晋爱豆的粉丝群体粘性大且忠诚且活跃。

这二者明明可以互不矛盾互不打扰,而现在这变成了针锋相对的事情。

流量粉想让爱豆“出圈”“出实绩”,方式竟然是疯狂在数据造假上想办法,每个人都开小号,重复发言,伪造数据。

周杰伦的打榜是人肉动员的结果,但是我还是想说,正常人谁会没事去超话里整那些没用的?

超话排名根本是一个操控粉丝心理的伪榜单,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你拿着超话排名去大街上问,路人能认识几个里面的艺人?

周杰伦没有超话排名,但是他是热搜常客吧,我今天很努力地数了一下他大概上半年就上了90多次微博热搜。


而且周杰伦又没有营销的需求,今年又还没营业又还没发新歌,(周杰伦粉丝:别说了!),连他去戛纳都躲起来看老婆而已!


这样的关注度,纯粹是因为他是周杰伦。

如果有一个合理的算法,就能体现出周杰伦在各个年龄层的影响力还是远超新晋爱豆的。

帮周杰伦做数据的众人,感情之真挚,加入新游戏之兴奋,完全可以理解,但他们同时也陷入了另一个思维怪圈。

—周杰伦到底需不需要流量、数据和超话榜的认同?

—标准答案:不需要。

—周杰伦的国民度体现在哪里?

—标准答案:歌曲传唱度、演唱会受欢迎程度,总而言之三个字“靠作品”。

好的,以上答案我们都200%认同,那何必要去帮周杰伦做数据??

群嘲“周杰伦数据不好”这个话题因“周杰伦不需要数据”而起,却以“周杰伦数据最好”而大结局,这不是恰恰说明流量思维太容易捆绑人了吗?


(粉丝会最早的发声:周杰伦不需要做数据)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戏谑的成分,例如到周末,首页上越来越多人因为好奇而参与了打投,完全是参与集体行为艺术的心情。

一辈子参与打投的人们,花20分钟体会一下专业轮博工人每天在干啥,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


但换个角度来看,自视为“中老年粉丝”“夕阳红粉丝”的人,选择一个自己不认可的工具、一种自己不认可的计算方法,来集体较真,这里面有一种逻辑上的不自洽。

周杰伦超话的大规模打投也跟去年的“山争哥哥”风潮不一样。

上一次某论坛有年轻网友问,徐峥超话签到一共22人,《我不是药神》票房口碑大爆,是否说明这种数据无用。


于是激发了徐峥超话的活跃度,大家发明了“山争哥哥”,玩了各种梗。


这个里面搞笑是第一因素,也没人在意过徐峥超话最后几名,玩几天就散了。大部分人是徐峥的观众,而不是“粉丝”,最多是“好感路人”。

周杰伦的走红创造了很多行为方式和音乐表达上的独特范式,作品影响力很大不用说,同时他作为艺人也有比较强的圈粉属性,有真正意义上的“粉丝”。

这才有最后越来越较真,不只是“玩梗”的做数据盛况。

粉丝加路人,气不过的加上好奇的凑热闹的,这么多人,不知不觉,夜以继日地,就这样掉进了“超话”这种纯粹在折磨粉丝的玩法中。


我为什么说超话是折磨粉丝?

因为它对数据的考核导致大家的发言不在意质量,只在意“刷分技巧”,耗时耗力,最终结果是复制粘贴和重复劳动而已。

请看,点进周杰伦超话,这些内容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我深深怀疑,大部分这几天奋战着的周杰伦粉丝或歌迷或听众或好感路人,都没有仔细看过这些文字内容。我们明明是在意作品和有效表达的人,为什么要做这个?


给周杰伦打投的粉丝虽然是自诩“夕阳红团建”,但这都是年轻人的游戏而已。

蔡徐坤粉丝与周杰伦的粉丝,主力都是18岁—34岁的年龄段,蔡徐坤18岁以下的粉丝占比比周杰伦多,同时,他35岁—44岁粉丝的占比同样超过周杰伦。



这个繁琐的游戏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周杰伦粉丝建立起了跟流量粉丝类似的求胜欲和莫名执念。



(打投这个动作没必要配这句话,周杰伦赢在音乐。)


我也相信,在中国,80后、90后、00后这几个代际之间的差异,绝对没有80后跟60后70后之间的那么大。

基本上现在40岁以下人多少都有长不大的的彼得潘心理,在父母都成家立业的年纪,80后、90后依然在不同程度上留着极强的游戏心态,(这某种意义上是好事,不要失去童真嘛),因此为周杰伦打投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可参与的集体游戏。

最终周杰伦从5000万到1亿的数据量,是这个游戏在到达狂欢节点时导致的爆发。




此外,我还想说,超话排名真的是一个完全不用在意的结果。

要知道,一个不追星的人是多么难发现超话。

它在微博发现页中间页卡的最右边一个选项,除了粉丝谁没事到了里面看啊???登上超话第一甚至非粉圈都不知道诶!连个推广作用都不一定有!




哪怕是爱豆的微博、品牌剧组官宣爱豆合作的微博,很多路人也是不去看转了多少条的。

就为了普通大众根本看不见的那个世界,粉丝主动组织砸钱造假。


还有公司下场。


各种买榜、打投app应运而生


这套机制赤裸裸的就是在利用粉丝心理而已。

出于对流量思维的厌恶,大家准备证明周杰伦强过数据流量,证明的方式竟然是,打了一周超话榜,轻而易举地被绕了进去。

整个“超话争议”里,最应该指摘的是设计这一套机制的人。

他们让粉丝成为苦力,骗去他们贡献“活跃度”,明明不是某个公司的员工,却变成了各种为KPI劳作的工具,日活有了,流量有了,商业有了。规则呢?谁也说不清什么规则。

流传这样一张截图,微博高层来去之间甚至笑话着打投的粉丝。



“流量至上”根本是当下一个难以逃过的思维陷阱、和一个令所有人无法抗拒的速食获利方式。

媒体用阅读数来考量一个文章的成败。我已经极少看到有写作者说,“这个我写得很开心”,而是看到朋友圈里越来越多前辈老师说,“哇我们这个竟然爆款了,带来涨粉多少多少”。

品牌用社交网络数据来开展工作。流量好,那就是“这次我们引发了年轻人的关注”,也许一个最符合品牌精神的主意没有激发流量粉做数据,那就不如直接召唤出流量粉来劳动。

以前我们常常说商业不等于一切,还要看作品质量、社会效应。现在要谈流量不等于一切了,但流量真的百分百等于商业吗?

很多商家真的就是赤裸裸去利用粉丝,煽动粉丝去买单,根本不考虑粉丝的心情和承受能力。这种恶意收割,粉丝也会抵制。



有粉丝说,不做数据还能怎么支持爱豆呢?在每日的打投里,这种爱的仪式也许给了粉丝极大的心理满足——我成就了我的爱豆!

可是爱豆为什么需要一个人伪装成十个人的欺骗性支持呢?

你每一次自然的喜爱、自然的买单、自然的讨论,所有点点滴滴构成的才是真正的价值。

我们没有必要成为数据的傀儡,数据的韭菜,数据的提款机。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给你严肃的八卦



想要复习以前的推送,直接点这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