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卖掉海外房产,不署名捐给国家,为何30年捐款都没用出去

2022-03-06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原标题:华侨卖掉海外房产,不署名捐给国家,为何30年捐款都没用出去

1997年,中国银行在内部审计时,发现周总理名下的账户上还有1.2万英镑,而且是在30年前存进来的。

根据30年前的汇率,1.2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为4.67万元。在那个贫瘠的年代,毛主席的工资也才404元,一心为公的周总理更是清廉自律,不仅从不让别人在钱财上吃亏,而且他还经常自掏腰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以工作人员猜测,这笔钱很有可能不是周总理的私人财产。那么这笔钱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又有什么用途呢?

为了能妥善地处理好这件事情,工作人员必须先查清楚这笔钱的来龙去脉。为此,他们多方走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不仅查清楚了这笔钱的来龙去脉,还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时间回到1967年的夏天。

这天,周总理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信中除了一封短信,还有一张中国银行1.2万英镑的汇票。

写信人在信中写道:“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去1.2万英镑。这些钱是我们这些年来,从我们工资内节省下来的。我们早就打定了主意,要把这些陆续积累下来的钱交给国家,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但是由于我们还不很清楚应该通过何人将这笔钱交给国家才稳妥可靠。万不得已,我们才将此事交您处理,因为我们相信您。”

周总理看完信后,没有多想,就批示道:“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尽快找到捐款人,物归原主。”

由于没有捐款人的信息,工作人员查起来并不容易。再加上当时许多单位都停工了,因此查找捐款人的工作,在开展不久就中断了。

为了保证钱款的安全,工作人员就以周恩来的名义,把钱存进了中国银行,准备等到单位恢复生产后,再继续查找捐款人。

没想到这事一搁就是30年。当年经办此事的工作人员,早就调离了工作岗位。那1.2万英镑也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大家遗忘了。

为了查找当初是谁经手办的汇票,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翻阅了尘封已久的工作经办单,终于搞清楚了来龙去脉。

依然是1967年,年过半百的刘本昆和,登上了一艘从伦敦开往中国的航船。他们回望码头上向着他们招手告别的英国朋友,心情无比激动。

刘本昆去英国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那时他还很年轻,在大学里学的是金融专业。毕业后,他受雇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1943年,中国银行开拓海外业务。由于刘本昆能力突出,被调到了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没想到这一走,因为种种原因,刘本昆迟迟没能回国。直到1967年,中行总部才批准了他的回国申请。

刘本昆的妻子刘道蕊是英国人,原名多莉·史密斯。

1918年,多莉生于伦敦一个工人家庭。和刘本昆一样,多莉也经历了残酷的战争。

据多莉回忆,她21岁的时候,随着德军的推进,英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战乱。很快,多莉居住的伦敦,就受到了德军没日没夜地轰炸。很多公司为了躲避战争,已经宣告停业,并遣散了工人。不幸的是,多莉的公司也停业了,这就意味着多莉失去了工作。

为了生存,多莉找到和原公司同一栋大楼开展业务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在那里找到了一份工作。

当时,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是中国在海外开拓的业务不多的银行之一,除了英国的业务外,还负责整个欧洲和非洲大部分的银行业务。

多莉的工作主要是柜台出纳。同时,她还要负责给中国在伦敦工作的上百名海员发放工资及办理汇款业务。那些海员由于身在异乡,可以消遣的地方不多,因此他们总喜欢到国民党管理的俱乐部去玩。结果受英国环境的影响,很多人都养成了赌博嫖娼的坏习惯。好不容易赚来的钱,也都挥霍在那上面了。

多莉看到海员们的行径,心里五味杂陈。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劝说海员把工资寄回国内,如果有海员听从了她的建议,她就会在职权范围内,给海员减免汇款的手续费。

一晃又是4年,多莉已经成为了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的老员工。她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赢得了银行上下一片赞扬。

然而,在那个冬天,经理却准备开除她,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随着中国国内抗战的推进,国民政府和红十字会分别都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的柜台上设立了捐款箱,所获捐款,主要用来安置在抗战中受害的难民。

细心的多莉发现,管理国民政府捐款箱的官员,经常把捐款占为己有。这种盗取捐款的行为,让多莉非常厌恶,于是她把捐款箱放在柜子下面,于是客户们的捐款多就进了红十字会的捐款箱。这让国民政府的官员十分恼怒,便以“私藏政府捐款箱”的罪名,在经理那里狠狠地告了她一状,并要求经理必须开除多莉。

