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龙渠寺

2019-06-17     扶风同城

龙渠寺

文/陈宝平

来源: 广广传媒

龙渠寺是一座寺庙,亦是一个村庄。

据《扶风县志》记载,龙渠寺系古代成国渠遗址。春秋时代的成国在后来被叫做龙渠寺的地方修成国渠引渭河水入北岸灌溉田地,东流入武功。西汉、三国、唐代人们多次修治,除了灌溉,还用于交通,群众称“运粮河”。至宋以后,由于淤塞失修而停用。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水利工程,在唐天宝年间而修寺庙曰“龙渠寺”以纪念,清代重修的龙渠寺记碑目前已经佚毁,这就是龙渠寺的来历。

龙渠寺最宏伟的建筑是正面雕刻着彩色图案的大戏楼。大戏楼正上方中间雕刻着“龙渠寺”三个红底溜金大字,字的周围是丰富多彩的图案。最引人注目的是栩栩 如生似在舞动的双龙戏珠图案盘旋在字的上面,成了龙渠寺村标志性建筑。戏楼两侧是龙渠寺村委会办公楼,戏院的左前方是龙渠寺庙,庙的两侧是商店,庙的对面是龙渠寺学校,这里显然就成了龙渠寺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每年过会的时候戏楼里演着慷慨激昂的秦腔,庙里的善男信女在香烟袅袅中诵经祈祷,学生们也放假跟庙会。家家户户都像过年一样,割肉买菜以招待来跟会的亲戚朋友,村子里的街道两旁摆满了做生意的摊位,很是热闹。

如今,成国渠早已难觅踪影,龙渠寺庙也是后来翻修新建,庙里的香火与成国渠是否有关大多数龙渠寺人说不上来,但庙里的香火祈祷的肯定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不知道是先有寺,还是先有村,但龙渠寺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个村庄的记忆。

龙渠寺是扶风县渭河北岸比较偏远的一个村庄。处在绛帐、常兴、槐芽三镇都不沾边的荒三角地带,东距绛帐镇十几公里、西距常兴镇二十公里,南与眉县槐芽镇隔河相望。过去,村里的人们平时赶集购物要么步行、要么骑自行车反正都很远。村上的人们老是感慨,没有靠近城镇、没有临近车站,信息闭塞,实在不方便。以至于小时的我一走在镇上的街道就羡慕那些住在镇上的人家,其实并不羡慕他们在镇子上富足的生活,而是羡慕他们一抬脚就能逛的街道而我却要走长长的乡间泥泞道路才能踏上。

在我的眼里,龙渠寺的麦面馍馍没有北面靠塬村上的馍馍白。由于村子里的土地大多是渭河滩上土层薄、肥力差的沙土地,种植的麦子产量低,品质差,出面率不高。小时候走亲戚越往北走馍馍越白,外婆家在北边紧挨的曹卫湾馍馍比我们白,碎姨家在塬下古水村,馍馍比外婆家白。大姨家在塬上午井镇,馍馍比碎姨家白,那种白是不加任何添加剂的麦香面白,是一种黄天厚土层层透析的白,是一种聚集天地精华纯粹自然的白。小时候的我总想往北去走亲戚,吃更白更香的麦面馍馍。

年少的记忆中,一直认为龙渠寺人就像是出没在渭河滩上的蚂蚁一样,一年四季总是游走在渭河两岸之间,忙活不停,可日子总是捉襟见肘、苦涩难言。“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是大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在抢收抢种的季节,早晨人们眼睛一睁就收拾农具拉着架子车赶到河边,将船拉到上游数千米之后再摆渡过河,到河那边为了赶时间干活,中午将就吃一点自带的馍馍充饥,到下午四五点还要早早收工赶船回家,若是错过了就只能眼睁睁地望河兴叹,在渭河南岸找人家借宿。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只要大家相安无事倒也罢了。可是村子年年总有噩耗传来,因过河或在河里戏水总有鲜活的生命被洪水无情地冲走,隐隐觉得龙渠寺人的命就像沙子石头一样卑微低贱,大多数人的生命轨迹就在这渭河滩上的沙子石头窝窝里打转转,不是被渭河水冲刷走,就是终究被黄沙掩埋。

在我的印象中,龙渠寺没有扶风北乡耕读传家的深厚文化氛围。在外面干事的不多,干大事的更是少之又少。繁忙沉重的家务活压得人们时常手忙脚乱,时常觉得人手欠缺。人们固然盼望孩子们能够考上学,跳出农门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也不像塬上北乡人们那样特别看重教育,从不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们在轻松自由地环境下成长,孩子能上到那就供到那,走出去了那是祖上烧了高香,留下来了本也无可厚非。从来天无绝人之路,孩子们既就是考不上学,反正河南水北缺的是劳力,回到家里顺理成章地帮忙料理家务。一代又一代龙渠寺人就在渭河岸像奔流不息的渭河水滔滔不绝。

龙渠寺的人很务实很本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沙子石头谋生度日是龙渠寺人最初的渴盼与选择。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搞活以后,我的一大批父老乡亲们就在渭河滩上靠一张筛子、一把铁锨,刨着沙子石头维持生计。当邻近村子上的人都纷纷走出村庄去城里打工经商的时候,龙渠寺人因循着故土难离的观念,农忙的时候在并不肥沃的土地上广种薄收,农闲的时候在野河滩上用自己的力气淘沙换钱。当春光、西街那些村子里的人在省城西安组建工程队攒下“第一桶金”的时候,当古水、凤鸣村的人们靠着铁路包火车皮向昆明贬运苹果而走南闯北赚得丰厚利润的时候,我那勤劳淳朴的父老乡亲在渭河滩上收获了满手厚厚的老茧和日渐弯曲的腰板,却依然没有淘出什么金子来。

其实龙渠寺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别无选择地烙上了她独特的印记,深深地植根于我的骨子里。无论我怎么嫌弃她,她总会不离不弃地用渭河平原那宽广博大的胸襟容纳我,当我在外面心里堵得慌的时候,总要回到她的怀抱以求心灵的释然。都说家丑不可外扬,我却要将龙渠寺——我的故乡的“丑”诉诸笔端,像受尽委屈的孩子在叛逆期痛快淋漓在大哭一场,边哭边数落着她的千般不是,万般不对。哭着哭着心里的委屈伴着泪水像渭河水一样哗啦啦地流走,数落着数落着心里的那份感情就像退潮后的河床显山露水。恨之愈深,爱之弥切,龙渠寺注定成为蜇伏在我骨子里的痛,刻骨铭心地痛并快乐着……

龙渠寺地理位置上的偏远,的确给不了我城镇的繁华与便利,但却给了我乡村的宁静与美丽。春天,我和小伙伴在渭河滩的树林边折着杨柳枝,脱掉柳枝新发的皮做成“咪咪”,吹响春天的第一声笛音,蹿上挺拔地杨槐树,摘下鲜嫩嫩、白生生的杨槐花,迫不急待地塞进嘴里品味那丝丝缕缕沁人心脾的芬芳。

夏日的午后在渭河边的林子里拿长长的竹竿扎一个圆形铁丝环再敷上一层蜘蛛网做成的捕蝉器,在“蝉鸣林逾静”的林荫小路上尽情地来回疯跑,捕捉声厮力竭啼鸣的“知了”,热了脱掉衣服一个猛子扎进那青青芦苇掩映的渭河水里钻几个闷眼,比谁的水工功夫更是了得;秋天,我们在微风轻吹,白色芦花轻舞、芦苇随风摇曳的芦苇丛中追逐撵打,在晴澈明静的秋水里数着南飞的雁群倒映在渭河里的影子,身处其中没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相思惆怅,只留下了童年欢乐的歌。冬天落雪的的村庄更显静谧素朴,忙碌了一年的船只静静地停泊在岸边失去了平日的热闹与繁忙,用木桩打成先铺玉米秸秆再敷上厚厚沙层的土桥替代了船的功能,让船归船,桥归桥。姐姐在煤油灯下熏剪着窗花,我和哥哥在河滩里打雪仗、玩滑冰成为抹不去的记忆……

龙渠寺的土层的确长不出优质的白面馍馍,可那里的水土不养人呢?清明前后,河岸边桃树园里的桃花竟相开放的时节,我帮着手提肩挑的父亲母亲在沙土地里和着汗水栽下细小柔嫩的红芋秧苗,在精耕细作整好畦垄的瓜田里小心翼翼地点上细小的幼籽,也种下了一年的希望。署假的时候,我常常想像鲁迅头脑里那幅神异的故乡图画就像专门为我而设: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河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甜瓜,有个少年站在月光下的瓜棚前看守,沉浸在瓜果弥漫馥郁香味的夏夜,却一站经年。到了秋天,金色的渭河滩上那些好像懂得揣摸家乡人心思的庄稼,在秋阳下静静地坦陈一地收获:红艳艳的线线辣椒挂满枝头,远远望去像巧妇为辣椒树枝扎上红头绳,穿上红嫁衣等待心上人摘取;刚从湿漉漉的沙土地里挖出来鲜嫩嫩的红芋,像刚出生的婴儿,散发着脆香和泥土的芬芳。让塬上吃白面馍馍的亲戚又羡慕不己,生活怎么只能是白面馍馍呢?谁又能说沙土地里的物产不富饶?谁又能说沙土地里的日子不甘甜?

龙渠寺没有出过达官显贵,没有出过轰轰烈烈的大人物,这对于一个默默无闻的偏远小村庄来说也是相称匹配。一个地方要走出许多大人物那需要太多的因缘际会,龙渠寺这个平常的小人物过着平常的小日子的平常小地方,对于生于厮长于厮的我来说又何必责难和强求?爷爷那一代人生活在阴历之中,总是用初几、十几来记录日子和事情,每当月圆之时他们总会说又到了十五,月怕过半,年怕中秋,人生短短,出门甚少,他们几乎很少去过县城和县城以外的地方,一辈子就呆在村子。隔壁的务瓜能手三叔,从春到夏总是在瓜田里忙活,不是拔草施肥就是掐尖压蔓,不亦乐乎地做着瓜田最后的守望者。父亲总是勤谨,起草贪黑地下地干活,常说人误地一晌,地误人一年,没事都要到地里转一圈将庄稼像当自家孩子一样亲,守候在自己的麦田。他们简单质朴,甚至有点口拙木讷,不会曲意逢迎,不会八面玲珑,给人张口脸就红,只是勤劳质朴安分守己,毫无非分之想地种好自己的一亩二分田。经年之后,在外漂泊多年的我在无数次地追寻与叩问中蓦地发现,历经了千山万水原来本色本真的人就一直在龙渠寺未曾离开。他们虽然没有走出这片土地,但却构建了一个坚强的精神世界。在过去没有信息没有网络的时代他们重复着单调平常的生活,简单而丰富、坦荡而质朴、木讷而盈动,这需要多么坚强的心壁和强大的定力?他们的人生就像秋天的渭河水历经暴雨洗礼而清亮透明舒缓宁静。他们那种自强不息、刚把硬正、安分守己的精神品质何尝不是每一个龙渠寺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2OCdAWwBmyVoG_1ZpEk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