经理清楚事情的真相。可受制于官员的威压,他也只好做出了开除多莉的决定。这时候,银行里一位叫刘本昆的年轻员工站出来,为多莉据理力争。

刘本昆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又是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最受器重的业务骨干,他的分量是很重的。最终,他迫使经理撤销了开除多莉的决定,多莉终于化险为夷,得以继续工作。

自那以后,多莉和刘本昆就有了私人交往。两人彼此爱慕,慢慢地,两个年轻人就走到了一起。

1949年,中国解放前夕,多莉和刘本昆在伦敦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多莉改名为刘道蕊。

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对于新中国来说,稳定金融,保护国家资产,就是当时国家重点要抓的工作之一。

在周总理的主持下,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很快设置完毕。同时,又发函到海外各分行,要求各分行暂时冻结资产,等待接收。

可这时候,伦敦分行的经理却准备叛逃台湾,因此他计划把伦敦分行受理的伦敦及欧洲存储的大量外汇,也一并移至台湾。

当时,伦敦分行的员工已裁得只剩下10个人。这10个人中,只有刘本昆等5个人有家属在国内,他们对国内的形势十分清楚。

为了能保住国家财产,他们在刘本昆的领导下,发起了抗议。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后,任命刘本昆为襄理。伦敦分行的资产,也得以顺利地移交给了新中国人民政府。

一心盼着能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刘本昆几次给中国银行总部写信,希望能带着妻子回国工作。刘道蕊对这事也非常支持,因为她在和刘本昆结婚后,也深深地爱上了中国。为了能和丈夫一同回国,刘道蕊还放弃了英国国籍,加入了中国国籍。

不过,由于中国银行伦敦分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看来,没有人比刘本昆更熟悉伦敦分行的情况,因此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迟迟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转眼就到了1967年,刘本昆在工作中,已经培养了不少能独当一面的工作人员和年轻干部。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考虑到刘本昆已经多年没能回国与家人团聚,于是同意了他的申请。

刘本昆喜极而泣,恨不得马上插上翅膀飞回祖国。刘本昆迅速变卖了他在伦敦的所有家产,由于卖得太匆忙,很多东西都卖得非常便宜。就连他最中意的那套房产,也只卖得了1.2万英镑。其实,按伦敦当时的市价,那套房产应该能卖到4万英镑。不过,为了能早日回国,刘本昆已经无心算计个人得失了。

回到国内后,刘本昆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国际部副总经理,而刘道蕊则留在中国银行总行进口部欧美组,负责制作各种单据。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刘本昆夫妇工作起来特别有干劲。他们看到国家经济还不富裕,需要建设的地方还有很多,两人在商量后,决定把卖房所得的1.2万英镑捐给国家,以尽一份绵薄之力。

由于当时国家并没有号召国人捐款,因此刘本昆夫妇也不知道怎么才能把钱捐出去。思来想去,他们决定给周总理写信,让周总理帮他们把钱捐出去。

事情做完后,刘本昆夫妇也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周总理的工作人员,由于迟迟找不到捐款人,因此事情就这样搁置了下来。

1997年,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中国银行向上级领导作了汇报。上级领导决定,按周总理生前的指示,把钱退还给已经退休了十余年的刘本昆夫妇。

当工作人员找到刘本昆夫妇时,刘本昆夫妇却怎么都不肯收下这笔钱,他们说,既然捐出去了,就不打算再拿回来了。

其实,退休后的刘本昆夫妇生活非常简朴。特别是刘本昆身体很不好,经常需要住院吃药,这些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是,不管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怎么做思想工作,刘本昆夫妇依然坚持不肯收回捐款。最后,还是刘道蕊想了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以刘本昆的名义,在中国银行设立一个基金会,把捐款用来表彰那些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员工。

那一年年底,刘本昆夫妇参加了中国银行的表彰大会,并亲自为8位工作表现优秀的青年员工,发放了第一笔刘本昆基金会奖金。

如今,刘本昆夫妇都已经仙逝,但他们当年的感人故事,却流传了下来。

其实,当年像刘本昆夫妇一样热爱国家,渴望为国家添砖加瓦的人民群众还有很多。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在他们无私精神的感召下,我们伟大的祖国才会有今天的发展成就。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先辈们!